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楼官网论坛_全国楼风app的最新版本更新内容_聚凤阁信息交流_全国信息2024威客小姐

从“微电影成广告变身”看电影文化颓势

2012-07-12 11:23:21

字号
从“微电影成广告变身”看电影文化颓势

    评价微电影像广告,是给微电影和广告两个方面的从业人员相互留了脸面。事实是,在中国,微电影就是广告。微电影成了“失足妇女”,和广告“立起一座新的牌坊”之间的差距就是商业和文化的角力和互融。

  很不幸,中国的微电影在互联网上的成功为广告商进入微电影给足了理由。准确地说,微电影创作者们也亟待广告商们的“发现”,只有让投资人发现了微电影在传播方式和市场推广的优势和益处在哪里,就能够成就微电影创作者的梦想,资本与微电影一拍即合,如同干柴遇到烈火。

  中国微电影并没有太过成功的案例,诸如《老男孩》之类的作品也只是在中国互联网上引起一些网友的共鸣,无力与世界范围内的优秀微电影作品看齐。某种意义上说,类似《老男孩》的作品只是为中国人在形式上定义了微电影的概念,却没有能力解释微电影的内核和创作微电影的文化准备有哪些,微电影就迅速地被广告“收编”了。

  微电影在骨子里还是电影的框架,需要用故事撑起,有人总结出微电影要有“三微”的特质,“即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婺M蹲剩盖?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电影短片。”借助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微电影被消解了“电影”的本质而只强调“微”的特性,其“三微”的特点恰恰是广告片所一贯持有的黄金制作要素,广告商迫不及待地进入微电影并无过错,商人逐利的本性无可指摘,但微电影的创作人却急于获得商业利益而忘记了即便是微电影也是同样需要文化支撑,否则就是一堆无用的视频垃圾。

  商业和电影文化的结合一点都不矛盾,不需要牺牲一个以便成全另一个的两难抉择或是悖论之选,现成的经验就有好莱坞模式摆在那里,无论中国人“学还是不学”,都放在那里。当中国影视界和微电影传播最大平台的拥有者们都对微电影抱有不屑和微词,甚至预言死亡时,实际上同时宣告了中国电影文化一直向商业文化完全跪倒的事实——大银幕如此,微电影更是无法摆脱。中国电影文化在完全出卖了灵魂之后,换回来的是广告商的投资以及观众的唾弃。

  说到广告,中国的广告业一直没有能力在世界范围的起跑线上与各国广告精英们一决高下。究其原因,也因背后民族文化的输出能力欠缺,无法与世界顶级业内公司或作品抗衡,在精神文化上的空虚感,无法完全用作品打动跨文化的人们,虽然广告是纯商业形态的载体,却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崛起担当内核。

  “微电影做烂、走广告之路必死”,盛世危言之下,微电影的境遇无论是广告商抑或微电影创作人内心都明镜似的了然于胸,但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之前,广告商抱着微电影不放是可以理解的——文化颓势之下,拿微电影当成广告片用顺理成章,“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 电影 广告 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