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楼官网论坛_全国楼风app的最新版本更新内容_聚凤阁信息交流_全国信息2024威客小姐

生产性保护: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中传承

2012-09-06 17:11:55

字号
87万项非遗资源,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488位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6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さ姆俏镏饰幕挪肌薄庑┦萦辛φ故玖宋夜?/div>

    87万项非遗资源,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488位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6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数据有力展示了我国“十一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すぷ鞯某删汀G鹩谇谰刃员;ず驼逍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す睦判愕姆俏镏饰幕挪谏惺迪执?,让许多非遗项目逐步从“捉襟见肘”走向了“自我造血”。

  技艺不走样 传承无压力

  今年6月,青海热贡画院16岁的藏族画工旦正的大型唐卡《四部医典》进入上色阶段,他的师傅热贡唐卡传承人娘本一直在旁边耐心指导。眼前唐卡收藏市场越来越热,这幅精心绘制的热贡唐卡,市场售价或许可达数十万元。娘本说,这样的价格“很值得”。热贡画院的唐卡,不但只能使用金、银、珍珠、玛瑙等天然颜料绘制,每一幅还必须经过艺术鉴定委员会的层层鉴定才能出售。除唐卡外,蜀绣、银饰、木雕、内画等精巧的非遗技艺,无一不是严格恪守传统的工艺制作流程,才能创作出美轮美奂的产品。

  复杂的手工、珍贵的原料以及产品中凝结的传统文化,这些恰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在《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さ闹傅家饧分校?ldquo;坚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这句话出现了7次之多。为了维护这条非遗生产性?;さ牡紫?,各地政府纷纷出台资金、税收等扶持政策,部分金融机构也主动提供低息贷款。

  这一点,藏羌织绣传承人杨华珍感受颇深。汶川地震发生后,杨华珍带领全村妇女进行生产自救,正是靠着姐妹们的手艺和政府的贷款帮助,藏羌织绣越来越火,不仅不断收到来自国内外的订单,而且来找杨华珍拜师学艺的人也越来越多。

  生产性?;と迷嚼丛蕉嗟姆且畔钅勘蝗嗣鞘熘?。龙泉青瓷、昆曲、剪纸技艺等非遗项目吸引了众多“80后”“90后”年轻人,他们不但使非遗项目后继有人,更带来了现代时尚的理念,让非遗在坚守底线的同时,更加具有创新地传承下去。

  从增收致富到产业雏形

  对于陕西宝鸡凤翔县六营村的胡永兴来说,今年夏天真是既兴奋又充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彩绘泥塑传承人,他在忙着为铁道部设计癸巳蛇年的站台票主图案。这个平日在当地被称为“泥?;疃?rdquo;的技艺,现在成了全村人的致富路。

  自从2011年被列为陕西省非遗生产性?;な痉痘睾螅锵柘爻枪卣蛄遄橹嗨艽腥顺闪⒚窦淠嗨苄?,逐步形成了“小作坊特色加工,工厂化规模生产”的运作模式,不仅统一了品牌,也统一了价格,更在质量上有了保证。目前,六营村泥塑从业人员有2500多人,年创收3800多万元,泥塑工艺品也由过去的几十种发展到现在的170多个品种。

  在山西大同广灵县一个占地56亩的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里,广灵剪纸被做成了产业。“我们建立了四大支撑基地,融合了产品研发、人才培养、产品生产和产品展销4个流程,已经在尝试剪纸的产业化。”广灵剪纸第四代传承人、园区总经理张栋说。以产业园区为依托,广灵剪纸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生产,带动了周边4个乡镇9个村庄的1200名农民增收,平均每人每年增收1万元。

  对于不少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项目来说,生产性?;の且糯腥撕痛右嫡咛峁┝酥赂坏耐揪?,许多非遗项目也逐渐迈上了现代化、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酿造、饮食、制药……这些和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非遗项目早已摆脱了生存和传承困境。

  与此同时,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也开始对部分非遗项目伸出了橄榄枝。去年,武汉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与3名非遗传承人签订合作协议,对其木雕、剪纸和汉绣作品给予策划和包装,随后推向旅游市场。而深圳诸多民营文化公司也将目光投向四川、贵州、云南的非遗项目,计划以开发艺术品、演艺和旅游的方式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从生活方式到时尚潮流

  “中坝海椒夺高产,楼上楼下都装满,多的赚了几百万,少的也有几万元。”这是四川木洞山歌传承人喻良华在当地辣椒丰收后创作的歌词。歌词贴切,朗朗上口,家家户户很快就唱起来了。“把非遗供起来,那是要不得的做法,只有把它融入群众和生活,才更有生命力。”喻良华说。生产性?;ぴ诜且湃谌朊窦洌呷氚傩丈钌戏⒒幼胖匾饔?。内蒙古包头剪纸传承人刘静兰也发现,曾经被认为是过时的“窗花花”如今成为人们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喜庆贴纸,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窗花都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政策有了,市场有了,传承人也有了。对众多非遗项目来说,在较好地做到?;ず痛泻螅绾未葱潞头⒄?,推动传统产品的转型和审美价值的提升,成为非遗发展的新命题。

  在今年年初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上,苗族银饰传承人杨光宾的展台前,一群年轻姑娘拿起苗族姑娘的漂亮首饰在自己身上比划着,爱不释手。这一场景对杨光宾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已经带着自己锻造的银饰走进了北京服装学院的课堂,接受了“专业时尚姑娘”的检验。在课堂上,学生们不但表现出对民族服饰的兴趣,更将其中的一些元素用在了自己的设计中,让古老的非遗凸显出了新潮感。

  近年,四川泸州油纸伞成为“小清新”代名词而备受当代青年追捧;云锦、刺绣等非遗服装活跃于国际时尚舞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で∪缫惶跽涔蟮南?,将古老和现代、中国和世界紧紧相连。(边思玮)

来源:中国文化报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