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4 15:43:42
陕北农民马国成,历时17年耗资上千万元,收养了76名孤残儿童和40多位鳏寡老人。当年那些孤儿大多已长大成人,他们自发将打工挣来的30多万元钱汇集到一起,在内蒙古乌审旗成立了和谐绿荫爱心基地,目的是想将从“父亲”马国成那里得到的慈爱传递下去。
倾家荡产 兴办孤儿学校
出生于1960年的马国成,是陕西省靖边县杨米涧乡姬滩村人,从小就是个苦孩子。两岁时,父亲因腿残丧失劳动能力,一家9口人全靠母亲一人挣工分养活。马国成说,他和兄妹们16岁前没见过白面,从小就靠窝头、野菜充饥,常常填不饱肚子,时常外出讨饭。在这种情况下,他坚持上完了初中,并以优异成绩被保送上高中。高二下学期,他饿得全身浮肿,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只好辍学到外地学手艺。
10年后,当马国成学成打铁好手艺带着婆姨陈娇茹回到家乡时,在破旧的靖边街头,依然看到不少孩子和多年前的自己一样,流落街头无人照管。能不能把这些受苦受难的孤儿收养起来,给他们一个家,让他们上学,过上正常人的生活,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样的想法促使马国成和陈娇茹开始了经商贩菜的辛苦时日。1983年,刚开始贩菜时,马国成就收养了横山县一个年仅12岁的流浪儿,看着孩子在自己的养育下渐渐改掉了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惯,马国成想,多收养一个这样的孩子,就为社会减轻了一份负担。于是他更加努力地赚钱。那时候一到晚上,一家人就挤着睡在菜棚里,但他头脑灵活,吃苦耐劳,一年下来,就赚了3000元。他把几年的积累又投资做其他生意,又赚了一些钱。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就着手租地建房,筹建孤儿院。他先后租了3300平方米地,修建教室、宿舍、食堂、“文化娱乐厅”等基础设施,购置桌凳、教具、文具,共投入150多万元,不但近百万元的积蓄花光了,还欠下银行60多万元贷款。虽然倾家荡产、债台高筑,但一想到那些无父无母、缺吃少穿的可怜孩子,马国成心里还是乐呵呵的。
1997年8月16日,“靖边县马国成孤儿院”的牌子挂起来了:马国成将新建的两幢小楼办成一个招待所,用其收入维持孤儿院的开支;又以年7000元租下了毗邻招待所的一个大场院,将其改建成操场。为了使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马国成四处奔走,争取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拿到了靖边县教育局颁发的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2000年1月8日,“靖边县马国成孤儿学校”正式成立,县长亲自为学校挂牌。
马国成创造出了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教育与亲情融为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马国成既是校长,又是“爸爸”。所有的老师自进校门的那天起,与学生们吃住在一起,上课时是老师,下课后是叔叔阿姨。全校分4个年级4个班。为了孩子们出外方便,马国成花钱买了一辆旧客车,天气好了,就带着学生们出外郊游。大多数孩子刚来时,连最起码的卫生习惯和道德观念也没有,拉里邋遢,打架骂人。据此,学校特别注重德育教育和培养孩子们的自立能力,这也成了这所学校的一个突出特点。
马国成有四个孩子,都是和孤儿们同吃同住,统一服装。他感叹地说,确实有点对不住自己的孩子,大女儿只上过三年学,小时候患了一场大病,由于得不到及时救治,得了肥胖症。小儿子从6岁起就和孤儿们一起生活,在这群孩子里,自己的儿子学习成绩最差。更让他痛心的是,1997年4月的一天晚上,他年仅8岁的小女儿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一辆疾驰的小轿车撞倒,肇事车逃逸而去,无人救助的女儿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与他天人相隔。
“我一个人养活不了更多的娃娃,可是听着娃们在门外撕心裂肺地哭喊,我就受不了。每个娃娃的背后,都有一段悲伤的故事,我没有勇气将他们赶出门外。有的孩子因为没有人管,成了小乞丐,我不能看着他们一个个废了,成为社会的累赘。”于是孩子越收越多,最多时达到48个?!?/span>
为了让这个特殊大家庭里的成员填饱肚子,马国成赊垮了三家米店,在他身后,还站立着为孤儿学校做出牺牲的家人。他残疾的父亲坚持为孩子上课;外甥、侄儿热心支教,半年领不上工资也无怨无悔;年过六旬的老母亲将独自一人劳动收获的5吨多土豆、20多包粮食供给了学校;大哥、侄子每月资助他500元;为解燃眉之急,马国成将父母养老的两间房子也卖掉了……
义无反顾 创办和谐绿荫村
