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5 14:58:34
编者按 2012年5月26日,善行天下杂志社召开特邀作者座谈会,诸多全国知名的作家、文化学者应邀参加, 本网特将雷涛、陈忠实、贾平凹、肖云儒等八位位名家就慈善及慈善文化的宣传发言辑要刊发,以飨读者。
文化名人论慈善
----------- 何华生整理摘录
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雷涛
我个人对慈善事业的理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的政府职能在转变过程中必然要摒弃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一定会让慈善协会在内的社会组织职能所替代,而且会进一步发挥这个作用。而中国的慈善事业可以说是方兴未艾,无论从它的建制、工作开展现在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包括慈善理论的理论体系也正在建立过程中。
就慈善宣传,我从三个方面谈一点个人浅显的认识。首先,我觉得这个刊物的受众不是最基层的,而是上层、高层,比如社会政要、社会团体、财团,还有思想、理论界、研究机构等是这个刊物最基本的受众面。而办刊理念我认为要实现两个最大化。 第一个是慈善文化在社会大众中观念的树立的最大化;第二个是我们的慈善之举在社会运行当中它的效益最大化,即慈善事业在社会中的举措产生的效益。
我觉得从总体上来说,慈善刊物一定要突出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指导性和可读性。一定要增加刊物的思想理论色彩,我们的目光要确立在世界眼光上,要有大慈善的思想和概念。第三是刊物的稿件质量与语言特色。就是这个刊物的语言在稿件质量上,要采写、编辑那种淳朴、生动、鲜活、感人的文章。我特别强调语言技巧。第一要学习宗教语言,把宗教的语言变成我们的语言,这样就更能深入人心,更能打动人。二是一定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大量生动鲜活的语言,几句浅显的话就能把深刻的道理表达得淋淋尽致?!?br /> 我还要顺便说一个栏目的补充。我觉得这个刊物应该增加更多的散文、随笔、漫画、格言、小小说、诗歌等文艺栏目。因为刊物毕竟不是报纸,可读性、文学性很重要,因为慈善是用心灵去打动人的。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陈忠实
我觉得慈善这个事业在我们今天这个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里得到张扬、弘扬,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不仅仅是救助了几个穷人,它张扬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普遍的精神,即慈和爱、美与善。救助一个揭不开锅、穿不上衣服的穷人,它影响的是这个人周围的许多人、一群人,它把一种慈爱、善良这样一种理念就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了,对于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种人的精神质地的建设是一种潜移默化,必然远远强于一些空洞的教导。这个影响是时间越长越显示出它那种对我们社会的基础性的人的精神世界构建的一个很重要的部件,现在我们党和政府也有很多惠民政策,包括对农村的优惠政策,经济补助,但那是一个概念,作为社群性的咱们这种慈善事业的救助,它的意义不一样,给社会造成的那个基础性的精神建设,这个意义可能要远远超出多少钱的问题。
宣传慈善文化其主题应该很明确,就是张扬善的,那么我们善的声音高了,它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给人一种人生的追寻应该是什么?善不仅仅是中国的,它是人类普遍的一种东西,要介绍些国外尤其是像欧美这样的国家,他们的慈善机构是如何运作的,包括救助社会穷苦人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让国内的人长长见识,来共同弘扬我们民族的美德。
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
