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2 11:34:57
近期,最引人瞩目的中国国内拍卖市场的大事儿就属“过云楼”藏书花落谁家了。拍卖界和收藏界并没有在“过云楼”事件中形成明显的对立,反倒是公众之间两派分野,超出了拍卖收藏的话题范畴。
以往,中国拍卖界在市场交易中的收藏品屡屡创天价成交的记录,超出人们的心理预期,随后的社会舆论会有一些反应,但通常都会咋舌一番后就成过眼云烟了。无论“过云楼”是否有人“蓄谋炒作”,过云楼在拍卖过程中的焦点均是被公众所关注。 焦点之一:谁挑起了“过云楼”回家的情感因素。国内的拍卖品突然因为省份的来源问题被附加上了情感因素。江苏和北京的地域搅乱了拍卖本身的规则??梢钥隙ǎ司偻瓜粤酥泄穆羰詹厥谐〉牟怀墒?,也暴露了中国拍卖行业的人为因素附着在拍卖业、收藏界之中,左右着公众情绪,挑逗地域文化的情感因素,但最终获利者未必是公众。
焦点之二:谁让北大托大出来“跳大神”的。北大半路杀出,还伪托“有国家文物局的首肯,有优先购买权”。北大在季羡林先生遗产托管问题上至今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加之高校公信力逐渐降低,在图书收藏和管理方面亦无领先中国之先例,“过云楼”事件期间,北大猛然间跳出来与江苏凤凰集团竞争,已经让人摸不到头脑,且高举文物局的“金牌”,高喊优先购买,更是将政府管理部门行政命令与拍卖市场自由竞争机制搅和在一起,既看不出北大想扮演的角色,也猜不透拍卖市场的公平交易原则底线,更平添了公众对“过云楼”归属的担忧。
焦点之三:“过云楼”的有形财富与无形财富的分配理念。在没有确定“过云楼”究竟花落谁家之前,江苏凤凰集团打的是“出版牌”,告知公众一旦拍得入手,会将“过云楼”典籍印刷成书,南大也同样表态,北大则抬出自己是有“优先权”。“过云楼”藏书的拍卖市场上的标价是有形财富带来的价值,但对于中国文化存留的载体,“过云楼”书籍无形财富的价值显然不仅属于卖家和买家——大量的公众参与讨论,也是因为“过云楼”的藏书卖给谁是无形财富的未来归属。
没人能够回答“过云楼”拍卖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因为公众的参与而极具戏剧性,各方看似都在拍卖市场规则之内自言自语,却在市场规则之外角力。公众观点不同,却没有一种观点能够真正影响拍卖的结果,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越是复杂的过程,越有助于公众了解中国的拍卖市场和收藏界的云波诡异,越有助于公众看清文化收藏天价背后的猫腻。
在“过云楼争夺战”硝烟散尽之时,公众一定是失去了一个颇有文化色彩的八卦话题,也可能失去“过云楼”典籍印刷出版重见天日的可能,或许能够保住的是公众有兴趣关注文化领域里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的分配问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