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慈善风波后时代的慈善文化建设
何华生
2011注定是中国慈善的特殊年份。慈善界进入“多事之秋”,慈善领域接二连三的负面事件,催生了慈善组织的“革新元年”。透过各种慈善风波的诸多现象,大家认识到,透明、公开度不够,法规、文化建设滞后,创新、竞争力不强等慈善积弊导致捐赠额、公信力严重下滑,抛开法规体制等客观因素,深究其根源问题还在于公众尤其慈善从业者心态理念的局限性。由来已久的慈善隐患必然会暴露,但在今年偶然井喷式地全面爆发。这就促使公益慈善从业者必须也不得不高度重视,深刻反省,集中整治,以期有所建树,也为各界聚焦慈善,把脉慈善,建言献策共同推动慈善事业振兴升级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爱与心相连,善与美同在。慈善是人类心灵的阳光,现实世界的希望??梢圆永么笾诘娜菅眨屡阄宜?,带给困顿者信念和力量。慈善营造出平等互助,和谐友爱的人文关怀氛围,达到云中净土,世间圣地,精神家园的美妙境界。首先我们要以敬畏的心理来对待崇高神圣的慈善事业。诚如陕西省慈善协会会长徐山林在全省第二次市级慈善组织延安启动仪式上讲话所剖析的鲜明观点。笔者进而以为,对慈善工作,捐助者,乃至受助者都心存敬畏,这不啻于像吹进慈善事业一缕和畅春风,可以温柔地拂过浮躁的心田,自然地化解尖锐的矛盾。助推慈善从业者、社会管理者、捐助者和受助者以及每一位社会成员在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积极借鉴吸收国外先进慈善理念和管理方式,不断丰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统一,与人道主义精神、现代财富观、社会责任感等相融合,构建起一种古今贯通、中外汇聚的具有中国特色,极富社会感染力和引导力的现代慈善文化价值观。
根植传统文化沃土
真情善良犹如阳光雨露普照瑞泽着慈善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自身的发展阵痛和外界的风霜雨雪都将伴随着她成长、成熟的历程。慈善近期在我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麻烦,仅 “二美美”就让中国两大慈善巨头美不起来,还有发票事件、万元餐事件、“超声刀”疑案、9年前希望工程遗案、河南宋庆龄基金会“集资”案、索要演唱会门票事件……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慈善官方组织被蒙上严重的不信任情绪,甚至有“伪善性”和“欺骗性”之嫌,一些人有被愚弄之感。公众普遍认为官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大幅下降,则主要来自于严重不透明、不公开。当人们面对重重迷雾的时候,总是会对前方的路况感到一种困惑与不安。而在阳光下,人们就会一目了然心胸豁亮并自然产生强烈的信赖感。
“只见来时路,不见去时踪”,恐怕是中国慈善事业的最大软肋之一?!?010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完全不披露和仅少量披露信息的慈善组织比例高达75%。而慈善组织作为构架奉献者和受助者的爱心桥梁,联通各界人士回馈社会的情感纽带,必然应当承担起向社会尤其是捐赠者详细说明捐赠款物使用落实情况及实际功效的基本责任。因为这种透明公开,才能保证慈善不会沦为某些别有用心者作秀欺诈敛财谋私的美丽道具和受伤的牲品,才能让形形色色的伪慈善无机可乘无空可钻,把机关算尽企图打着慈善幌子大行其道大捞好处的害群之马统统驱逐出慈善的领空和净土。让爱心不打折,真情无障碍,善款发挥最大价值,让慈善之光照亮遭遇天灾人祸者迷惘无助的眼神,温暖穷途末路饥寒交迫者疲惫困顿的心灵,点燃屡经挫折一蹶不振者再度奋起的信念和勇气,带给风烛残年孤苦无助者天伦之乐……让慈善这条波澜壮阔奔腾不息的爱河,流出人间的真情和善良,流出华夏民族的恢宏气度,也流出大中华的和谐风采!这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共同心愿,特别是慈善从业者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
车到山前,各寻路径。慈善法制大背景一时难以理顺,慈善机构能否主动进行自身机制变革,以谋得更大立足空间,这是图存要策,人人都懂却又不是人人都能。相信每个慈善从业者都比普通人更明白,通明公开对慈善组织、事业具有多么重大的作用,会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新中国的慈善事业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缘何至今在透明公开方面如此让公众不解不满,应当引起大家的冷静反思,尤其积聚的矛盾在今年彻底暴露激化至此,这是我们始料未及也最不希望看到的,可这又何尝不是必然问题的偶然爆发呢。我国慈善法规政策建设明显滞后,监管问责机制尚不完善,这是当前慈善透明公开度不够的一个客观因素,但抛开这个不久的将来自然迎刃而解的法制瓶颈,部分慈善从业者存在主观能动性不足的问题。当法制体系欠缺时,必然需要启动道德系统来进行弥补,即实施建立在行业自律和互律基础上的高度自觉工作模式,慈善从业者特别是官办的若都能这样身体力行,则慈善环境,慈善组织的凝聚力就决不会到差到今年这个地步。
