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楼官网论坛_全国楼风app的最新版本更新内容_聚凤阁信息交流_全国信息2024威客小姐

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题材纪录片的价值

2012-06-19 18:11:44

字号
纪录片的发展需要一个独特的空间:真实,并且具有人文情怀。

  

纪录片《归途列车》影像

  纪录片的发展需要一个独特的空间:真实,并且具有人文情怀。纪录片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是对当下生活的深入观察,是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艺术。而农村题材纪录片是从人类最朴实的本质出发,记录新时代农村的发展。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农民都不是社会的主角。在影像创作上,农村和农民形象经常被扭曲与误读。而在农村题材纪录片中,有农民的自我表达,也有创作者的观察与思考,这种来自农民或真诚为农民表达的声音尤为珍贵。

  农村发展建设的真实记录

  大女儿张琴决定辍学离家打工而被父亲扇了一记耳光后,面对镜头大喊:“你们不是要拍真实的我吗?这就是真实的我!”

  当下,农村的青壮年大量流向城市打工,农村的“空巢家庭”也在逐年增加,中国的城乡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进而,农村题材纪录片成为记录这一变化的最佳手段。《山里的日子》是一幅全景式描绘20世纪中国农村生活的画卷。凭着辛勤的劳动与实实在在的追求,村民们竭尽全力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环境与生活品质。《远去的水乡》记录江南小村一个四世同堂家庭的变迁和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村庄的消失。城市的发展是要付出代价的,农村用地的减少使农民大量涌向城市,外来务工农民为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同时也给城市带来需要解决的问题。至今,农民工的生活问题尚未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同样存在诸多隐患,城市人对农民工的歧视问题成为社会问题,农民工成了城市建设的牺牲者。这是现代化中国与传统的乡土中国碰撞的结果,是社会在转型期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009年一部名为《归途列车》的纪录片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这是一部记录身处异乡的农民工夫妇在春运高峰期回乡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张昌华和陈素琴夫妇是农民工个体的缩影。本片中最震撼的是大女儿张琴决定辍学离家打工而被父亲扇了一记耳光后,面对镜头大喊:“你们不是要拍真实的我吗?这就是真实的我!”这是一场最真实的家庭悲剧,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剧。纪录片的最终目的是促使观众反省?!豆橥玖谐怠氛瓜指壑诘氖且桓?ldquo;牺牲”的真实故事,留下的是对城市快速发展的反思,是对农村发展所产生的诟病的反思。由此,复旦大学教授吕新雨提出中国纪录片的真正归属,“是在中国观众中,在中国的现实中,并且发挥作用”。

  一些纪录片的创作者也有类似的表达,如梁碧波。他认为,纪录片的主要社会功能是引领社会价值观,表达社会的主流意识。透过农村题材纪录片的传播,大众看到农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革,农村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已在显著提高。纪录片以无限的可能性,通过“场”的呈现来展现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记忆与命运,虽从不同的起点出发,却要到达同一个目的地:透过历史与现实的总结,发人深省。

  农民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我们置身于生活中,自我意识是混沌的,我们把生活挪到影像中,会惊讶于生活的真相。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认为大自然不是与人为敌,而是统一和谐的宇宙生命,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与人相通的世界,这种和谐的意识成为农民的生存原则。在农村,人们多半以土地为生,为土地而生存,为土地而斗争。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更是这样,自然赋予他们艰苦的生活环境,在遵守自然法则的条件下,他们更要与自然抗争以求生存??丈揭蚱涞卮ι角殖D耆彼拭?ldquo;空山”。生活在空山里的人很容易有满足感,他们并不抱怨上天的不公,也不讨厌这种靠天吃水、靠地吃饭的生活,生活的困境并没有打垮他们,而是赋予了他们乐观向上的积极精神。恶劣的自然环境是村民生活的一部分,天与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条件。

  很少有人在生活中提出“人存在的价值”、“生活到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生活被太多的物质填充,人们已经不清楚到底应该怎样活着。对物质过于追求,导致自然的超负荷,人类不再思考资源的过度开采所带来的后果。纪录片在这个时候,就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我们置身于生活中,自我意识是混沌的,我们把生活挪到影像中,会惊讶于生活的真相?!杜┓蛴胍把肌方彩鲅睾E┟裾帕⒚褚揽砍邪牡咎镂约捍丛焐嫣跫┓蚪馗脑斐傻咎?,使大片的湿地只剩下几百亩。农夫为求生存,追求经济利益,使斑嘴鸭的生存空间缩小,斑嘴鸭常来稻田寻找食物,揭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同时又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纪录片虽然在记录着他人的故事,却与每个人有着关联,纪录片的警世作用便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 

  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农村,传统习俗保留得较为完整,宗教哲学、民间工艺、地域文化、民风民俗被很好地延传下来。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维系着中华各民族,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所在。现今的时代,传统文化已在渐渐消亡,它逐渐被现代文明所侵蚀。在农村,传统习俗保留得较为完整,宗教哲学、民间工艺、地域文化、民风民俗被很好地延传下来。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人们在吸收西方文化优点的同时,更要保证传统文化的传承。