随着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发,靖边县逐渐富裕,需要帮助的孤残儿童数量减少,加之他收养的孩子们大多都已长大。马国成是个知恩感恩的汉子,淳朴厚道的内蒙古乌审旗牧民曾多次接济他,2005年,马国成变卖了老家的房子和旅馆,带着130余万元,来到乌审旗,开始在这边承包土地,经营房产。随着房地产行业走红,他获利可观,资本日渐雄厚。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由于种种原因,总有一些老人的赡养没有保障,一部分孤残儿童衣食无着落,受教育更无从谈起。2006年,马国成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民政局合作,采取“公办民营”的方式建起全旗第一个由政府主导,通过个人筹资、接受社会捐赠、发展福利产业等,为全旗孤寡老人和孤儿弃婴开展集中养护、托管服务的综合福利院—乌审旗“和谐绿荫村”。身为村长的马国成先后共为“和谐绿荫村”投入300多万元。
“和谐绿荫村”是个特殊的大家庭:老人们没儿没女,孩子们无父无母,他们在一起共同生活,相互照顾和帮助,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居氛围。孩子们每个周末都回“村”与老人吃一顿团圆饭,他们主动给老人们打扫卫生、洗衣服、剪指甲、洗头发,而老人们给孩子们讲故事。大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2010年,马国成与乌审旗民政局合作的“和谐绿荫村”到期结束。当年的孤儿都已成年工作,“和谐绿荫村”的孤老转给政府的福利院。由于 “和谐绿荫村”有效地解决了部分社会孤寡老人、无依无靠孤儿及部分残障人士的生活保障问题,当地政府非常支持马国成的“和谐绿荫村” 模式,目前乌审旗已建立了四个这样的 “和谐绿荫村”。
不遗余力 支持爱心基地
2011年11月23日,是“军民共建和谐绿荫爱心教育基地”成立的日子。那天,马国成孤儿学校的几十位兄弟姐妹都从外地赶回乌审旗。其中有村官、医生、退伍军人,也有个体老板、酒店管理员、汽车修理、在校学生等。他们共集资善款30余万元,捐资最多的6万元,最少的100元。
由马景东、张静、肖晓金、马景艳、朱小春、马晓梅等发起,带领兄弟姐妹们怀知恩图报之心,成立了“军民共建和谐绿荫爱心教育基地”,以“爱心助学阳光行动”为开端,用“乌审旗和谐绿荫再就业餐饮股份有限公司”等经济实体部分盈利用来解决贫困生生活问题,并长期免费为贫困生提供食宿。同时,爱心基地还将作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节假日开设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讲座,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011年12月2日,爱心基地的孤儿们来到乌审旗第二附属小学,他们到全县三所小学做过调研,根据学校提供的资料,寻找了33名贫困学生,其中有12名蒙古族孩子。爱心基地将筹集到的善款给每个贫困学生分配了1000元。所有善款由学校保管,安排用途,资金使用完后,爱心基地会继续扶持,直到孩子们走出校园。
从孤儿院走出来的肖晓金今年24岁,初中毕业后在外打工,起初在山东做幼师,随后又到深圳卖小饰品,一年后她又来到西安,应聘到一家通讯器材公司,月收入2000多元。2011年11月初,肖晓金辞去稳定的工作,回到抚养她长大的养父马国成身边。她这次回来并非要照顾老人,而是要干一番大事。
目前,肖晓金负责爱心基地工作,她将在外打工几年所积蓄的4万元全部捐给了爱心基地。她说,“我现在就是要将兄弟姐妹们捐助每笔资金用好,做到公开、透明,花好每一分钱。说实话,我们这些从孤儿院走出来的孩子,大部分人都是给别人打工,收入并不高,同时,这个年龄段都面临找对象,在我们陕北农村,娶媳妇要花好大一笔钱,但看到那些贫困孩子,就想不了那么多了。”
23岁的朱晓春和肖晓金同一年来到马国成孤儿院,如今在当地一家婚纱影楼从事电脑后期制作,月收入近3000元。她说:“现在的爸爸、妈妈对我们如亲生。如今我们也有收入了,总想做点慈善,虽然钱不多,但人多力量大,总比爸爸当年的家境要好得多。”她给爱心基地捐了16000元。
这些曾经受到社会各界资助,在爱心阳光下成长起来,从和谐绿荫村走出来的年轻人, 怀着一颗颗感恩、报恩的心,继承老一辈爱心助人的优秀品德,要用自己劳动所得,去帮助本旗心障、残障等特殊困难家庭的孩子。爱心在这里接力,爱心又在这里凝聚。
马国成看到自己抚养的这些孩子们继续从事慈善事业,心里十分高兴。他也以实际行动鼓励支持孩子们的慈心善举。他吸取了在靖边县办孤儿学校资金无保障的教训,来内蒙古乌审旗后,先后承包了1000多亩土地,其中有600多亩农场,用来种庄稼,栽树苗,今后他还计划搞特色农业项目,争取获取更大的利润,为孩子们的“和谐绿荫爱心教育基地”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截止目前,他已为爱心教育基地,投入了300多万元。
采访临结束时,马国成告诉笔者,他还打算回到陕西,在陕西推广他的“和谐绿荫村”模式,投资创办“和谐绿荫村”,为鳏寡老人和孤残儿童营造一方爱的天空。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