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7 12:38:32
时间过得真快,我逾古稀之岁,李铠年已花甲。可闭眼思昔日,他年轻时那忽灵有神的大眼睛、白晳而鼻准高隆的面庞、脸红脖子粗与人争论的执着相、忽发奇想伏案便写的才子气、“宁缺勿滥”的找媳妇高标准、“九毛九”的节俭与舍财散家而献身文化不悔的犟牛劲,仍会时时盘旋于我的脑际。
“六无人才”的人生哲学
李铠自嘲为“六无人才”:一无师承,却私淑遍宗海内名师;二无专攻,性喜历史而学涉多门;三无“红颜知音”,50岁结婚,53岁“返朴归真”又成了王老五;四无住房、租住友宅。五无座车、行则举足。六无“公家铁饭碗”,因38岁时被从学校借调至陕西省政府直属机关工委劳动服务公司当安置待业青年的文化经营部经理,遂与原单位“组织”失掉联系,成了一袭自由学者,自己踢了“铁饭碗”,一人吃饱,“全家不饥”。他一门心思痴迷“冷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痴迷古玩收藏、痴迷读天下宝典“奇书”。李铠说:“我的人生哲学是;学问是生命,书籍是挚友,古玩是红颜,事业是快乐。”李铠自认做文化,做学问、做人就如同世外求法的高僧,直须:“师一切师,研一切学,求一切知,做一切事,为一切人”。
李铠是位“见面熟”,“百事通”,人活套。因了世家之故,也因了形同“氧气”一般活跃的性格,李铠与党、政、工、商、学、教、文各界人士来往不断,在西安如蛛蜘似的结了一张社会珍珠网络。近30年来,陕西的大小文化艺术盛举,组委会的名单里总能看见李铠的大名。他古道热肠,并不是那种应名不干事、占茅坑不拉屎的角儿。一旦加入了,就进进出出,忙忙碌碌,没人愿意干的顼事烦事都推给这位“爱揽闲瓷器活儿”的。李铠也乐此不疲,长此以往,结交的“头面人物”多,结交的“外九流”也多;“头面人物”帮他办事,“外九流”也帮他办事,甚是“路路通”。
李铠爱管闲事,最具善心,乐于助人,他在15岁时在陕西彬县底店乡大车村下乡时曾跳到数米深涝池救捞落水乡民5岁幼女。18岁当工人时,又曾在西安街上救助被大马车撞倒在路的行人姊妹,几十年中,他凡是遇见着火必挺身相救,遇见落难人则掏钱救助。因政治原因,他受家世拖累自小落魄,无人相助,受尽世人白眼。及年长内心纠结,深知人间世态炎凉,故心常友善而言辞犀厉,发心要向宋江学习,做个帮助落难人的“及时雨”。有几次外出时,他在路上碰到交通拥堵,车子挤成一窝蜂,个把小时中互不相让,先来的一辆车也开不走;后续的车则越挤越多,无奈之中,李铠下车掏出政协委员证,主动暂充“交警”角色,又是声嘶力竭地劝导,又是打手势疏导车辆,往往要等最后一辆车平安疏导后他才离开。一次,李铠的朋友、时任西安市雁塔区委书记的王军在路上堵车,待疏通后开车经过李铠身边时摇下车窗玻璃对李铠说:“我刚才一看‘业余交警’的背影,就对同车的人说,我看这人像李铠,只有他才会管这种闲事” 。李铠爱仗义执言,助人为乐,常自掏腰包助人,被嗣女曼曼称为“济公”,她时常对出门的李铠好意的提醒:“爸,今天出去不要当济公”。父女长幼相视一笑,苦乐自知。
因生不逢时、家庭的历史包袱,使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李铠未能正儿八经在大学里系统读新闻、读历史、读音乐,读考古,可李铠却是:“扫帚把扽脊背——百眼都开”。如今,他已主持编纂和撰写的学术专著与作品有:《杨虎城将军诗作名家墨迹》、《中国首届风俗画大赛获奖作品集》、《王微书法作品集》、《中国剪纸》、《青少年自我?;ぐ踩逃植帷罚ㄈ恚ⅰ缎梁グ倌晟挛骷湍钗募罚ㄈ寰恚┑?0多部,累计500余万言,被美国西南联合大学授予唐代音乐史博士学位、被新加坡莱佛士音乐学院特聘为终生客座教授,担任了西安市长安古乐?;た⒘斓夹∽樽椅被嶂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安古乐(西安鼓乐)”政府认定的传承人,是唐传长安佛乐传承人、西安市佛教古乐社社长,他还是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物学会的会员。