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1 14:23:59
那天,年过八旬的老舅打来电话,嘱我们兄弟二人为其即将付梓的《风雨寒香楼》写序。我们兄弟二人恰巧在京相聚, 接到电话时都不禁愣住了。
要知道,为人写序者,多半都是时下政要,戓圈内有影响的名人。我们兄弟一个虽官至“七品”,一个虽当过一方“名记”,但离作序者都相差甚远。我们兄弟二人两眼一对,似乎都想到了什么,顿时都又忍俊不禁:“天下文章属三江,三江文章属我乡,我乡文章属我哥,我哥请我改文章”。如今,外甥给舅舅写序言,不笑才怪!
童年时的我们,应该说对舅舅恨爱有加。因为舅舅的地主,因为舅舅的叛徒,使得我们学不能上,军不能参……在一次次的“政审”中,皆因有这么一个舅舅,不得不一次次和幸运女神擦肩而过。在我们兄弟二人的档案里,至今仍有着诸如此类的记载:“因母亲早在1962年去世,自小已和舅家断绝关系”。
但血管里终归流有王家的血。仅仅靠档案里的“断绝关系”,那是万万断不掉的。何况,舅家离我们也只有四五华里地,无论舅舅还是舅妈,对我们这两个没娘的孩子,一直都疼爱有加。随着年龄的増长,“舅家是好地主”、“ 舅舅是老八路”的话,每每都会传到我们的耳朵。何况舅舅又总是那乐观,那么豁达,那么才气过人。在我们的印像里,舅舅似乎没有什么不能,没有什么不会:写剧本,画布景,搞设计,搞科研,就连我们村上当年的二级提灌站,也都有舅舅的一份功劳。
舅舅的坚持,舅舅的执着,都令我们示为作人的榜样,都令我们示为作人的楷模。如果说,我们兄弟确实还成就了点什么的话,那无论如何和舅舅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因为舅舅不仅是我们的人生导师,更是我们的精神领袖。何况,“外甥似舅舅” 嘛!
至于舅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玩弄丹青,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我们父母亲那两张大大的画像,是舅舅六十代年初留下的墨宝。这之后,舅舅好像从就没有放下过手里画笔(之前也未必放下过)。就连那个极其特殊的年代,他也依然如此,只要批斗会一结朿,他便躲到阁楼上去画画。笔下的题材,也多半和梅花息息相关。什么《报春图》、《迎春图》、《春梅图》等等,不一而足。
也许真的应了“时势造英雄” 那句老话。舅舅爱梅、画梅、痴梅,想来也一定是始于那个特殊的年代。用舅舅的话说,史上咏梅者多,画梅者众,但总也找不到王冕那种“朵朵花开淡墨痕,人于画梅一样清”的心绪;总也找不到李方膺那种“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的意境;总也找不到齐白石“蒙驴残雪寒吹笛,只有梅花解我狂”那种特有的妙趣。唯有毛泽东的《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才更具一个革命者的情怀。
当然,孩提时代的我们,并不知道舅舅的心思,那分明是“诗言志”,确切地说是“画言志”。正因如此,舅舅把梅花视之为师视之为友。他笔下的梅花,也就更是挺立苍穹,傲骨铮铮,苍?;牒?,刚柔相济,异彩纷呈,暗香四溢。从而烘托出梅花的高洁与凌寒傲然,在苍茫秀色中再现高雅的古典美和诗意美,同时充分展现岀老舅那特有的美学追求及哲学思考。大有“只留清气满乾坤”之意境,之升华,之享受。
品舅舅的梅花,似能嗅到空气中梅花的浓郁。那之中确有构图多样,布局简约,清丽雅致,色泽多变的独特魅力。但我们又不能多说什么,我们深知舅舅的脾气,更不想有“拍舅之嫌”。好在业内权威部门对舅舅的作品早有评价。用周总理诞辰110周年组委会的话说:王海宝笔下的梅花“博采众长,触类旁通、以理绘形、以意写神,作品题材新颖,充满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充分体现了当代国画家的现代造型意识和民族风格。观其画作自有一股清气袭来满纸飘香、心旷神怡的感觉。”
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的专家们对舅舅的作品更是赞不绝口:“您的作品追古得雅趣,出新是精神,意境深奥高远,内涵丰富宽广,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景致与情怀、传统与个性的谐和统一,显出独有的艺术语言与风格,极具大家之象。”
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尤中会教授看了《风雨寒香楼》的书稿和舅舅的诸多画稿后说:王海宝的梅花“从虚静中求淡雅,其心神专注而又娴熟精到地驾驭着虚实相生的笔墨技巧,精妙地去构筑笔墨、色彩、造型与意境的和谐统一;他用手中的画笔,大气派、大思维、大境界,也最大限度地诠释岀他的画品、梅品和人品。特别是他的回忆录——《风雨寒香楼》,更是他对梅品、梅韵、梅魂的最好诠释! ”
虽然有哲人说:每个人都是一本难读的书。但我们一向觉得, 要读懂舅舅真的不难。虽然舅舅饱经风雨,饱经世故,但他常常单纯得像个孩子,他的自信,他的达观,他的追求,他的无悔无怨,也一定会把你深深感染。终归是言为心声, 画为心声。只要你静下心来,认真翻翻舅舅的《风雨寒香楼》,以及先前岀版的《王海宝画梅》, 相信你一定会从中找到你想找到的答案。
“忘记过去,就意为着背叛”。列宁的话,依然不无道理。舅舅《风雨寒香楼》的问世,不仅为王家也为苏家,或者说为更多的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别的暂且不管,但至少我们王家和苏家,绝对不能忘记!因为那是舅舅用泪水,用鲜血,用生命填写的人生档案!
如果说舅舅当年岀版的《王海宝画梅》更多地是在传授“绘画”,那么《风雨寒香楼》则更多的是在传授“精神”。特别是在道德与信仰双重缺失的眼下,《风雨寒香楼》的问世,不能不说是舅舅的一大智慧和一大贡献。至少,我们兄弟二人这样认为!
王海宝简介:王海宝,字英先,号峰阳植梅老农,晚号耄翁。1927年生于河南禹州鸿畅镇一个书香世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救国,曾任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团政委。1987年离休后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勤练诗、书、画,尤专攻画梅。根雕、篆刻也有涉猎,曾多次参加全国性书画大赛,金银铜奖多多,获奖证书满箱。现为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十佳会员,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优秀会员,黄庭坚书法艺术学会会员,吴道子画碑林苑副院长,中国老子书画院终身院士,中国老子书画院名誉院长。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