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5 23:21:02
两江板凳龙舞成了当地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有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响亮名号,我们的豆腐乳更好卖了!”说起“非遗”?;ざ运奶炼垢榈挠跋?,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豆腐乳协会会长张华满脸笑容。“四塘豆腐乳不但进了本地超市,还远销到山东、河北、陕西、江苏、浙江等地。”
近年来,临桂县通过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使很多流传广泛的民间文化得到有效抢救、?;?,有些更是进一步做成了品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目前,临桂县的四塘豆腐乳制作工艺、六塘麻布制作工艺、四塘牌灯舞及两江板凳龙舞已入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民间舞乐成文化品牌
临桂县的文化底蕴可谓深厚,历史上,不仅有影响深远的清代儒学大师陈宏谋,有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临桂词派”;在民间,更流传着众多土生土长、有着百年历史的草根舞乐。然而,囿于师徒间的口口相传,它们大部分已濒临失传。
如何保护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如何通过进一步挖掘、整理,将它们打造成文化品牌推广出去,继而形成发展与?;げ⒅氐牧夹匝罚?/p>
这,成了临桂县“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和发力点。
从大量非物普查信息中,临桂县首先确定了四塘牌灯舞、两江板凳龙舞、六塘虾龙舞三种影响较大的民间舞乐作为突破点。
两江板凳龙舞,始于清朝嘉庆年间。舞蹈的道具来自农村家家都有的四脚板凳,将板凳做龙身,然后用稻草在板凳一端扎个龙头,一条活灵活现的板凳龙就做成了。舞龙时,七八只用纸糊的虾子、鲤鱼、螃蟹会“游动”在板凳龙周围,一种粗犷、原生态的草根舞蹈就这样在村口晒谷坪上舞动开来……
被列为县级“非遗”?;っ己?,该县文化部门多次下到两江镇,通过走访一些老艺人,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因素,对板凳龙舞进行进一步整理、提升,把彩调中的身段、扇花、锣鼓等艺术表现形式融入其中,还在舞曲的高潮部分加入了桂剧的鼓点。
经过一番编排整理后,新板凳龙舞面世,一亮相就给乡亲们带来了全新感受,一些专家评委给予了高度评价。新板凳龙舞不仅斩获桂林市多项艺术大赛的头筹,还吸引来上海东方卫视栏目组现场录制,节目面向全国播出后,社会反响极大。
和两江板凳龙舞一样,在该县文化部门及各乡镇的共同努力下,四塘乡牌灯舞、六塘镇虾龙舞等原生态民间舞乐不但得到有效保护,还从乡村走上了专业舞台,成为一个个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民间小吃成致富产业
四塘豆腐乳做成了大产业,为村民致富铺出好路子。
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的村民们绝对没有想到,他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豆腐乳制作工艺,现在会给他们带来如此大的经济收益。原来只是一种民间传统小吃的四塘横山豆腐乳,如今在产品包装上多印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9个字,销量就翻了几番。
当然,四塘的豆腐乳之所以成为畅销品,最重要的还是其300多年独特的制作工艺。
四塘豆腐乳的制作与当地地理环境有着很大关系,从选料、配料、冲浆到培菌,每一个环节都十分讲究。选用当地出产的土黄豆和清甜井水,加入川椒、八角、桂皮、食盐等佐料一起浸泡20至30天,经过磨浆、滤浆、煮浆、点浆、养花、压榨、制坯、培菌、拌料、浸泡、卦坛等10多个工序后,才能制作出口味纯正的“横山豆腐乳”。
鉴于四塘豆腐乳制作工艺的独特性,临桂县决定把其制作工艺纳入“非遗”?;っ冀猩瓯?。经专家评审,四塘豆腐乳制作工艺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っ迹缓笥志锌圃旱淖铱计?,认为其“基本具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っ?rdquo;。
被收入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后,四塘豆腐乳名气大增。不仅注册了“四方井”、“横谋”、“下边村”等商标,还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加了产量。产品畅销全国大江南北,还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目前,临桂全县共有证照齐全的豆腐厂8家,年销量900多万瓶。小小的豆腐乳,已成为村民致富的大产业。
草根文化面临传承难题
通过“非遗”?;?,临桂县的四塘牌灯舞、两江板凳龙舞等一批民间文化得到有效?;げ⒊晌幕放?,豆腐乳制作工艺通过“非遗”保护甚至做成了大产业,但仍有许多文化明珠遗落民间,“非遗”?;すぷ魅沃囟涝?。
作为一个文化悠久的县城,临桂民间文化非常活跃,这些草根文化活动都曾盛极一时,但由于长期局限在农村狭小的范围,在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化冲击下,这些民间文化活动大都处在失传的边缘,亟需?;さ奈幕挪畔⒎倍唷>透孟啬壳按邮?ldquo;非遗”?;すぷ鞯娜嗽崩此?,人手明显不够,而且“非遗”?;すぷ魃婕懊娣浅9?,申报所需要材料多,工作量更是成倍增长。
据该县从事“非遗”?;すぷ鞯娜嗽苯樯?,除了人手不够外,对“非遗”的整理和发掘也相当困难。由于目前几乎所有的“非遗”信息都来自农村,大部分提供人都只能凭着一种模糊的记忆,没有文字记载、没有实物,甚至对同一种技艺、同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个人一种说法。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些非常专业的考证,作为县一级的一般工作人员,明显不具备这样的专长,考证过程非常艰难;而且“非遗”保护的资金缺口也不小。
“搜集材料、整理成册,这些其实还不是最难的,最让我们痛心的是很多民间文化找不到传承人。”说到民间文化传承难的问题,工作人员忧心忡忡。
去年,临桂县首届名人文化节开幕式文艺演出在央视播出后,获得极大反响。但问题也接踵而至,虽然这些民间草根文化已列入自治区“非遗”?;っ迹笮腥?ldquo;长路漫漫”。由于现在的文化娱乐形式多样,许多青年并不看重乡间的民俗文化,甚至觉得很“土”,他们都不愿“留守”农村传承和发扬这一艺术。
尽管困难重重,但临桂县的“非遗”保护工作者们仍充满信心:“通过‘非遗’?;?,至少我们的豆腐乳成了农民致富好产业,两江板凳龙、四塘牌灯等做成了文化品牌。下一步,我们争取多打造这样几个文化品牌,走市场化与保护并重的路子,让临桂民间文化进一步大放异彩。”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