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2 11:29:34
和郑渊洁当初高调退出作协相比,于丹教授进入作协的举动备受社会舆论关注,证明了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人们有在面对文化层面问题时选择的权利,应该是件好事。
讨论于丹教授是否该进入中国作协,必定舆论还认同中国作协的权威性以及作为文化组织的吸引力。果真是要到了人们并不介意中国作协吸收了哪些会员时,“于丹是否有资格加入”怎么又会引来作协之外的人们指指点点。 于丹教授有自己的大学教职身份,在社会上因为参与了“百家讲坛”而一举成名天下知,亦有社会身份。名利双收之后,还有加入中国作协的愿望,可以判定于丹教授有进一步的社会认同需求。面对于丹教授的需求,中国作协也有义务有权利吸收有社会影响力的学术超女进入组织,双赢的结局皆大欢喜,只有看客们觉得有些不爽。 把写作当成收入来源的工作其实不难理解,但把写作当成公职领工资就会让很多人羡慕不已,要是各类社会贤达在原有的光环外圈上再附加上一个“中国作协会员”的发光体,会是一件极有面子的事情,面对很多社会资源的分配过程和比例,社会舆论的“仇富”心态就会慢慢滋生出来,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语言上攻击当事人,在对于丹教授加入中国作协的问题上,太多人无法保持自己的理智同时失去了素养,在判断于丹教授和中国作协的行为时,话里话外地带有不满情绪,潜台词里是质疑当事人都有毛病和问题。
于丹教授和中国作协都没病,没人会做亏本的买卖。无利不起早,电视公共知识分子也不是完人,带着瑕疵的公共知识分子更有人情味,有表演天分也不能成为阻挡加入作协成为会员的理由和借口,中国作协恰恰缺少了像于丹似的会员才会死寂到要靠官员们爆新闻争眼球,有了于丹会员之后,低调的作协官员在高调的会员映衬下,中国作协的魅力才有可能渐渐凸显出来。
文化事件备受质疑时,很难确定是社会舆论出了问题,还是当事人处事不当。毋庸置疑,加入中国作协有严格的审批程序,于丹教授加入作协也是处于公示阶段,各种质疑者不去盯着书店和图书馆,反而是看着作协公示名单聒噪,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再去看看中国文坛,多年来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也说明诺奖评选委员会的无知和短视,完全是有病的状态。不过,现在好了,于丹教授的加入很可能会开启中国文坛新的启蒙,诺奖文学奖的评选委员会终究对中国作协青眼有加的。加油于丹教授!一同等待奇迹的出现吧!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