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9 14:29:21
高陵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位于西安市辖域北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西北首个吨粮县。高陵县始建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是中国建县历史最早的县份之一。1949年划属三原分区,1950年5月划属咸阳专区,1953年1月改属渭南专区,1956年10月由省直辖,1961年改属咸阳专区,1983年10月5日划归西安市管辖区域。全县辖7镇1乡,88个行政村,740个村民小组。耕地2万公顷。地区总面积290平方千米,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约950人。总人口2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9万。县人民政府驻鹿苑镇。名胜古迹有昭慧寺塔等。
高陵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称关中的“白菜心”。东靠临潼区,南接未央、灞桥区,西望咸阳市渭城区、连三原县、泾阳县,北望阎良区,属西安市近郊县,距西安市中心仅20公里,距咸阳国际机场10公里。泾渭二水横贯东西,西禹、西铜高速公路、210国道及西延铁路横贯南北,泾河火车站位于其中。“五区、二水、四线”已紧密地把高陵县与西安市融为一体。高陵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泾、渭河两岸,西安市辖域东北部。东西长20.55公里, 南北宽20.1公里,总面积294平方公里。禹夏时期,大禹治水,导泾入渭,绕于县南,成为雍州名地。周时筑有高陵邑。以南部有奉正塬,状若土山,坡度较缓,高四五丈而得名高陵。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置县。新莽天凤二年(公元15)改名千春,更始元年(公元23)复命高陵。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更名高陆。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又复名高陵,相沿至今。境内地势平坦,自西北微向东南倾斜,海拔357-414米。泾、渭二水自西向东流经县境南部,于马家湾乡泾渭堡村东北交汇,将全境切割为泾渭河北、渭河南和泾渭夹角3个自然区。咸铜铁路、西三一级公路、西禹公路南北穿境。高三、高永、高茹、高交公路贯通东西。27条县乡干路纵横交错,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挺拔秀丽的唐昭慧院塔耸立于县城东南;唐大学士裴度撰文,大书法家柳公权书丹的唐西平郡王李晟碑突兀在渭河北岸公路旁;1978年,又在渭河南3公里处发掘出唐东渭桥遗址,皆为省级文物?;さノ?。还有米家崖、灰堆坡、马南村等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文明遐迩。1995年,辖3镇7乡、87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有54446户、224872人。其中农业人口205542人,占总人口的91.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950人。人均耕地1.24亩,以汉族为主,还有满、蒙、回、维、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80多人。 本县面积虽然小,但地平土肥、物华天宝,水利化程度高,机械化实力强,古有“黄壤陆海”之称,今誉为八百里秦川的“白菜心”。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