李铠曾任陕西省政协第八届委员、西安市政协第十二届委员、西安市监察局特约监察员、西安市侨联常委、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及诸多文化艺术团体之“闲职”。他在文化、民俗、文物收藏与音乐史研究领域硕果累累,提出创立“心理康复音乐治疗学”、“家居文化学”的新学科设想,并发凡建构了“青少年自我?;ぐ踩逃?rdquo;、“辛亥革命文化学”以及“唐传长安佛乐学”和“社会紧急救援应用学”等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音乐学、人文学、民俗学等多学科框架,在学术的厚土和海洋里勤奋耕耘、搏水击浪。
学问驳杂数由来
李铠不吸烟,不喝酒,不跳舞,不谈情,不说爱,生活上是典型的“清教徒”,却陀螺似的每天打掰开两眼就忙活到深更半夜,顾不上独居的86岁老娘亲,时而是出没无常、独来独往,时而是呼朋喝友集群雄如出征。忙什么呢?不外乎是忙他心仪的那杂七杂八的“文化”。我开玩笑说:“李铠老弟呀,汝如‘吴下阿蒙’,三秦不可小觑的杂家哟!”
《汉书•艺文志》曰:“杂家者流,盖出於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李铠狂放不羁、当仁不让有见地、他说:“博是约之础,渊是杂之基。杂家者,知文、知史、知艺、喜儒、喜释、喜道,故奇才者也。即使斯亦才初具杂家之形,必以学术视野宽阔,通晓三门以上之学科倘具杂家之围。我以“民俗、民间、民族”之“三民本土文化”为宗旨,专注于时人鲜不予顾盼之新学、异学、奇学,约以十年攻一科,旁及其他所涉关联学科,今生若能侧身杂家,忝名为伍,实我李氏家门之幸也!”近代知名杂家张中行、上海补白大王郑逸梅老先生等都对李铠称赞有加。
李铠常自诩为“客秦晋人”,他1952年出生于陕西,祖籍山西新绛人,族谱有记乃为盛唐李氏后裔,祖辈于上世纪30年代为避战乱及追随民国政府号召开发大西北而举家迁居西安。西北最早的“民光电影院”,即是李家与于右任先生原配夫人及于右任胞弟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合股经营之文化企业。李铠的父亲李嘉祜教授195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英文专业,早年曾为继彭德怀元帅之后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任的贾拓夫当过秘书,亦曾任西北总工会秘书处长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发配陕北劳改,1962年“摘掉右派帽子”仍被称为“摘帽右派”于1964年调西安外国语学院,先后任英语翻译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英语缩略语词典》、《英语语音问答》、《汉英翻译教程》。我曾访问过这位桃李遍地的耿直学者,深为他蒙冤数十载而不改爱国育人之志所感动。李铠之母汪莹,又名汪曼云,是“民国金融业、棉纺织业奠基人之一”汪晴江先生的千金。汪晴江早年仰慕、追随章太炎、于右任、邵力子诸公,尚在求学之年即亲历参加了上海辛亥革命。