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3 23:02:11
正在北美热映的《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映前传出这样一则新闻:因“蝙蝠迷”们围攻对影片作出差评的影评人,北美著名综合影评网站“烂番茄”被迫首度短暂关闭。该网站首席编辑马特表示,担心今年底彼得·杰克逊的《霍比特人(上):意外之旅》还会重演如此一幕,“烂番茄”将考虑采取与“脸谱”(Facebook)类似的用户发言实名制。
狂热影迷围攻影评人,绝非值得称许的理性行为。令人感慨的是,与北美影评人“得罪”影迷可能遭遇“死亡威胁”的严重性相比,在国内,影评人群体的声音由于信誉度低,往往被影迷“忽略不计”。一边是“骂”影片被影迷攻击,一边是“夸”影片被影迷不屑,娱乐工业的这盘棋,影评人该怎么下?
“蝙蝠侠”差评事件背后
给“蝙蝠侠”劣评的影评人遭到影迷攻击,一方面可见系列电影狂热影迷对电影的忠诚度,另一方面,影评人在美国电影工业中的地位亦可窥一斑。在好莱坞,影评人和电影研究学科挂钩可从1970年代开始追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高校,都为美国电影工业和电影评论行业输送人才,美国著名的奥斯卡奖评奖制度就与美国的影评人密不可分,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每年所颁奖项也被视作是奥斯卡金像奖的风向标之一。
好莱坞的影评文化被赋予了一种精神——专业、公平、公正。正因为影评人的专业度高,观众对影评人的口碑信任度高,他们能对电影票房和口碑能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蝙蝠侠”迷们才对影评人的差评怒不可遏,惹出“死亡威胁”的事端。
国内影评人何以不受信任
好莱坞影评人以专业度影响电影工业,法国新浪潮时期的影评人甚至影响了电影史进程。而在国内,影评人却变质为不受信任的群体。不少观众的普遍感受是,一些所谓专业人士或评论者给出的意见,和观众实际观影感觉明显不符,“交口称赞”现象屡见不鲜,从而对影评人群体大失所望。
编剧宁财神曾在微博上表态,称“当我夸一个国产电影好,你可以不用信,因为十有八九是人情。当我夸一部电影牛,你可以信一半,因为它可能仅仅是不难看。当我劝你掏钱买票进场时,你可以试着相信,因为‘不直接骗票房’是我最后的底线……”。一番话道出眼下影评圈的致命伤:影评人普遍缺乏行业规范和行为底线,被电影宣传方“牵着鼻子走”,即便不是“被收买”,也因圈子文化人情难却,种种态度含糊、不痛不痒的“影评”背后往往有着“难言之隐”。
影评人应与电影互相促进
收红包、做宣传、博出位、坏品位、卖人情……近日,国内一家周刊这样总结影评人的“多宗罪”。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娱乐工业和媒体共谋的这盘棋里,所谓“影评人”是最小的卒子。事实上,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发达,“影评人”的门槛已越来越低,微博的诞生,更加速了“人人都是影评人”的景观。传统媒体时代博出名声的影评人更多地已成为电影宣传 “口碑营销”的一部分。投资方在乎新片上映之际的气势,影评人善于利用形势,每个人都在娱乐工业这盘棋里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而一旦失却了观众的信任,只能沦为自娱自乐。
影评人要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圈内关系中保持独立?在全球电影工业中,这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韩国著名影评人郑圣一就曾坦言:“在韩国,独立影评人的日子也不好过,制片方希望评论家能多写好话促进票房,要么干脆保持沉默。”他说,面对这样的环境,只能奋起战斗,“我们通过自身对电影评论的严谨态度感染新一代。年轻的影评人会拒绝制片方的诱惑,公正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年轻的导演进步”。他山之石,许可借鉴。影评人的口碑败坏,并不单是电影评论的问题,在电影工业这盘棋里,电影评论要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与电影制作互相促进,帮助电影提升质量和水准,而非互相蒙蔽、一同堕落的恶性循环。施晨露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