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7 21:39:37
历史建筑被拆除或者沦为假文物的消息,似乎从来没有缺席过各地的报道。出于发展需要、为了改善民生,甚至可能只是因为个人好恶,各式各样的理由正在让城市的灵魂变得稀薄,陷入千城一面的窘况。
雷生春药店原址(左)与圣约翰座堂。制图:蔡华伟
香港,这座被认为“没有历史”的城市,如今正在勉力存留文化的记忆。在经济前行的巨轮前它也曾经让步,在寸土寸金的压力下它也曾经妥协,但是近年来,从政府到公众都开始重视维护和保留历史建筑、强化文化内涵,并找到了一条“活化”之路。他们的理念和举措,是否可以借鉴?对比香港,内地的古建?;び钟心男┎蛔??
——编 者
一座历史建筑前荔枝角医院被改造为饶宗颐文化馆,并于日前正式对外开放一期工程——这就是香港“活化”文物的最新成果。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历史建筑的?;に坪跣枰冻龈蟮某杀荆司梅⒄?,香港也确实牺牲过一些文化遗存。但如今,香港已经变了。
转折
拆除皇后码头遭质疑,港府设发展局护文物
一般人会以为,香港只是一个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国际大都会,与文物保育(大陆习惯称“文物?;?rdquo;)沾不上边,甚至有人说香港是“没有文化的地方”,更别谈建筑文化。
转变,始于5年前的一场大讨论。2007年,为了商业用途,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皇后码头被特区政府拆除。这一拆,在香港社会激起了千层浪。有民间团体认为这是在摧毁香港人的集体回忆。虽然政府声明皇后码头拆除后会择址重建,但保育人士认为重建后的皇后码头,其本身价值就会大减,公共空间也将不复存在。
也是在这一年,发展局成立了,它的职能之一就是推动文物保育。香港的建筑文物保育工作主要由发展局负责,具体事宜是由古物咨询委员会提出建议,然后交由康文署辖下的古物古迹办事处执行。保育的方式主要是先对文物进行评级,再根据其价值制定保育方案。
根据规定,香港对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分三个级别,一级历史建筑为具特别重要价值,须尽一切努力予以保存;二级历史建筑为具特别价值,须有选择性地予以保存;三级历史建筑为具若干价值,并宜于以某种形式予以保存,如保存并不可行则考虑其他方法。被评为一级历史建筑的,将视作已具高度价值的文物,可以考虑获得法定保护地位,一般不可以被拆除。目前,香港有496幢建筑物被列入评级?;?,其中一级历史建筑117幢,二级185幢,三级194幢。
建筑文物级别的评定工作是由23名专家组成的独立评审小组来完成的。他们对历史建筑的文物价值进行评估,并吸取业主和相关市民的意见,最后对历史和文物建筑进行评级。
活化
法院变身学校、警署改为酒店,政府选定非营利机构承担保育任务
有了“保”,下一步就是如何“育”。香港政府在制定政策之初就提出了“活化”的概念。
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解释说,“活化”就是为历史建筑寻找新的生命、新的用途。与传统保育概念不同,活化在保存历史建筑的同时扩展其用途,并以创新的方法予以善用,使之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地标。
香港496幢文物建筑中,264幢属于政府所有,232幢属于私人。在具体运作上,由于产权归属不同,发展局相应采取了不同的活化办法。
对政府所有的历史建筑,政府主要与非营利机构合作,实行“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通过邀请非营利机构提交申请,以社会企业的模式活化经选定的政府历史建筑。
对于获选的非营利机构,政府前两年会按需提供经济资助,以支付历史建筑翻新工程的全部或部分费用。政府也会与这些机构签订有法律约束力的租约。有关社会企业必须保证开业两年后能自负盈亏。此外,社会企业两年后所赚取的盈余,必须再投资于该企业的运营上。
该计划自2008年推出,至今已有3个项目竣工并正式投入运营,包括2009年2月将前北九龙裁判法院活化为美国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香港分校,今年2月将二级历史建筑旧大澳警署活化为大澳文物酒店,以及今年4月将一级历史建筑前药店雷生春活化为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保健中心。
至于私人拥有的历史建筑,政府主要是通过经济支持的形式,以鼓励或换取他们保育及活化这些历史建筑。
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中华电力总办事处的钟楼,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该建筑被评定为一级历史建筑,经过商讨,政府以放宽建筑物高度及地积比率为条件,换取业主对建筑物钟楼部分的?;?;同时业主同意在被保存的钟楼部分开设对市民免费开放的两个博物馆,一个是和中华电力企业有关的电力博物馆,另一个是有关香港历史的展馆。
思路
城市发展和文物保育并重,所有工程都需进行文物影响评估
回顾过去5年的建筑文物保育成就,林郑月娥表示,最重要的原则是要维持城市发展和文物保育的平衡。作为政府决策者,也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一个优质的城市生活里,文化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建筑是文化的一部分,一个进步的城市必须重视自己的文化历史,以及民众的生活体验。
谈到如何做到平衡,林郑月娥说,在制定和落实建筑文物保育政策时,要兼顾几个重要因素。首先是公众的利益;其次是尊重私人产权;再者就是考虑政府财政负担。
香港土地金贵,在中环、金钟等市中心做建筑文物保育,难免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但林郑月娥认为,衡量一座城市的成功,不能单看物质、金钱上的价值,还要看文化内涵。如果能把中环中心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保留下来,既能作为香港文化建筑的见证,又能给子孙带来历史的记忆。
她强调,当前的施政方针就是发展和文物保育并重。她承认,过去香港发展压力大,失去了很多的文物建筑,但随着社会进入成熟阶段,社会上已有共识,要求政府必须重视文化历史和民众的文化要求。
据林郑月娥介绍,从2008年1月起,所有的基建工程项目在计划的最初阶段,都要进行文物影响的评估,考虑项目是否会影响文物、有没有办法减低影响等。2008年以来,已经有超过2600个项目经过了这个评估程序,有31个项目可能对文物有一些影响,要进行更详细的评估。李永宁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