汪晴江先生与民国政要王正廷、钱新之、戴季陶、束云章、杨虎城将军、胡宗南将军、卫立煌将军等交好,以“实业救国”为已任,其时他所经营的中国机器打包公司和咸阳纱厂位列民国时期、1936年民国政府公布抗战时期全国八大棉纺织企业之六。其时民营棉纺业大亨荣毅仁先生的父亲荣宗敬领导的申新棉纺厂则排名第八。汪莹1950年毕业于美国政府用华府庚子赔款在中国山西创办的铭贤学院,就读“工商管理” 专业,为旧中国第一代自主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院长是曾任民国政府财政部长的孔祥熙。李铠母亲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中国建筑公司西北公司、西北工程管理局工作,其受乃父家世和“右派”丈夫连累,艰难时世,生活捉襟见肘,她为丈夫的身心健康和四个儿子的发育成长费尽心血。
李铠却因出身门第之累,“文革”中求学不能,参军不得,16岁初中毕业即上山下乡,当过农民,当过木工,参加过文艺宣传队,会拉手风琴、二胡,会弹阮;失去入大学深造机会,只能走自学成才的路。他自小养成了如饥似渴阅读中外名著、多问多思的习惯。在家中常常是一本书全家六口争着阅读、谓之“时空接续阅读法”。常常是交叉读、轮换读。有时甚至买回一本书,一撕四份,散分后,全家人轮换阅读,父母、哥哥当然先从前册部分阅起,李铠则需常从后面倒读,非正常顺序接读,即是那部分先读完,家人即交换,常是页码散乱内容颠倒,最后读完者负责修复装订原书存架。但这并不影响李铠全家人对书籍的爱好和解读。李铠杂览之多、阅读之博的读书习惯可谓一生未改。一书一刊在握,甚至只要是印有文字的印刷物,即便是一张广告或“小麦育种法”他也会读的津津有味,入厕、就餐时皆然,并自谓此为“佐饭”、“伴便”。而家创“时空接续阅读法”却为李铠读书时的强闻博记和随时、随处、随意阅读,交替阅读,提供了基础。至今李铠仍可同时阅读完全不同学科的几本书,看书时一旦有事临时中断阅读、不用折页、不做记号,即便是几月之后仍可翻开书便续读如初。李铠则在交汇博览群书中寻找乐趣与人生动力和知识,他学问的“庞杂”,概由此而起。
“学习新闻是块好料”
我结识李铠,迄今已30年。当时,他住在西安西七路陕西省教育厅直属重点中学西安中学内,学校传达室隔壁的一间斗室、门北窗南临街于西七路街上,房内仅一桌、一椅、一床、一书柜、一衣箱。我其时也是单人独马受命由京来陕西创办中国新闻社陕西记者站,全家老小尚在老家临潼。有时在西安采访,太阳偏西,西安至临潼班车已停运回不了家,便跑到李铠那儿,临街窗外高嗓一呼,李铠在室内放喉应声,我则推门而入借他的桌椅写稿,再步行赶到钟楼用电报发稿。黑了将就着睡,两个人挤在一张床上??仗炖褓嫡呶抟?、听者有心,他?;岢銎洳灰獾毓└乙恍┬挛畔咚鳎沤ㄖЪ液涡蘖?、长安画派花鸟画家康师尧、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孙殿英将军的公子孙天义教授,西安音乐学院打击乐“金石之声”音乐会、民国政府监察院副院长王陆一抗战时战区巡察报告与四大名旦尚小云先生家世代珍藏郎世宁绘乾隆宠妃像发现等,都是因他而采访成功的。
1985年至1990年,李铠在西安城西太宗饭店租了几间办公房,打电话约我去闲聊。我过去一看,见他倡议举办的中国首届风俗画大展筹备工作正如火如荼开展。当代艺坛大家刘海粟、刘开渠、张仃、黄苗子、康殷、范曾、贾芝、方成、启功、沈鹏、刘文西、钟明善、杨力舟、刘骁纯、张重梅等重量级人物全都站出来,支持这个具有文化开创性质的中国风俗画题材开宗立派征集展览出版活动。李铠自身不会作画,字儿也写得不敢恭维,但他在文化艺术为社会服务和艺术拓展上却会动脑筋、点子稠,从此,一鸣惊人,竟成为美术书法界的“圈中名人”。