我觉得慈善不仅仅是出钱,不是谁出钱了就是慈善家,出了大钱就是大慈善家,当然现在募捐也是慈善的主要手段,如果大家光拿嘴说,都不捐钱,慈善也没法搞,但是我觉得孝,给父母端吃端喝的是孝,在跟前虔诚地伺候着也是孝,还有儿媳妇整体逗父母说笑也是孝,再有把孙子、重孙经常带到老人跟前玩这也是孝,所以慈善跟孝一样,在现实生活中给谁一个眼神,说几句好话,这都是慈善。
我觉得能创办这个刊物,意义非常大。而且办了以后,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这刊物也是大有前途的。读了几期,总的来说我觉得办得很好,起码有想法、有创意,而且有扎实的业务在那支撑。这水平和质量我觉得都是比较高的。这个刊物能办到这个地步,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对这个刊物的看法我首先觉得它不仅仅是给领导看的,是给各个阶层的人看,起码你一定要关心整个社会,因为必须是慈善系统概念下的全社会,这样办刊物就要研究社会,国家现在正在强调抓软实力,在这个阶段下办刊物,一方面国家富裕、强盛了,但同时贫富差距也拉大了??吹秸饬礁龇矫娴那榭?,就可以定位刊物应该多登些什么内容。
现在我看了刊物的栏目设置,觉得也确实下了功夫,基本上该能想到的都涉及到了,但我认为还应该再扩大。栏目除了有几个固定的栏目还应该有几个不定期的新栏目。顺便要提到的是刊物虽然本身就是媒体,但现在这个社会主要媒体还是电视、报纸,因为这是个媒体时代,所以说一定要借助电视和报纸来宣传?!?br /> 另外,我觉得办刊物关键在于策划。要有意识地抓社会热点,然后组织人来写东西。你把刊物才能办得有特点。所以每期我觉得得有一两个重头文章,不然这个刊物就没有意义了。
最后我也同意争取办单月刊,因为月刊才能产生影响。目前刊物林立,尤其是慈善类在全国也不少,一定要有雄心大志,把这个刊物不说办成引领全国的刊物,起码办成引领慈善系统的刊物。
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
我理解善是整个社会人心、人天、人跟自然和谐的最大基础。慈善首先是心和。人善待自己,心灵就和谐了;人善待人就人和,人跟人之间就和谐了;人善待自然,天和,天人就和谐了。个人的善心,在没有慈善协会之前,它是个人的发自内心的,或者是一时一地的,或者是感情的,那么有了我们慈善协会的组织,个人之善转换为群体之善,自发的善心变成自为的善心,一时的善心变成恒久的善心,感性的善心变成理性指导下的自觉的善心。
我认为慈善文化一定要承??济裰诘淖饔?,它是街谈巷议,是随风入户那种,一定极具民众性。 第二个建议是,如何解读传播现代慈善理念和操作体系。现代慈善刚才谈到国际化的问题。现代慈善理念,生活好了,不是光吃吃饭,那么慈善有什么新的意义,应该做什么新的解读,慈善在现代社会中应该有什么监督机制,现代慈善,年轻人的慈善和现代化的慈善表达,这都是我们刊物要探讨的。现代慈善理念、语言和操作需要探索,很可能我们的工作创新支点在这块而不是传统。
还有一个建议就是要树人、抓典型。现在我们涌现了很多大爱精神人物,像我们陕西的熊宁,最近又出了沈星,这都应该说是精神慈善的代表。双月刊可以抓透,或者跟周期短的公众媒体联姻抓典型,或者跟网络联姻,所以想办法克服双月刊的局限,我们可以出专刊,重头的每年甚至两年抓一个,搞深、搞透、抓好。
再一个建议是要开展对当下不慈不善心态社会行为犀锐的争鸣。应该有有勇气揭露恶人、恶言、恶行。因为对于干坏事的默认、容许,把它变成一种潜逻辑、潜规则,这是可怕的,这就说明整个社会认可了这种负面的现象。讨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能够引起争议、争鸣,引发关注,能够蔓延、扩散。形成卖点,扩大发行量。
最后一个建议是,要抓慈善文艺。文学艺术的本质就是爱。在某种意义上世界上一切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她的核心内容就是爱跟善,生命之善之爱,美善和爱心是文学艺术的源泉。慈善艺术的概念要扩大,不能只限于慈善行为的报道,如果有条件可以抓长篇、电影、电视。如果慈善协会三五年能抓这样一部作品就功德无量。
原中国小说家协会副会长、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星
