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3 14:55:37
秦腔青春版《杨门女将》
在陕西省第五届秦腔艺术节上,有幸观看了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团演出的秦腔传统剧目《杨门女将》,深感振奋。这出戏在全面继承了传统剧目精华的基础上,不因循守旧,大胆探索,锐意革新,使这出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的传统剧目面貌多处焕发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光彩。这种探索是意义深远的,也是意味深长的。从学术意义上讲,它给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使其能够与时俱进,长兴不衰;从市场意义上讲,它拉近了戏曲和观众,特别是和青年观众的距离,使传统剧目除了正宗和地道之外,变得紧凑和“好看”。作为戏曲行外的观众,禁不住要为他们所作的这种努力高声喝彩。
在这出剧中,这种现代意识的浸润是全方位、无处不在的。
首先,舞美和灯光的设计,便完全突破了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舞美的设计简洁明快,富有象征和印象的意味。那占据整个天幕的大字:寿堂上的“寿”字、灵堂上的“奠”字、演兵场上的“帅”字,既有装饰意味,有力地烘托了气氛。灯光的运用上,更是采用了现代的声、光、电的技术,战场上闪动的火光、弥漫的烟雾,以及不同气氛中冷、暖色光的运用,都是在传统戏曲中少见的。这出戏不再固守戏曲中绝对的情境虚拟,如《三岔口》中的以白当黑的暗夜情景,而是从剧情出发,从情绪出发,该强调就强调,该渲染就渲染,因与情境相吻合,不但不显得生硬,反而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使许多地方成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其次,导演的编排和构思,也是天马行空,不拘藩篱。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大喜大悲的情绪高潮之时,大量借用了音乐、舞蹈的表现手法,大大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如寿堂上喜庆的女子群舞、灵堂上悲切的女子群舞等。在跳蚤牺牲的处理上,导演大胆采用了杂技的手法,让四个辽兵把这位少年战士挑在了枪尖之上,加之冷色灯光的渲染,给人以极强的震撼效果。更使人感到撼人心魄的,是在武打场面中,加进了悲壮的合唱乐曲,如悲怆的哀乐、如肃穆的颂歌。这个大胆的创举,打破了戏曲武场面中板鼓当家的程式,产生了一种情绪的升华。
最后,最重要的,还是要说一说编剧。谁都知道,剧本是一剧之本,要在传统剧目中体现一种现代意识,没有剧本的升华,仅在导演和舞美上作文章,那就是本末倒置,如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给人一种牵强附会效果。可喜的是,这出戏从剧本开始,就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创新意识,使这出传统剧目所阐释的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有了全新的演绎和更有深度的体现。
其一,在剧本的改编上,能够明显看出剧作者的现代戏剧理论修养。例如第一场《寿堂》,据记忆原剧是佘太君在带领全家上坟祭祖时传来噩耗,杨宗保边关阵亡。现剧本聪明地把上坟改成了给杨宗保过五十大寿,寿堂改成了灵堂,增强了大喜大悲的对比,给观众以更大的情感冲击力。并且,穆桂英在得知噩耗后,为了瞒住佘太君,不得不强颜欢笑,以酒压悲,更是给了人物展示内心世界以充分的空间。这种成功的改动在全剧一开始,就给人物以情境的压迫,把人物推进了感情的漩涡,给以后剧情的发展作了强有力的铺垫。这种改动显然使得剧更加紧凑,更加强烈。看网上有关资料,有评论说序幕已让观众知道了杨宗保阵亡,冲淡了这一场的情感冲击力,我感觉这是对戏剧悬念理论的一个误解。把杨宗保阵亡这样一个事实交给观众,正是调动起了观众对杨家老小在大喜之时如何面对噩耗的表现的一种期待,编剧在这儿成功地制造了一个悬念。
其二,新编剧本增强了对小人物的关注和刻划。编剧在改编中增加了杨文广的书僮跳蚤这样一个人物。故然这个角色是为使用青年演员而量身打造的,但是这个角色的出现,却使传说中的杨家将的阵容更加丰富,更为立体。特别是跳蚤的壮烈牺牲,成为全剧中极有光彩的一笔。另外一个小人物角色,就是穆桂英的马伕张彪。在传统的中国戏曲中,马伕一般都是无名无姓,仅仅是个牵马的而已。而新编剧本中的这个马伕,却是性格突出,形象鲜明。他在刺探军情中所起的作用;他在战场上的英勇顽强,孤军作战,以至最后被辽军掳走,壮烈牺牲的情境;以及他的牺牲给杨家将将士们带来的伤痛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剧的结尾处,作者还专门增加了一笔大宋君臣凭吊、怀念牺牲将士的情节,所有烈士们的影像在高台上徐徐升起,跳蚤等普通士兵们也赫然在列。这显然是对传统文化中英雄史观的一种颠覆。这种观念上的更新,才是这出剧整体效果出新的深层基础。
其三,新编剧本增强了对战争残酷性的描写。剧中的战争场面震撼人心,使人久久不能忘怀。这种效果的取得,首先就来自对于传统武打程式的突破。在这出剧中,各种武打不再仅是程式套路,或是炫耀绝技,而是让武打作为一种手段,来为塑造人物服务。因而,剧中各个人物的打斗场面因人而异,各不相同。即就是牺牲,也是各人有各人的死法。在极富雕塑感的造型中,让人物的精神得到升华。另外,就是编剧对人情人性的把握。把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没有神化,而是皆有七情六欲,活生生的人物。如穆桂英想让儿子杨文广为父报仇,却又担心儿子安危的母子之情,更加体现出她的大义凛然;又如,前边充分展示出杨家姐妹的活泼美丽,战场上杨八姐的寡不敌众之死,才更显得震撼人心。在这一点上,也表现出了编剧超前的观念和深厚的功力。
总而言之,这出青春版的秦腔《杨门女将》,不夸张地说,可说是传统戏曲的创新之作、颠覆之作。她的出现,难免会引发种种争议。在一些仅是把玩,玩味唱腔和武功的行家和票友的眼中,这出戏多有“违规”之处,不按套路出牌。但是,窃以为:艺术是以表现人类的巨大感情为最高任务的,戏剧是以塑造人物为最终目标的。新版的《杨门女将》,正是从这两方面出发,在这两个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对待传统艺术的态度上,她把我们从“玩味”、“把玩”的情绪中解脱了出来,使我们回归艺术的真谛。在当代戏曲艺术中,这出戏的“可看性”和“感染力”是空前的。正如剧评家夏写时、王涌石等专家门所评价的,这台戏是:唱得痛快,打得酣畅,行当齐全,满台阳光灿烂,姹紫嫣红,很有个性,让人看到了戏曲的希望。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