他常参加有学术创意的策划,也不时邀请我去采访。当然,也会带来“麻烦”,客观上会把我“架在炭火上烤”。西安市政协委员姚文青的明清时代住宅,已列为西安市级文物重点?;さノ唬靼彩蟹康夭芾砭秩匆?ldquo;棚户区改造”为由,要强行拆迁。姚家老少四处出动寻找关系呼吁呐喊,连姚先生在加拿大的长子、美国ABM公司首席专家、华裔科学家姚应禄也给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办发紧急呼吁信,都未能阻遏非法拆迁的势头。李铠在背后怂恿姚先生的二儿子姚应琦向我呼救,弄得我这个小记者左右为难,等到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调查清楚事情原委,顶着压力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了消息,保住了姚宅,李铠才告诉我,是他“给姚家出的主意”。有时候,新闻挤堆儿,我一个人跑不过来时,往往令他当特约通讯员去采访。美国华裔航天员王赣骏访陕,他去了,写出了生动而很有份量的人物特稿。其时,全国各大媒体都派员采访,可新华社和中新社向海内外发的通稿却是中新社特约通讯员李铠所写的数篇。陕西新闻界的一些人因之戏称李铠是“李通稿”。因李铠不是职业记者,他业余写的特稿因题材新颖,文笔清新常会同时在数家报刊上刊登。
李铠跟我学新闻,如农村贼灵贼灵的学徒娃跟老木匠学手艺很艺门。他写了初稿交我修改,我是边改边评说,等发到北京总部,海外报刊登出来,李铠把原稿、修改稿、刊发稿三个摆到一块儿对照,从比较与差异里寻门道。新闻采、写、编、校是应用学科,光在课堂里灌输不实践,拧着学生耳朵教也白搭。此谓“良将拔之行伍”。李铠悟性好,如此这般摆弄新闻,几年就出师了,操作起来,比攻新闻传播学的硕士博士眼光还尖、出手还快。我的两卷本《新闻民俗学》专著出版后,大学里有的新闻学教授拿到手上翻阅再三后说,不知从何处下手评论,李铠读之则钻进去,跳出来,能头头是道评说。这不光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恐怕也有学识面、切入面的“同声相应”与“同气相求”。
李铠确是一块当新闻记者的“好料”。我曾举荐李铠当记者,可管人事的头儿一听他“初中毕业”四个字,头摇得像个拨浪鼓。李铠也知道,当下中国用人标准,往往求在真才实学之外,即便你能捉狮子、打老虎,没有名校名师的招牌,也难以在文化学术体制之内施展。缘此,虽然李铠其时在国内外发表出版著作和文章已超过数十万字,因无学历,也只能当个“业余写手”。1986年全国首次举行成人高考,他去西北大学投考历史系,在其时西北大学张岂之校长和历史系主任彭树智教授的慧眼提携下,他这个年及三十的“老童生”终于跟范进一样中了举,走进了西北大学历史系,坚持读了大专文凭。而其时社会上拿取大学专科、本科文凭者,已多如牛毛矣。
“尚家师爷”有来历
李铠的外祖父汪晴江先生和民国京剧名伶余叔岩、尚小云、梅兰芳相熟,有的还成为终身至交。尚小云的儿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的夫人高丽丽的父亲高智怡先生是位享誉大半个中国的名医。他将女儿寄名在汪晴江夫人膝下为干女儿,呼李铠外婆为干娘,李铠的小舅汪礼安则拜高丽丽之父高智怡先生为干爸。李铠的父母都是京剧票友。哥哥李钢亦会弹月琴操京胡,业余更擅宗唱余派老生,一段“洪洋洞”苍凉厚重声惊四座,退休后现在还担任着陕西京剧艺术促进会副会长。耳濡目染,李铠也成了“戏迷”“乐迷”。他会演奏二胡、阮、扬琴、手风琴,12岁就是学校乐队的二胡演奏员,他和会弹琵琶的高年级任课老师周育德坐在一个乐位,同看一套乐谱。打倒“四人帮”后,周育德老师读了研究生,后来成为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是著名的戏剧教育家。李铠15岁下乡就成为公社宣传队的乐队长,被公社党委书记称之为——“把式”。
