一品楼官网论坛_全国楼风app的最新版本更新内容_聚凤阁信息交流_全国信息2024威客小姐

《主流》引学界关注 经济洗牌下谁将打赢文化战

2012-05-25 14:21:36

字号
采访了全球30个国家1000多位创意产业界行业领袖的法国社会观察家、记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教授在论著中说

    采访了全球30个国家1000多位创意产业界行业领袖的法国社会观察家、记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教授在论著中说,全球文化的主、配角正在经历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中国已被视为继美国、欧洲、日本之后的重要内容出口国,但与韩国、印度等新兴文化势力相比还缺乏更鲜明的原创模式。

  洛杉矶一家著名制片公司副董事长的书桌上放着3个座钟,指针分别调在“日本时间”、“中国时间”和“印度时间”。这让前去采访的弗雷德里克·马特尔感到惊讶。在他撰写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这本书中,将上述三个地方称为“好莱坞的新边疆”。

  好莱坞精确地知道“边疆”时间。例如,任何一位发行商都会告诉你:要在中国取得票房成功,电影最好在情人节、国庆节、劳动节或夏季上映;而在印度,理想的上映时间应该安排在秋季盛大的“排灯节”前后;在阿拉伯国家,夏季是放映主流电影的绝佳档期,唯一要注意的是“避开斋月”……然而,全球文化版图的地缘政治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动,“边疆”正在向“中心”靠拢,一些“中心”则在退后。实地走访了30多个国家、采访了1250位有名有姓的行业领袖之后,马特尔在书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全球化以及互联网带来的贸易格局的重构导致各方力量发生变化,客观上,这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

  《功夫熊猫》:美国橱窗里放着“中国面孔”

  马特尔首先要探究的问题是“美国是如何做到不断适应新情况同时又持续发展壮大的”。

  他发现,创意产业的支柱企业不再是由黄金时代的好莱坞电影公司那样的大型制片厂,而是由各自独立的专业公司的协作化运营形成一支“主流”;其形态是通过成千上万家小型制片厂和创业型小工作室所构成的生产网络,运行着一种真正分散化经营的体制。驱动这一体制的是独一无二的人才机构,除此之外,它内部的复杂化程度以及成员之间合作的默契皆已发展到“超出外界的想象”的高水平。但无论如何斗新出奇,典型的美国化的特征——“创意、嬉皮又带着酷”如同一种文化基因流传下来并不断强大。

  美国人强烈的出口意识是值得研究的。他们生产的世界性、全球化的电影远远多于美国化的电影。马特尔观察到,从《狮子王》到《阿伊达》,从《功夫熊猫》到《无间道风云》,从斯皮尔伯格的《丁丁历险记》到《夏奇拉》,它们是主流大众口味与进口国的“相对小众”文化相结合的一种“被标准化的多元化产品”。“往往是这样的文化能够走出国门,”马特尔说,“此举虽然令人深感不安,但传播却极高效。”目前,美国向各地出口的内容产品占世界出口总额的一半,其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出口增速约为每年10%。

  新宝莱坞:印度人“逆袭”美国的利刃

  印度有22种官方语言和几百种方言,为了稳固市场,华纳公司给《蝙蝠侠:黑暗骑士》配备了14种语言,索尼公司给电影《皇家赌场》配备了20种语言,还加上了印地语歌曲。但这些都无法阻挡印度向文化版图中心发起的“远征”。

  不久以前,印度经济巨头信实集团突然进驻好莱坞,在梦工厂进行巨额投资。“这充分显示了印度人征服世界新的野心,尽管宝莱坞传统的‘歌舞’电影在海外市场的传播并不顺利。”马特尔说。他感到有必要注意的是“新宝莱坞”的崛起。一名35岁的制片人对马特尔说的话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在印度,年轻人正在发生变化,他们上网、玩手机、看全球音乐电视台的节目,影视产品将与他们一起改变。“新宝莱坞”的特点是更加具有实验性、更加摇滚,而对大众更加“城市化”,故事更加现代化,并将受众瞄准了移居海外的印度人。

  很难说“新宝莱坞”是在痴人说梦,事实上,印度移民和求学于西方的人越来越多,“让他们在美国的电影院里找到想象、希望和与祖国的联系”也许真会成为印度电影全球化的一条捷径。即便“漂洋过海”暂时不适,处于蛰伏状态的文化潜流也会与主流文化交织并爆发出惊人的能量,“雷鬼”音乐在美国的成功就是一例。

  从2005年开始,“雷鬼”音乐忽然成为了洛杉矶、纽约、休斯敦等美国几大城市主要电台的主导音乐,追溯其起源,是牙买加人将这种西班牙说唱乐从美国的海外领地波多黎各传入美国本土,而后在几百万拉美人之间流行开来,并逐渐与英语混杂成了半西班牙语、半英语的“spanglish”歌词。而其流行的深层社会原因,马特尔援引一位“雷鬼”歌手的话说:“它将生活在美国的第二代、第三代西语裔人与他们的起源、与他们父辈的起源首次联系在一起,团结了拉美大众。”这种音乐越是流行,西语裔的后代就越是能够毫无包袱地追捧,因为他们无须在家族和美国流行文化之间,在传统和“酷”之间作选择。“雷鬼”类文化产品是全球移民潮的回声,它的产生或许偶然,但并非不可复制。

  《花样男子》:为了“出口”的美丽外貌

  马特尔指出,世界文化之战在很多时候表现为“形式”之战。他选取了韩版剧集《花样男子》来考察“韩流”走红的秘密。

  《花样男子》的翻拍路线恰好走了一个亚洲大环线:20世纪90年代,故事脚本产生于日本漫画,2001年,中国台湾地区拍成电视剧,然后是2005年的日版、2008年的韩版。韩版虽然是第三次翻拍,但在国内取得了黄金时段的成功,之后风靡日本、印尼、越南、泰国、中国台湾地区,成为2009年度的特别现象。马特尔在访问时得知,韩版《花样男子》中每个角色都是让400个演员试镜后才选定的,“美貌是韩剧的主要标准,特别是男生的美貌,因为观众群主要是家庭主妇和年轻女孩”?;褂腥烁嫠咚和庑巫魑恢指拍?,将随着电视剧而出口。“俊男靓女”是韩剧生产商向全亚洲销售韩剧的“形式”(format)元素之一。

  “韩语在亚洲是个小语种,对它而言,将概念商业化比将成品商业化更有意义。”马特尔赞赏韩国人在这一点上的睿智和坚持。据统计,韩国的电视剧形式销售量是成品电视剧的两倍。他认为,每一次发生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和内地之间的影视剧之战,实际上都是“形式”之战,这也充分说明“形式”的市场还没有确立霸主地位,还有深挖的空间。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中国事实上已经被视为继美国、欧洲、日本之后重要的内容出口商。马特尔在中国采访了不少传媒领袖和文化部门负责人,他说:“有一点可以确定:从今往后,中国将要生产自己的内容产品并将之传播到世界各地,她具有这样的能力。”但他也不客气地指出中国的创意产业领域还有待现代化,软实力远不如其传统实力。“看看上百家中国的电视频道,相当数量的电视节目都有美国电视节目形式的痕迹,普通话版的美国娱乐模式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明显。” 本报记者 吴越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 主流 学界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