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1 15:13:27
《新二十四孝》由政府部门出台,用心良苦,但愿有助于启发孝的认识,让现代人从不孝不行、孝则不易的窘境中解脱出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孝行是绕不开的话题?!兜茏庸妗方擦诵矶喙婢兀谝惶蹙褪?ldquo;首孝悌”、“入则孝”;《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说的是,父母恩深似海,子女不知孝不报恩,必入地狱;《百孝经》更是喋喋不休,围绕孝字说事,孝则家兴人旺、福禄齐至,不孝则百事不张、万般不幸。
这样,中国人不能不在孝字面前犯难。从人性上说,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对父母岂能不孝;就世事规律而言,把一个孝字做完整真还不易。《二十四孝》故事,只能算是古代文人心中的孝道标本,有的可为,有的不可为,有合理成分,也有不分是非、不合事理的妄想。
舜作为中国第一大孝子,对三番五次加害于己的父亲、继母及兄弟,坚持不弃不离,以德报怨,终至所谓“孝感动天”。以今天的标准,父母的恶行已不是一般的厚薄之心,而属触犯刑律的犯罪;如此无条件的,甚至不讲是非的孝行倡导,对后辈无疑是一种精神压力。
孝的本意是感念、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是单向度的儿女责任与义务。因为履责的能力与条件各有不同,比照孝子而行动,会让多数欲孝而力所不及,只能揣着内疚而仰望孝行的楷模。也许,现代社会更需要一种孝意的转换:以双向的亲情取代单向的孝行,以亲情的相互慰藉解除孝道的纠结。
父母与子女是生命的承继关系,不是投入与产出、投资与回报的工商运作。当得以认清孝字的沉重,我们应该不难树立一种更符合生命本真的理念:亲情,只有亲情,才有资格构成生命关系的核心价值。于子女,父母是生命的起点;于父母,子女是生命的未来。这种亲情很简单很纯粹,也更有人性的真实与高贵:在普通人的生命历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子女对父母的守望,才是人生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主旋律。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子女的当下与明天,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什么苦都愿吃,什么冤都可忍,什么罪都能受。我相信,所有掏心掏肺的父母,不会以付出作为筹码,算计着日后的回报。
然而,这不意味着子女对父母的付出与牺牲可以视而不见。不论你如何成功富有、位高权重,不能忘记生命的源泉来自哪里;不论你现在如何条件有限、困难多多,都没有借口对年暮体衰的双亲不闻不问,形如路人。
电视曾播报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公司老板不论出差还是洽谈商务,都将年过七旬的老母带在身边。他要表达的是,生命中最在乎的是母亲;他想表现的是,没什么可以超过亲情的享受。
多数人可能没有这个条件,但所有为人子女者可以有这份心,可以有这种对生命的理解,对亲情的追求。大林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