1980年,李铠由咸阳农村招工至陕西省建筑六公司,后又调回西安省建十公司,被世交杨虎城将军女儿杨拯英点将其调到已开始大规模改建的陕西省西安中学基建办工作,其后他曾管理过学校阅览室、编过西安中学校史。尚长荣时任陕西省京剧团团长,他常去尚宅拜望长亲,听尚长荣讲述尚家戏班传奇故事。尚家如需写文章,尚先生也是先口述由李铠打草稿,再由尚先生修改定稿署名发表。尚长荣先生曾携陕西省京剧团与日本友人、知名票友郭光甲先生赴山东巡演一个月,李铠作为文化艺术报特约记者向学校请假应邀随团,出演中李铠随尚长荣先生老少同住一室,李铠耳濡目染尚小云先生的往事,又受尚长荣先生和尚小云先生夫人之器重,起了写《尚小云传》的念头,初生牛犢不畏虎,此举甚得尚家老少襄赞。于是,请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赵朴初先生题书名,启功先生亦题了签。为给《尚小云传》搜集材料,李铠住进北京前门大街“尚府”一段时间,尚小云夫人饬称他是“尚家师爷”。李铠上午采访笔记,下午抄录整理,晚上念给尚老夫人审听,审校修改。在尚小云先生的老秘书张静榕先生带领下,李铠几乎访遍京中李万春、翁偶虹、梅葆玖等京剧大师,还有支持京剧的老领导黄静波省长、《红灯记》之编剧等长者。每天早上,进过早餐,尚奶奶就端茶正座绣椅上,绘声绘色地给李铠讲起尚小云先生多彩的一生,李铠是耳听手记,忙的不亦乐乎,常有京剧名角如马长礼、吴素秋等及京剧清季同光十三绝的后辈子孙和尚小云先生生前师友与爱徒到尚府拜望尚夫人请安。这时,尚夫人都会给他们介绍说:“这孩子是李铠,是咱们家的“师爷”。于是,凡登门拜访尚老夫人者,因写传记之需,都会向“尚家师爷”李铠回顾尚先生轶事?!渡行≡拼泛笥谏鲜兰湍┯缮挛魇〉胤街驹又旧缈橇?,成为研究尚小云先生史迹的权威文字。
1983年起,李铠成为国内外最早推出和报导张艺谋、陈凯歌、赵季平、罗国士等当代艺术大师初入艺坛和出山、开宗伊始事迹之专稿的“写家”。
《杨虎城将军诗作名家墨?!返奈适?/p>
李铠是个在学术上不安分的人,像个孙猴子似的在多个学科边缘翻着筋斗寻找新路。1993年11月26日杨虎城将军诞辰一百周年。为纪念这位辛亥革命就参加陕西首应武昌反清起义,民国时期“二虎守长安”和抗日战争前期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民族英雄、千古功臣,李铠用半年时间,三上北京,二下广州,与国内诸多书画大师联系再三,编辑了一本《杨虎城将军诗作名家墨?!?。书中集杨将军一生诗作24首和当代书法大师之书杨诗墨宝,珠连璧合殊为珍贵。此书由杨虎城将军长子、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文史委员会主任杨拯民和陕西省委副书记董继昌审校,全国政协副主席汪锋作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题词、时年98岁的书画艺术大师刘海粟以望百高龄亲笔题签书名。而书写杨诗的书法大家则有赵朴初、费孝通、潘受、刘开渠、关山月、张仃、黄胄、沈鹏、马少波、冯亦吾、白雪石、刘炳森、萧劳和江泽民主席唯一的长亲、书法家、诗人江树峰与常任侠、杨萱庭、张重梅、李长路、丘程光、杨力舟等一时名燥海内外书坛的翘楚大师。全国政协副主席汪锋赞赏这部书“弥补了近代史的一个遗憾”。李铠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加杨虎城将军社会福利会的工作,并自诩说:“我就是要紧跟杨虎城将军女儿杨拯英姨姨,为社会和民众做事。我愿做杨将军家的‘走狗’,我是一个极有战斗力的‘藏獒级忠犬’!”
