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9 16:38:36
王芳剧照。 徐恺言摄
曾经比昆曲还红的苏剧,近年来却鲜见舞台,甚至有失传之虞。18日,新编历史大戏、苏剧《红豆祭》在南京紫金大戏院上演。领衔演出的却是一位昆曲演员、戏曲梅花奖“二度梅”得主王芳。昆曲名角为何挑梁演苏剧?苏剧与昆曲的盛衰转变、冰火两重天的背后,又对传统戏剧的传承有何借鉴。就此,本报记者昨天专访了苏州昆剧院副院长王芳。
苏剧是在苏州滩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和昆曲、评弹并称苏州文艺界“三朵花”,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代表作有《花魁记》、《快嘴李翠莲》等。谈起自己领衔出演苏剧,王芳说这并不奇怪,因为“苏昆原本是一家”。当年,苏剧之所以能红遍大江南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昆曲中汲取营养。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昆曲的式微,很多昆曲演员改演苏剧,在形体、表演、唱腔等方面给原本以围坐清唱为主的苏剧带来了不少突破性变革。当昆曲的优雅遇上苏剧的通俗,一下子就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在与其他滩簧腔相比,苏剧显得清新脱俗,而相较昆曲,苏剧则更具平民气息。雅俗共赏之下,有“白话版”昆曲之称的苏剧在众多地方戏中脱颖而出,深受观众喜爱。“当时老百姓对苏剧特别认可,我们出去演一周,往往五天演苏剧,两天演昆剧。那时有个说法,‘艺术上以昆养苏,经济上以苏养昆’。我是1977年进团的,那时我们团还叫江苏省苏昆剧团,团里的演员既能演昆曲又能演苏剧,个个是‘两栖’。”至今,王芳仍记得自己在2000年中国首届昆剧艺术节开幕式上演出苏剧《花魁记》的盛况,当时真可谓是万人空巷,至今记忆犹新。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江苏省苏昆剧团也改名为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原来苏昆“两栖”演员几乎都不再演苏剧,转而一心扑在昆曲上,苏剧渐渐被冷落了。谈及此,王芳的话里透着遗憾与惋惜,“我从小就演苏剧,对苏剧的感情特别深。苏剧的调子特别好听,很有江南风味,观众基础又那么好,如果就这么没了,真是太可惜了。”正因如此,在苏州锡剧团接过抢救苏剧的重任后,王芳便经常去团里教戏,把自己会的大戏、折子戏一出出传承下去。2010年,王芳还专门邀请国家一级编剧?;承宋站绱醋餍孪?,这才有了《红豆祭》。王芳对记者说,“尹斯明等老艺术家,把一辈子都奉献给了苏剧。如果我们不把这些剧目传承下去,怎么对得起他们?现在,继字辈、承字辈的老先生都已经不演了,我们这一辈还在舞台上,到了我们要反哺的时候了,要尽自己所能,为苏剧传承出一份力。”
昨晚,讲述明末名妓柳如是和东林领袖钱谦益爱情故事的《红豆祭》在南京上演。记者在现场看到,整台演出既有传统神韵,又有大胆创新。以乐器伴奏为例,不仅有二胡、古筝,更有小提琴、单簧管、贝司,中西合璧的美妙音乐让人沉醉其中。从舞美效果到服装道具,都透出一个“美”字,特别是舞台上营造出的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让人看到心醉。
看到现场观众反应热烈,王芳很是欣慰。她对记者说,“和昆曲相比,唱词里没有那么多典故的苏剧显得更为平易近人。尤其是生活化的形体表演、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让人觉得亲切。来南京之前,这部戏已经在苏州演了不少场,场场爆满。熟悉的故事、熟悉的人物、熟悉的语言,一下子就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
列入世界首批非遗11年来,昆曲不但传承有序,更在市场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其中有什么经验值得苏剧借鉴?在王芳看来,昆曲能有今天肯定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但就自身而言,昆曲人的坚守和传承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走进校园、复排经典、坚持剧场演出、网络联动……“这些经验,苏剧都要好好学,”王芳对记者说,“戏剧传承,说到底是人的传承。这里面既包括演员的传承,也有观众的传承。就演员而言,要形成阶梯式的人才队伍,老中青三代结合,才能适应观众的不同需求。就观众而言,我们尤其要注重年轻观众的培养,不能总是黑头发演给白头发看。对没看过苏剧的年轻观众而言,他们刚开始可能只是看看扮相、听听嗓音,但入门之后,他们慢慢就会懂得品味,能看出一部戏的好坏。这就需要我们能跟上时代,通过网络、微博等新形式进行推介,多创造让年轻人接触苏剧的机会,培养新一代受众群。”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