?;尘次分牟拍茏龊昧钍廊司粗氐拇壬剖乱怠C髦鞴源壬谱橹此导仁腔∮质巧?,但实际上部分慈善组织长期以来给外界的感觉是神圣亲和力不足神秘盛气有余,这当然和其慈善组织的优越感及从业者自身的思想观念有很大关系慈善组织的高度通明公开除了需要制度、成本、技术等客观保证,更需要发挥慈善从业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正所谓事在人为,如果真正从思想上以敬畏的心理,虔诚态度面对神圣而崇高的慈善事业,就会端正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自觉自愿地以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严谨求实的工作风貌对待慈善组织、慈善项目、捐助者、善款物资、受助者。将强化内部管理,创新工作方式,提升业务素养,塑造品牌形象,构建特色项目等各项工作日?;?、规范化。义不容辞地通过各种传媒及时向民众公开慈善组织的财务收支,资助项目,捐款物用途、使用效果、社会影响等信息,而且有责任在广义的透明度上做好文章,积极利用一切可能的渠道推介慈善组织的成立背景、机构职能、规章制度等详实情况,深入宣传慈善项目的来龙去脉、运作规律等重要特色,大力宣扬慈善文化,以期达到让公众了解、认知慈善组织,增强慈善意识,更新慈善理念,学习慈善文化,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愿望。
“挽回信任”不是口号,而是扎实的行动:去年7月,“基金会中心网”在京正式开通,今年7月31日,“中国红十字会捐款信息管理系统”如期上线试行;9月21日,在中华慈善总会举行的“慈善之光-中华慈善成果展”发布会上,中华慈善总会秘书长刘国林透露,中华慈善总会已经向民政部上报了慈善捐助信息公开平台建设的方案,并开始筹措资金,争取尽快做到该会捐助信息的全面公开透明。慈善信息发布机制酝酿重大改革……中国慈善透明和公开的门窗已然打开,明媚的阳光随之将照亮慈善事业的光辉前景。
继承与创新同样是慈善事业不能回避的命题。作为慈善从业者当以身作则更新慈善理念,创新工作方式。站在历史使命感的高度上,正视专家所指出的我国目前存在着发展慈善事业的紧迫性和建设慈善文化的滞后性之间的现实矛盾。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务实创新的态度,团结专家学者等各界仁人志士,共同致力于适合中国本土的现代慈善文化的工作。根植传统文化沃土,培育出融传统美德,和谐文化,精神文明,核心价值体系为一体的特色慈善文化,是当前中国慈善组织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也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中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为富而仁”、“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了大量弘扬慈善精神的经典篇章,乐善好施的典故。但如今,传统文化也呈现出与现代慈善理念不相适应的一面。“传统文化固然有值得传承的一面,但现代慈善事业也需要现代的理念。”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资中筠教授认为。
老树发新枝。过去,国人常将施舍等善行同个人德行或“功德”相联系,所谓“荫功积德”,修个好名声或好来世?;褂兄两裆缁嵘喜簧偃巳衔壬剖鞘怯星说氖?,与自己无关。然而,现代慈善文化已超越了施舍、恩赐的传统含义,是建立在现代公民社会基础上,经过理性过滤而内化为每一个人的一种责任、义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体现为对陌生者的无私关爱和奉献精神,倡导一种普遍互助、博爱共享,由一般经济慈济升华为更高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的新内涵。同时,现代慈善文化强调,一个人之所以行善,不是简单地出于个人做好事的动机,而是个人承担对他人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分外的德行,而是个人自我强加的义务,是现代公民在公共生活中主体地位的体现。从个人美德到公共责任的转变,使慈善成为了一种“平常行为”,捐与不捐,捐多少,不但取决于一个人的能力,也取决于一个人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行善需要有正确的财富观作支撑。长久以来,中国社会保留着将财产留给子孙的传统,直到今天这一传统依然盘踞在国人的观念中,有时他们积累财富也就是为了留给子孙。反过来,子孙们赚得的钱也交给父辈。这一血缘文化和孝道文化的传统观念,局限着很多民众捐赠的热情。我们应当确立个人财富通过合法途径来自社会,也应通过慈善等相应途径反馈和回报社会的价值理念,奉行以先富帮后富、走向共同富裕的新财富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加强慈善文化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除了责任重大的慈善从业者,还有各界爱心人士都可以从一些当前最为迫切的地方做起,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我们的慈善观念和慈善行为都会走向成熟,悠久的慈善传统定能绽放出慈善文化新芽。