主编《中国剪纸》、拍去泥土绽华香
李铠身为不领俸、不支饷的草根民间自由学者,他热衷社会各种的文化艺术活动,由于其往住流离于国家现行体制之外,想法源自心,基础在民间,经费全凭社会资助,兴办起来,困难重重。1995年9月,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他知难而进,多方联络,和陈慕华副委员长的秘书张志伟先生合作,由后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某局局长的吴伟女士担任责任编辑,在中国藏学出版社社长大丹增的支持下,由深圳市龙岗区欧官成副区长资助,主编了中国内地第一部中英文对照的《中国剪纸》由父亲李嘉祜教授翻译英文,李铠说:“这文化上也讲究家传和“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哩”。内中收入了不少国内一流民间剪纸大师的佳作。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联合国第四届妇女大会执行主席陈慕华题词:“华夏艺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教授题签、中国书画艺术联谊会副会长张重梅教授作序,李铠在书中分九个单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剪纸史、剪纸技法、剪纸赏析。张重梅教授序中说:“剪纸艺术的传播,既无文字记载的‘书’,也无刊印样子的‘谱’。即使是位剪纸艺术绝伦的高手,也无法使作品保留下来,将技术记录传于后人,故写史传技都很困难。”李铠主编的《中国剪纸》,其价值正在于将“素不受文人学士重视的剪纸艺术被剪纸艺术大师们从乡村捧来,由编著者拍去泥土,遂使之大放光彩绽华香”。
创立青少年自我?;ぐ踩逃?/p>
李铠开创学科独具慧眼,他在担任陕西省第八届政协委员时,目睹国内因安全教育的缺失,社会上青少年受各类伤害及轻生的事件屡出不断。他逐于1999年发起联合了近百名陕西省政协委员和多位中央、省级领导主持编撰了我国第一部有关《青少年自我?;ぐ踩逃植帷返牧肀敬允?。全书180万字,文图并茂,好读好看。李铠在调研中得知其时中国有四亿青少年,3.2亿个家庭,2.7亿名中小学在校学生。由于普遍缺乏自我?;ぶ?,不懂得自我?;?,意外伤害事故层出不穷,给社会和不少家庭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全国儿童死亡监测资料显示,1--14儿童意外死亡,由20世纪70年代占死亡原因第三位,在90年代升至第一位,成为儿童后天伤残的主要原因。李铠获悉此情,忧心如焚,一面潜心积累相关资料,一面走向社会调查研究。在陕西省政协、陕西省教委和陕西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等九个省级机构支持下,由陕西省政协主席安启元担任组委会主任,李铠担纲主编的《青少年自我?;ぐ踩逃?80万字一问世,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被誉为“国内首部安全教育的百科全书”。而在中国,从未有人建构的“青少年自我?;ぐ踩逃?rdquo;学术体系也由此奠了基。
李铠尊奉的两个“三民主义”
李铠说:我一生都奉行孙中山先生的民生、民主、民权的“三民主义”,牢记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践行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理念。他说孙中山和毛泽东都有天下为公的信念,孙中山先生说“天下为公”。毛泽东主席说:“为人民服务”。都有同一性,可以说是殊途同归。面对中华博大精深的学术文化领域,李铠自谦自知地说,“西安众多名家抬举,说我是杂家。我以为,杂家者形杂而实不杂——贯穿了民族、民间、民俗观,我这就叫个“中华文化三民主义’哩!”29岁那年,李铠就经其外祖父汪晴江先生的老友、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国民党元老邵力子先生夫人傅学文女士介绍加入了民革,成为其时全国最年轻的一位民革党员。民革陕西省委原主委、陕西省政协副主席陆栋教授,西安市民革主委、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留法油画教授韩宝生都是经他介绍加入了民革。他常自夸说,他是专为陕西民革推举接班领军人的“火眼金睛行者”。
