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5 14:28:03
是什么力量吸引了读者的目光
——读《中国留守儿童日记》
由北京时代华语联合江苏文艺出版社共同推出的《中国留守儿童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由留守儿童自己撰写的,反映其真实生活的作品。该书收录了220篇日记、21幅表达内心渴望的画、12封写给爸爸妈妈的信,作者是贵州省安龙县26个平均年龄为9岁的留守孩子。他们书写的日记,文笔稚嫩,还有错别字,但这本书却成了畅销书。此书出版以来,一直在图书畅销榜上居高不下。
是什么力量吸引了读者的目光呢?这要感谢他们的老师杨元松。杨老师是个有心人,是他的突发奇想,才有了今天的这本书。起初,一个女生常常向杨老师请假,请假条上只写家中有事,这引起了他注意。他询问后才知道,该女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还有两个弟弟,全靠这个瘦弱的身体承担家务,由于干旱,她要到很远的地方背水。这事给了杨老师很大的启发,他开始对班级的学生摸底。写日记,作为摸底的一种办法??吹胶⒆用敲刻斓娜占?,杨老师震撼了,他又一家一户亲自走访,原来孩子们的心声都是真实的,甚至比写的更为严重。杨老师亲自将孩子们的日记整理出来,结集成书。
孩子们的日记,传达了他们真实的生活写照:物质的匮乏,亲情的思念,繁重的劳动压力,和对外面世界的遐想。这本书的开始是田艳同学写给爸爸的信,对在外打工父亲的思念。她写道,没爸爸在家的日子,很多事她和母亲都无能为力,孩子内心伤痕累累,父亲就是家中的顶梁柱。父亲不在,孩子还常常受人欺负,她说这样的苦比干农活还累。整本书都在发出声响,是对父母思念的声音,是对亲情的召唤,整本书又都充满了泪水。杨海刚在日记里呼唤母亲回来吧!渴望妈妈的爱,渴望妈妈给他买件新衣服。张明会写道他想爸爸就会笑。奶奶不解问为什么想爸爸会笑?他说想爸爸在家的快乐日子。
父母不在,这些繁重的家务和农活都落在了孩子们身上,书中用插图拍摄了他们劳动的画面,李志红和爷爷一起耕种;夏丛艳在崎岖的山路上背水;代礼名喂牛;田艳赶集买菜种;杨田国和奶奶、弟弟汗流浃背地背玉米回家;岳朝龙收割棕皮。也许你会认为这个热火朝天的劳动画面,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这些繁重的劳动落在一群平均年龄为9岁的孩子们身上,我们还能简单理解那只是劳动吗? 我们的内心沉重,一幅幅场景画面放在我们面前,那么真实。
书中还插入了孩子的画作,有孩子画的手机,那是他渴望和外面沟通,和父母通话的心理暗示;还有孩子画了一家人在桌上吃饭的画面,那是他们渴望家庭其乐融融,渴望父母归来的愿望。他们的愿望是何其普通,但对于他们,要实现一个小小的愿望,却难于上青天。
这就是留守儿童最真实的生活,书中也记录了孩子们的快乐,但只是他们沉重生活的天空下的一颗流星,短暂的快乐后,面对的还是残酷的现实。
全国留守儿童5800万,数字触目惊心。这本书仅仅是孩子们艰难生活的缩影。但他们并不退缩,面对生活的困难,他们的坚强感动着我们。他们物质匮乏,亲情缺失,但他们依然有梦想,有追求。杨老师看得更长远,相信孩子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因为,他们在困境中成长,锻铸钢铁一样的信念,以后还有什么困难能打倒他们?王凤国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