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2 11:38:16
《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被封为“原创纪录片”,舌尖火爆之前,央视在2011年1月成立了纪录片频道——中国人自以为沉醉在纪录片的启蒙时代,“叁号会所”的存在则是个不大不小的笑话。
纪录片的生命是真实,“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纪录片的古老可以追溯到电影发明本身。“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也是纪录片,“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说通俗点,在电影技术发明后,人们拍摄的就是生活本身,在所谓的摄影技巧和剪辑技巧都没有成型之前,影像记录和还原的就是生活,也就是纪录片。
纪录片的魅力在于真实,即便是“舌尖”震撼了普通中国人的味蕾,依然是以说教的口吻讲述“中国领土上‘吃’的样子是怎样的”,而不是告诉人们,关于个人的人或者一个地域的人关于“吃的故事”和“吃的现状”。按照钱锺书先生的“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真理理论”,“舌尖”表达的充其量是“局部的真理”。
“舌尖”代表不了中国纪录片的水准,因为那些以“独立电影(影像)”标榜于世的另一种纪录片形式远比央视上播放的“舌尖”来得更真实、更惊心动魄。从跨进新世纪以来,12年间中国独立电影(影像)在各类电影奖上获奖无数,却鲜有主流媒体报道,国内普通观众也没有路径观看到中国独立电影(影像)的存在。
中国独立电影(影像)频繁获奖的事实也不能改变中国观众“纪录片启蒙”缺失的现状。“熟食铺子”里“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的肉公开陈列”,也无法告知食客们许多颜色的肉来自哪种家畜,家畜变成肉之前的样子也无法完整地还原。纪录片不可能百分百地还原事实,但纪录片作为影像记录者对个人观察世界的还原,一旦受制于某种束缚,看不到独立思想的存在,终究逃不出思维的藩篱和局限,原地打圈而无法还原真实。中国纪录片与国外优秀纪录片的差异就在于中国的影像记录者们“自觉地”屏蔽了生活原有的真实,绝对选择性地记录生活的原貌,已融化在血液里的“自律”无法逃脱在纪录片和独立电影(影像)中的自我观照,鲜有人能够突破困境,对中国公众进行纪录片普及更是痴人说梦——遥不可及。
在选择做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的十字路口,中国人中庸的文化传统会起到良好的催化剂作用,本质上中庸本身就是积极的。中国纪录片的现状是从业者以及文化管理层看到了纪录片的教化功能,亦步亦趋地使用纪录片的潜在“宣传功效”,还没有真正认知到纪录片作为传播手段的实际作用。
“叁号会所”的拥趸们不可避免地作为一小部分“先知”而领略到了纪录片在传播中的“真实力量”。人作为独立思想的社会化动物,在纪录片里很容易得到思想发散和人性的自我领悟,但作为小众中的小众,类似“叁号会所”的纪录片爱好者们与中国人口基数之间的比例数还相距甚远,纪录片“启蒙”或许需要人们能够寻找到自己独立思想的存在,或者自我真实的认知之后,才可能真实地认知社会,从而认知纪录片本身的力量,那时才是中国纪录片启蒙时代的真正来临。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