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0 16:11:45
文艺市场究竟是谁的市???古典演出究竟演给谁看?高雅艺术究竟是不是高消费艺术?上月,上海歌剧院推出俄罗斯作品公益专场,10天售罄1900张票。更多未能买到票的市民通过电话、微博等渠道提出 “公益场应该保证散票销售渠道畅通”等建议,强烈希望加演。为此,5月1日,上歌在上海大剧院再次推出“俄罗斯作品公益场”,所有演出票均为公益票价,再度爆棚。剧院藉此展开思考:高雅艺术并非VIP专享,古典音乐一样有大把粉丝,文艺市场应该回归大众。
高票价有改观 离需求有差距
“没有想到,一场俄罗斯作品的演出,因为平均几十元的票价,成了抢手的香饽饽。这不能不让我们对时下的票价体系进行反省。公益普及型演出之外,我们的常规演出票价不是太便宜了,而是太贵了! ”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顾伟康说。
记者在采访期间也听到一些观众的议论,他们认为,“普及、公益”的呼吁之下,演出市场票价居高不下的弊病有了一定程度改观。不过,这种改变与更多渴望走进剧院欣赏到高水平演出的人群相比,尚有距离。据上海歌剧院市场营销团队的信息汇总,目前,除了不多的几场“全场公益票”演出外,各院团和剧场鲜有日常演出提供观众 “全公益价位场”。大多数演出由于创作、排演、场租等诸多成本因素,平均票价依然在200元以上。参照去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6230元的标准,这样的票价要占到人均月收入的15%以上,与国外1%-3%的票价/月收入比例相差悬殊。
普及后盼提升 平实价位难找
显而易见,如此价位已超出了工薪消费阶层的承载范围。而经年累月进行不断普及后,城市的音乐人群、音舞粉丝数量不断增长,已经不满足于“公益和低价只在普及场”,观众希望从更多日?;蛏萄莸母咚冀谀恐谢竦靡帐跹?。“要让演艺市场能够走得远,广大工薪消费群恰恰是必须服务好的主体。坚持做好‘公益’的文化民生,需要重新思考演艺市场各环节的相互作用。 ”顾伟康说。
曾经包场演出的企业联络人刘先生告诉记者,一方面,“票价高”让一流剧院成了高消费场所,另一方面,有门路的关系户拿着赠票“不拘小节”地在场子里“来去自如”,真正的乐迷要么挤长队抢购限定数额的低价票,要么苦斗“黄牛”,更多普通百姓还是觉得看戏、听音乐会是离自己很远的事。长此以往,“进剧场非真观众,真观众却难进场”,“高票价—没观众—减场次—增成本—票价高”的恶性循环,让院团、剧场每有演出时,依然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推低价常规场 需多方成合力
为此,上海歌剧院的演出主办方提出“先要有买得起票的观众,才会有走得远的市场”。他们认为,让大众进得起剧场、愿意进剧场,是培养观众、推广艺术、保证市场的重要前提,降低非普及型常规演出的票价,是将文化民生落到实处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上海歌剧院在两度推出整场公益票的过程中,深感观众对艺术的渴求有多大,也深感观众的支持对市场与艺术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
无独有偶,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也有感于 “观众以低票价看到高水平演出的数量有限”,今年上半年试推了两台国外高水平演出“全场80元”的举措。 “这样做不是一方单打独斗,需要的是演出各要素环节形成合力。比如,上歌打出‘五一’黄金假期全场性公益演出时,想方设法控制艺术院团演出成本,也得到了上海大剧院的鼎力支持。”顾伟康说,“尽管我们无法在公益场中盈利,但是收支尚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平衡。我们最看重的是这样的尝试赢得了观众,也对科学定位演艺市场的供需关系有着积极而长远的作用。我们希望情系演艺舞台的各方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要建立起真正走得远的市场,要研究和参照国外相对成熟的市场资源配置关系,还需要院团、剧场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记者伍斌)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