我一直有个观念,我已经三次发表这个观念了,我觉得在和平年代就应该是善和爱。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我们这个社会爱和善的主旋律唱的不是很响。从整个社会来说,我觉得应该克服不宣传爱和善,不继承中华文化的传统,慎独的传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等等,我觉得这些正是建设和谐社会在思想方面的缺陷,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说和平年代处理人和人间的和谐关系应该是最高的标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中国儒家文化就是人的生命是天给的、自然给的。命是自然的,无所谓善恶,但性是后天的,人一有性,就有善恶了,就有很多附加的东西。西方哲学都在强调人的良知、德行??档氯衔虏皇枪娣?、道德,而是良知。每个人都有良知,与道德没有多少关系。所谓良知就是善,最高道德就是人的良知。毛姆说真跟美是有区别的,比如中美互指对方人权问题。任何真都是有区别的,个人眼光、见解、立场不同,美也是各有其美。人共同的东西就是善,善就是爱。在善、良知、爱这个问题上没有分歧,你这个人善不善,对老百姓好不好,谁一看就知道。今天参加慈善系统的高层论坛,感觉应该大力宣传慈善理念,弘扬慈善文化,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传统美德、向善意识和慈善热情。
陕西省统战部副部长、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家春
我理解慈善内涵首先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心态、境界、修养,也是一种开运,开运带一点迷信色彩,但是爱做慈善的人一般运气都好,像徐省长慈眉善目。做慈善很多人慢慢就慈眉善目,而且好运不断。所以我就希望杂志脱去政治面具,跟大众接上气,真正承担社会责任,引导社会风尚,不仅在官员里边,在普通老百姓,甚至在下岗工人中引导一种慈善风尚。
我对慈善宣传有四点建议。一、脱下政治面具,接上大众之气,担当社会责任,引导社会风尚。二、对慈善文化加大宣传力度,一句善言也是慈善,有时候会起到改变人一生的巨大作用。带有迷信、宗教色彩的善有善报完全可以进行宣传。三、就是慈善行动,包括慈善活动的跟踪,慈善活动的评论、争议倡议,评选活动。四、慈善要闻,要简洁化,不管多大的领导,只要在我们杂志出现,就是几句话。通过要闻,把杂志的内涵体现出来。
陕西省作协会员、“爱心作家”张红喜
“善行天下”贵在一个“行”字,弘扬慈善文化、推动慈善事业要倡导“走进去、走出来”的工作理念:“走进去”就是以慈善为基点,走进机关、厂矿、学校、农村,接地气,顺民意,与文明委、共青团、妇联、工会等政府机构联手,抓典型,树正气,让慈善人物和事件尽人皆知,家喻户晓;“走出来”就是不拘一时一地,不满足自己只是一名写手、作者,而应主动与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对接,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在黄金时段和显著位置整上几个“大块头”,叫响“文化志愿者”的名号,以不计 名利、不畏困苦的气度,倾情慈善,铸就辉煌,成为名副其实的为慈善事业鼓与呼的“爱心作家”。
陕西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作家庞进
咱们国家这些年倡行慈善,效果大多是正面的,感人的事例不胜枚举。但也有负面的消息。一些被慈善的对象,将社会的救助作为生存的惟一来源,似乎其生来就该被慈善,个别人甚至被惯出了“毛病”,以接受被慈善为能事,未满足其需求就抱怨。大街上,时见一些小伙子、大姑娘,完全可以自食其力,却宁愿做一个乞讨者,甚至伪造证件、假装病残。对这样的人慈善,未必能激活其心灵中的善根,却有可能助长其不劳而获、少劳而大获的恶念。
鉴于上述现象,我认为,福生要适度,适度方为善。就是说,雨下到合适即可,不要涝而成灾;善行到适度即好,不可滥而成害。那么,怎么做,做到怎样,才算适度呢?这里用得着那句马克思主义的老话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对被慈善的对象,尽可能地做全面地调查和实事求是地分析,然后再决定行不行善,怎样行善,行多大程度的善。希望杂志今后能正确宣传量力行善和适度救助的现实操作路径。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