撷取先进理念精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慈善事业犹如包罗万象的浩瀚大海,由无数爱心人士的涓涓细流汇聚而成。她必然以大海的胸襟和气度包容天下一切慈善观点学说,并能以大浪淘沙的甄选能力成就她的绰约风姿。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慈善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必须看到,国内的富豪们经过多年打拼,如今已经在全球富豪榜上占绝了一席之地,他们的财富在迅速增加,然而他们的财富观和慈善文化,并没有随之而水涨船高。我国富人的慈善意识还不强烈,参与慈善的热情不高,“企业公民”还未形成理念,特别是慈善与商业混淆成为今年的慈善风波的焦点之一,因此在当前特殊的慈善背景下,让富豪走出慈善误区,将“企业公民”从口号转化到行动,把慈善文化融入企业文化的范畴,是慈善组织和从业者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时代使命。
先天不足后天补。传统文化是把“双刃剑”,千百年来,她承载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至高荣耀与无尽辉煌,如今一些传统习惯却成为阻碍前行的思想路障。首先从观念上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对比,再结合我们的国情和文化背景,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慈善事业的先进理念成熟经验,丰富慈善文化的内涵,从而推动我国的慈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这是从古至今许多中国人奉行的座右铭。在传统思想的支配下,中国人害怕“出头”,古代中国商人更是深深将“韬光养晦”、“藏而不露”的处事“潜规则”浸润在自己的血液中。传统的惯性是根深蒂固的,许多富人在今天仍然将行善视为财富外露,在更多的时候,他们都保持着“无为”和“内敛”的风格。
君子爱财,但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由于受西方慈善观念影响较大,在慈善文化方面,我们的香港同胞无疑做得非常出色?!《杂谙愀鄹缓览此?,为善最乐是共识。从“超人”李嘉诚、“四叔”李兆基等超级富豪,再到身家过亿的普通富豪,对于慈善事业倾注了很多心力。以香港首富李嘉诚为例,他已捐出近三分之一身家作慈善用途。慈善基金是李嘉诚最富有的“第三个儿子”,因为没有负债,可以随时拿钱。“我就算留给两个儿子,他们也只是多了一点?我着力培育‘第三个儿子’,是想让更多的人得到多一点。”李嘉诚的话,无疑值得国内富豪深思。
美国钢铁巨头、公认的私人慈善事业奠基者之一安德鲁·卡耐基更是被公认为现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他的名言“拥巨富而死者以耻辱终”为世代慈善家所传诵??突倒?,致富的目的应该是把多余财富回报给同胞,以便为社会带来最大、最长久的价值。卡耐基一手创立的卡耐基基金会是最早的一批现代慈善组织之一。商业化的操作理念渗透于现代慈善组织的运作,并与宗教慈善传统和美国式的平民社会观念一起,构成了现代慈善事业的灵魂。
“多余的财富就像多余的体重一样,都是罪恶”;“带着巨额财富离开这个世界,是一种罪恶”等名言则成为美国富豪的行为准则。由此美国巨富反对取消遗产税的“悖谬”举动也就显得再正常不过。在基督教的传统中,认为富人要想进入天堂,唯一的途径就只能是将自己的全部财富都捐赠给穷人。整体上讲,基督教义中关于富人原罪的说法早已深入西方人的骨子里,潜存在其文化血脉之中。慈善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终极价值的体现。富人感到自己的机遇是上帝的恩赐,因此有责任帮助不那么幸运的穷兄弟。他们普遍认为,发财是自己有能力,但发了财就应该回报社会,每个公民、包括每个企业都应该对社会有责任感。公益捐助在美国不但被看作是一项义务,而且是捐赠人的权利和精神寄托,从全社会的价值观而言,有一种无形的动力要人们为社会尽义务。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富人的慈善观念需要转变,企业家“企业公民”的理念也亟需树立,并实现企业不断壮大与慈善可持续性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效应。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公司捐赠研究”课题发现,从企业捐赠的领域来看,中外企业捐赠的领域基本上是相同的,都是捐赠给赈灾、扶贫、基础教育、社区和弱势群体、环境?;さ?。但是在捐赠的形式上,中国企业是以资金型捐赠为主,跨国公司则以技术、设备、产品和资金捐赠几种方式并行。
