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4 16:56:45
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驻沪境外记者舆论引导工作,在对境外记者采访报道需求充分调研基础上,今年4至6月,市委外宣办联合市外办组织了7场“感知上海”主题采访活动,围绕嘉定先进制造业、张江高新技术产业、临港战略性新兴产业、日本中小企业投资上海、上海文化产业发展、上海产业经济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热点解读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主题。
活动累计吸引美联社、道琼斯通讯社、彭博通讯社、英国路透社、BBC、金融时报、德国证券报、国际文传电讯社、西班牙埃菲社、日本共同社、日本NHK、新加坡联合早报、台湾中央社和香港NOW财经等驻沪境外媒体36家156人次记者参加。据不完全统计,截止6月20日,20家境外媒体共发表相关报道34篇,其中文字报道28篇,视频广播类报道6篇,总体基调客观正面,外宣效果良好。
从媒体关注领域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十二五规划”解读的报道落地率最高,境外媒体共发表11篇报道,凸显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媒体聚焦度,以下依次为张江高科技产业、嘉定先进制造业和上海文化产业。其中,亚洲(含港澳台)媒体报道量占8成以上,其中尤以香港、台湾地区媒体为重,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在我方长期沟通建立互信的基础上报道也较积极。从媒体类别看,报纸报道量占一半以上,通讯社其次,电视广播最少。虽然7场活动都是经济主题,但综合类媒体和专业财经类媒体报道量分别占6成和4成,说明上海经济发展是各类境外媒体涉沪报道的重点。
从境外媒体报道情况看,呈现出一些特点:
一是报道倾向上,相对客观中立。从报道情况及记者现场反馈来看,境外记者对上海这个中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十分关注。如美联社驻沪记者柯依兰表示她“十分乐意在上海见证中国经济发展的更多惊奇”。境外记者有关上海的经济类报道观点平实,有较强的分析性和专业性,恶意攻击丑化类的报道未见。
二是报道风格上,注重从微观事实入手阐述宏观主题。不同于国内媒体擅长观点先行的报道风格,境外媒体更注重以事实数据说话,并在阐述过程中暗含文章的宏观主旨。如联合早报记者陈迎竹以“上海办F1寄希望带动汽车业”为题列举F1赛事举办投入、汽车产业中新能源汽车研发销售数量等数据阐述了中国政府希望以F1赛事带动中国汽车业,尤其在电动车方面寄予厚望的事实。
三是报道内容上,欧美日媒体往往在中国大背景下观察上海经济发展,台湾媒体侧重沪台两地的交流。如彭博新闻社记者康玛格丽以上海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问题为题材阐述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导向,日本产业新闻记者植木美知也以临港产业园区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发展情况为例报道中国港口制造业发展现状。台湾媒体比较关注两地间的合作与交流,如台湾联合报和经济日报都在报道中比较了张江高新园区与台湾新竹等高新园区的发展模式。
四是报道周期上,电视媒体强调时效性,平面媒体更注重素材收集整合。如彭博新闻社在采访嘉定汽车城的第二天就刊发了报道,但大部分欧美日平面媒体则将采访内容作为素材,为其深入报道作准备。反馈表明,即使暂时未发表相关报道的媒体记者,也普遍将采访内容作为重要素材使用。如德国证券报记者何一诺表示,临港新兴战略性产业采访活动中介绍的上海新能源发展情况,对他进一步做好相关行业报道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次“感知上海”系列活动得到浦东新区、嘉定区、金山区、市商委、市经信委、市金融办、市文广局、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和临港产业园区等的大力支持。下一步,市委外宣办将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单位合作,围绕基层直选、医疗改革、服务社区境外人士等境外记者关注的话题组织主题采访。6月底,“感知上海”网上平台将正式上线,同时开通手机版,提供采访内容下载、采访报名、新闻线索提供、意见反馈等多项功能。市委外宣办将积极用好这一网上平台,进一步整合新闻线索,扩大“感知上海”采访活动的传播效应。此外,市委外宣办还将继续通过走访境外媒体、举办小范围通气会等方式密切开展对驻沪境外记者的“人际传播”。
(上海市外宣办供稿)
责任编辑:王雪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