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4 21:48:20
吃过晚饭后,永川区朱沱镇的陈为民一家人急不可待地围坐在电视机边,观看重庆电视台播出的节目社区红歌大赛。电视里多支参赛队伍激情洋溢,深情演唱了《东方红》、《春天的故事》、《红梅赞》等耳熟能详的歌曲,陈为民看得激情澎湃。
“以前我们这儿是个消息封闭的村庄,村里通了高科技(安装了直播卫星天线)后,可以收到40多个频道,天下发生啥子事,都能马上晓得,我们的生活再也不是田头、灶头、床头了,这日子是越过越安逸了!”
让陈为民田头灶头床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的,正是永川区近年来大力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
永川区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确定了“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人格化”的文化发展思路。区委书记胡际权认为,让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就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希望通过建设‘文化永川’,让人们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文化普惠造就“永川现象”
过去几年,文化界的“永川现象”令人关注。
据介绍,永川在文艺创作方面,近年来进入丰产期,大型现代歌舞《神秘永川》、现代川剧《风雨女人路》成功上演;《永川风华》系列丛书正式出版;电视连续剧《东方梵高陈子庄》剧本完成,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永川区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永川现象”只是永川文化整体繁荣的一种体现。没有在文化领域的普惠性投入,是很难有个别精品冒出来的。
据了解,永川区近年来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免费中职教育,努力使全区所有新增劳动力成为至少掌握一项技能的技术人才。区财政还掏钱鼓励职教学生考技术等级和专业资格证书。学生不管拿多少个证,区财政都承担80%的费用。在职教快速发展过程中,劳务部门又吸收30所职业院校,牵头组建永川农民工培训集团,建立了农民工培训的长效机制。
永川是职教名城。政府在城市规划中专门为职教留出了发展空间,政府对职业院校唯一的要求,就是学校的图书馆、科技馆、运动场和实训场所,都要向市民开放,方便他们旅游休憩和就近参加学习培训。通过这样的模式,永川人出门步行不到10分钟,就能走入图书馆、科技馆。“城校互动”的“永川模式”,被誉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第四种模式。
繁荣城乡文化,永川“软”“硬”兼施
近期,大安镇肖启学家的鱼塘丰收了,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儿被装上车,承载着肖启学发家致富的美好心愿奔出了往昔的小乡村。
“以前我们晓得个啥?是农村电影队送来了致富经,他们自制了政策法规、科普知识、种植养殖技术的幻灯片,我就是看了养鱼的科教片后,才迷上了养鱼技术的。咱离小康生活也不远啦!”肖启学一脸憧憬。
城乡文化的逐渐繁荣,让越来越多的肖启学感受到民生的阳光。这些成效的取得,得益于永川区的“软”“硬”兼施。
公共文体设施是城乡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近年来,永川先后建成了面积达1.8万平方米的文化艺术中心、可容纳近10万人的体育中心,博物馆、图书馆、棋院等大型文体设施已陆续开工。随着人民广场、棠城公园等休闲文化广场相继建成并向市民免费开放,永川城区已有各种文化活动点近百处,几乎每晚都有秧歌队、舞蹈队、腰鼓队活跃在各处,参与人数近5万人。
“十一五”期间,永川所有乡镇都建成了综合文化站,全区209个村都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区共建成标准农家书屋208个、农家书屋书刊外借点624个,基本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改制后成立的电影放映服务中心共成立了18个农村电影放映队,负责每月给每个行政村放一场电影,每年给每所农村中小学放映6场电影。
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永川先后设立了“文学艺术奖”、“新人新作奖”、“文艺人才德艺双馨奖”和“优秀文艺家协会奖”,每年投入20万元进行奖励。近年来,全区涌现了一大批文化艺术人才,共创作各类文学艺术作品8000余件,获省级以上奖项500余件。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