如果仅仅从慈善行为的表面来看,似乎就可以得出国外企业与中国企业的慈善活动并无太大区别的结论,但是,通过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发现,国外企业与中国企业的捐赠理念、内在驱动力、捐赠的运作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国外企业在企业捐赠方面有着成熟的“企业公民”理念,将企业捐赠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商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机制;进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慈善文化。而中国企业虽然在公益捐赠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中国企业的捐赠理念为“回报社会、造福桑梓”,没有将企业捐赠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商业利益联系起来,也没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机制,更谈不上在企业文化中形成相应的慈善文化。
慈善机构应该与企业建立紧密性协作联系,促进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积极参与企业的品牌拓展战略,努力开发企业的慈善资源,在实现企业商业目的的同时,树立公益形象。由于大力打造慈善公益品牌、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度是慈善事业尤其是每个慈善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这实际上就意味着慈善组织应该通过特定的慈善项目品牌,从企业文化的高度来探询企业发展与慈善事业的契合点,在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上下功夫,把树立企业的公众形象与慈善公益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争取双赢的结果。
真正让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仍需要慈善从业者以敬畏之心艺术地达成慈善活动与企业发展双赢效应。慈善从业者在实际工作中帮助企业开展慈善活动,首先从他们关心的救灾、助学、扶老、助孤、助残等项目做起,并按不同的企业理念和文化,为企业量身定做相应的慈善项目。同时与企业合作,不断提高该慈善项目的社会影响、社会效益和社会效果,使之成为真正过硬的慈善品牌项目,并以此促进企业和慈善组织的互动与互助。如此中国富人阶层和企业家能够积极参与慈善,则方兴未艾的慈善文化以开放包容灵活的态势,必将强有力地推进慈善事业的振兴升级.
绽放新芽善果暖神州
真情实意,胜似千言万语;慈心善行,能让天使微笑;愈爱愈美,丰盈无悔人生。这就是慈善本源,慈善的魅力,慈善的要义。然而,今年的慈善负面事件层出不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公众愤慨,世人瞩目。慈善事业的大变革已成大势所趋,更亲民更具人文关怀更富时代感召力的慈善文化魅力凸显。
“我们首先要对慈善工作、资金要有一种敬畏的精神。这是社会各界人家辛苦挣的钱来爱心帮助同胞们的,我们对人家捐钱的人要抱着一种敬畏思想。一定要把这个钱使用好,兢兢业业工作,绝不能乱花一分钱”。陕西省慈善协会会长徐山林此言是针对该省的慈善工作者而言。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对广大慈善从业者是非常适用的。当前一些慈善组织也有“嫌贫爱富”的倾向,即对那些大额捐赠很上心,对捐赠者态度也非常热情,毕恭毕敬者也有之。其实这种心理和做法首先就违背了慈善捐款不在多寡,爱心同样可贵的本意。公允地说,捐款者一分钱也是辛苦钱,一亿元也是血汗钱,对他们都要抱着同样尊重的态度。另外,目前在不少捐赠现场,每次捐助都要亮出一个牌子,写着某某多少万、某某某多少万,这种类似攀比的捐助就有点让公益慈善变质了。
敬畏的心理是平抑优越感的灵丹妙药。如何真正让平等尊重、自觉自愿、轻松快乐成为捐赠人和受赠人完成慈善行为的主旋律,应当是慈善组织发挥社会平台效应,尤其是官办慈善组织的从业者认真思考,积极践行的。
慈善是一种主体的自觉,是自发的自觉自愿的行为。应该是捐赠者自主实施捐赠行为,自行决定捐赠规模、方式和用途,同时当充分尊重受赠人的尊严和隐私,绝不能强制性让捐赠人和受助人见面,不提倡让受助人对捐赠人歌功颂德,捐钱不代表你比他高一头,人是平等的,?;な苤咦宰鹦模し⑹苤说淖郧啃?,这是现代慈善要遵循的核心价值观。相反任何强制和所谓的被慈善、索捐、摊派都与慈善的本质和慈善的志愿精神相悖。会无形中把慈善异化为一种针对富人的强迫性道德义务,使一部分人容易滋生“吃大户”的非理性心态,“索捐”行为所引发的示范效应是恶性的,容易导致经济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让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得不到救助。