  农村有着很多不成文的规矩,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井底三姐妹》中的井底村中榨油是男人的活,而拉磨是只有女人才能接近的活?!对度サ乃纭分写謇锏睦先巳员3肿偶漓氲拇场!渡嚼锏娜兆印分痘榧蕖分械拇蟀蜕剿谴辶俳航诘南缢资巧敝?,村里人在这一段时间根据乡俗来祭祖、逛庙会,如果有女儿要出阁、儿子要娶亲的人家便会在春节举行婚礼。中国农村的婚嫁习俗讲究“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虽然是封建时期的婚礼模式,但是对现在的婚姻礼仪仍有很大的影响。

  传统农村社会讲究规矩,规矩并非法律,是“习”出来的礼俗。在农村社会中,人们从熟悉中得到彼此信任,“礼治”是农村社会的特色。民族文化被现代文明所吸收,大的文明在与原有文明的相互融合相互撞击下产生新的文明,所以任何一种文明和文化都是不会消亡的。纪录片镜头下的这样一个民族、这样一种文化不光扩充人的知识,还要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文化、这一传统,并且积极投身到?;ご澄幕墓ぷ髦腥ィ庋泄奈幕⒅谢褡宀拍芏朗饕恢?,源远流长。

  共建精神家园

  中国纪录片发展至今,已经不光是属于精英的文化,还是属于大众的文化。观众渴望纪录片揭露社会现实,更希望能留住一种精神,一种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文化。

  新媒体代替旧媒体,是技术传播革命的必然趋势。新媒体的产生与应用必然会带走一些东西,这似乎成为一种物物交换。当电视成为家喻户晓的娱乐工具之后,它的功能也相继被确定下来:娱乐、娱乐、再娱乐。连严肃的政治新闻似乎也摆脱不了娱乐。电视彻底成为人们消遣的工具。打开电视机,泡沫剧、综艺节目、广告占据大部分的空间与时间。人们坐在电视机前,开怀大笑,动之以情,无论多么投入,也无法在头脑里留下什么。这是一个“拒绝记忆”的时代。电视加快了信息的流动,却使人的大脑停了下来。越是这样“娱乐至死”的年代,人们越渴望得到心灵的满足与慰藉,所以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心灵电影与纪录片。纪录片发展至今,从国家的宣传工具到对人的关注,已不再是付诸理论,而是以一种情感贯穿始终。真实记录已不再满足纪录片,打动人心并带来反思,从而达到一定的社会影响才是它的最终目标。在传统农村价值观瓦解的今天,观众更愿意透过农村题材纪录片看到消逝的或正在消逝的农村与农村文化。

  童年被普遍认为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是在尼尔·波兹曼的笔下美国正处在一个被大众文化冲击“童年消逝”的时代。同样在中国,电子产品与网络占据了儿童与少年除学习以外的全部时间,童年的玩?;蛲榧涞幕ハ嘧分鹨岩蝗ゲ桓捶??!堆濉分械暮⒆佑冒宓蚀蚱古仪蛩吹南苍糜胗美投趵吹?元钱买一本《新华字典》所带来的满足,是衣食无忧的孩子不能理解与体会的。有的学者担心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儿童的价值观容易变得偏激,有的人呼吁传统意义童年的回归。纪录片要有一种使命感,它应该是反映社会问题的有力武器。中国纪录片发展至今,已经不光是属于精英的文化,还是属于大众的文化。观众渴望纪录片揭露社会现实,更希望能留住一种精神,一种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文化。

  吕新雨在《新纪录运动的力与痛》中谈到:“在这种现代化想象的破灭面前,乡愁作为一种对现代化的拒绝和反思,获得了一种延续的意义。”追求生活的意义并没有因为经济全球化与生活现代化而消失,反而被强化。在残酷的生活挤压下,人们更渴望守住心中的那份幸福,幸福是永不放弃的精神,是底层人民生活的精神世界。乡村的意义被纪录片创作者发掘出来,并赋予新的咏叹。从城市出走,在乡村中寻找精神乌托邦,远离现代文明的浸染,到乡村寻找生活的意义。农村题材纪录片承载着某种意义的乡愁,对当今生活在农村和苦难中的人的尊严致敬,对农村的存在价值致敬。

  纪录片的终极目的是探讨一种人性、人的生存价值,是关于一段记忆、关于历史、关于人的命运的展现,是一种影像力量。生活在忙忙碌碌的世界中,人有时会迷失,于是便开始找寻精神的真实,内心的精神家园。农村孕育过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对农村的向往实际是人类在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寄托,这是这个时代农村题材纪录片所要承担的使命与无法逃脱的宿命。


(编辑:伟伟)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 现代化 进程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