慈善永续良性发展的不竭动力来自捐赠者的持续慈善行为和受助者的新的慈善潜质。首先自觉自愿的原则保证了捐款人不存在心理负担,其量力而行就会感到轻松快乐,同时会因自身的美好意愿,其捐赠行为就会产生精神的满足和愉悦。就能逐步将慈善认知为一种时尚,形成一种生活方式。其次,由于受助者不需要与捐赠者盛大见面,举牌合影,宣读保证书,签订道德协议尴尬的仪式,自尊地接受资助,必能自信自立自强,出现今天的受助人成为明天的捐赠者的可喜局面。
美国电影《蜘蛛侠》中,有句台词是,能力愈强,责任愈大。这同样适用于慈善事业。对富人、企业家而言,财富意味着责任,巨大的财富代表着巨大的责任,慈善就是履行责任的方式,这样的观念才是现代慈善观念,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的行为才是现代慈善行为。
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才是春。我们需要富豪慈善,平民慈善也不可或缺。说到底作为一项道德事业,慈善的原动力来源于我们每个人内心超越自我的冲动,是纯粹的、不夹杂任何非道德目的的行为。与社会救助行为有明显的不同,慈善是基于人性的道德理性的自觉。
慈善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是老百姓自己对自己的服务,体现着老百姓之间爱的传递,这种传递是老百姓之间基于相互信赖的一种平等合作关系;同时慈善是老百姓自觉主动地表达善的行为,是老百姓追求道德至善性的实践过程。非功利性,要求慈善既不歧视别人,也不否定自己,体现了慈善对人格平等的尊重和关怀。也就是说,任何人参与慈善都不能把他人当作实现个人或团体利益的工具。这说明慈善本质上具有平民特质。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为老百姓服务的慈善就是平民慈善,如果我们是站在救世主的立场上,认为为老百姓做事,是代表上帝去恩赐、施舍他们,这就不叫平民慈善了。无论是出资人、慈善机构还是参与服务的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关系都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慈善项目的运作管理需明确施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合作关系。是合作,合作的双方就有权利和义务,也不存在谁高谁低,谁贵谁贱的问题。慈善机构和慈善从业者,都是爱心传递的关键环节。
明确慈善是平民自己的事的观念,就能激发社会大众的共同参与,使社会大众参与到慈善的过程中,共同享受大爱的滋润。慈善组织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平民这块肥沃的土壤里才能有活力,这样的慈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活水源头的慈善。
在我国,慈善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事业。她根植树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犹如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古树;而新中国成立后,慈善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步入轨道大发展不过十多年,她恰似一株茁壮成长的稚嫩幼苗。中国特色的慈善应当是参天古树上生发新枝,绽放新芽,其花别样芬芳绚丽,其果必蕴涵中华之大善大美,撷萃异国之理念精华。其慈花善果定能香暖神州大地。
仅近十多年,新中国慈善事业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个速度和质量,即便在慈善业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都是绝无仅有的,10月11至13日,中华慈善总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的“慈善之光-中华慈善成果展”,这次全国范围的慈善大检阅即可见一斑。而且经过今年慈善风暴的洗礼和历练,中国慈善大变革、大繁荣的时代已经开启,慈善已进入到公共生活的中心,今年便是慈善组织的“革新元年”。广大慈善从业者历经反省和检讨,以敬畏的心理,虔诚的态度,奉献的精神,严谨的作风面对神圣而面对崇高的慈善事业,还有大批热衷慈善的志愿者、业界专家、社会管理者、捐助者和受助者以及每一位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共同谱就中华慈善璀璨恢宏的浩然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