李铠信奉“三民主义”,也践履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嘱。毛泽东早在中共七大报告里就说,要尽量把孙中山的好东西抓出来。“这是我们应该抓住死也不放的,就是我们死了,还要交给我们的儿子、孙子”。“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来举起孙中山这面旗帜”。李铠对“举起孙中山这面旗帜”,可谓躬身奋行不遗余力。
2011年,作为辛亥革命后裔亲历者的后裔,李铠被众后裔推举为辛亥革命后裔陕西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担纲主编180余万字、500余幅历史图片的《辛亥百年陕西纪念文集》。该书分为《永远的纪念》、《永世的思念》、《永生的追念》、《永久的怀念》、《永恒的眷念》五卷。全国唐史学会会长,于右任先生当年的好学生——耄耋之年的霍松林教授为该书题签。该部纪念文集以全新的视角、翔实的史料,图文并茂地实录了辛亥革命在陕西发生、发展的历程。其中,对“辛亥革命的断代与分期”、“辛亥革命文化”等命题的提出,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李铠自觉自愿揽了这个“出力气倒贴钱”的苦差事,在高年老母的支持下,在嗣女曼曼的相助下,夜以继日伏案编写校阅打印书稿,真可谓是十易其稿。他运用多重证法核查先贤日记、先贤家书、先贤回忆录、民国报载新闻史料、亲友口述记录,遍读国内外相关出版物,拜访专家学者求教。力图将书稿提升为可信可读可圈可点的信史。他所撰写的22万余字的《陕西辛亥革命大事记略新编》及《辛亥革命文化的改良与创新》、《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民族节日》、《大义践行有僧侣——略记参与辛亥革命的佛教僧侣》、《辛亥革命忆前贤——回忆先外祖父汪晴江先生》、《休宁汪氏家族珍藏<孙中山绣像与遗嘱>的半世纪述说》等,是该部纪念文集中学术、文化、历史含金量颇高的文稿。陕西近代史研究的领军专家张应超教授和中共党史研究专家宋新勇处长读完初稿,由衷的赞叹说:“自民国1946年于右任先生主持编《西北革命史征稿》和1983年陕西省顾问委员会主任常黎夫和陕西省省长谈维煦领导编纂的《辛亥革命在陕西》以来,你们辛亥革命后裔陕西联谊会这次编撰出版的《辛亥百年陕西纪念文集》可谓是陕西研究辛亥革命史的第三个里程碑。”陕西近代历史学会会长,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梁星亮教授评价此书说:“你编的这部书有鲜明的特色;陕西辛亥革命历程是主线,辛亥革命文化是主题,辛亥革命精神是主流”,极为夸赞。
奋力传承“千年绝响长安古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长安古乐是唐代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领域的唯一直传保留,长安古乐曲目丰富、内容广泛、调式风格各异,曲式结构复杂庞大,流传至今的用唐代文字古谱“半字谱”记载的上千首汉唐古曲和金、石、土、木、丝、竹、匏、革“八音合鸣” 乐器编制的唐乐队,及“散乐”、“宫乐”、“行乐”、“赞呗”等大唐演奏原生态形式被世界音乐界和史学界称之为“华夏正声”、“中华瑰宝”、“千年绝响”、“世界音乐活化石”、“陕西千年活文物”、“盛唐遗音原生态”。“中国唐代宫廷交响乐”。20世纪90年代中期迄今,李铠为?;ご刑拼衾治幕挪拼ぐ补爬侄嗨冻觯毕鬃恐?。他为此耗费个人及家中多年积蓄160余万元。为此,他舍了家财,散了小家,丧了一位爱女。其付出不可谓不多,其所得成就也不可谓不大,但凡说至此,他常王顾左右而言他,伤心之事不提也罢之状赫然在目。
一次,李铠托人送来两张在西安城墙南门瓮城的入场券,邀我和夫人前往赏乐消夏。这是我第一次观看他组建恢复指挥的西安佛教古乐社和长安龙族妙音古乐艺术团表演。2008年夏,中美两国大学生交响乐音乐会在西安文理学院礼堂举办,我再次观赏他掌领的长安古乐和唐传长安佛乐与美国科罗拉多州青年交响乐团的交流表演,我听后来了兴致,还写了篇《“音乐让中美两国人民成为一家人”——2008中美和平之声交响乐音乐会实录》的大篇通讯,在省内外多家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发表,一时好评如潮。
李铠认准了长安古乐“盛唐遗音原生态”的价值,便如“拚命三郎”似的钻研,成了当代长安拔尖的古乐社团掌乐司鼓乐师之一。他业余弹阮,他将阮的历史、以秦琴、汉琵琶、唐阮之信史融汇贯通比较,撰写学术论文,并与当代阮乐大师林吉良教授创研了一套仿唐阮乐器“龙族之声”阮系列乐器:大阮曰“龙吟”、中阮曰“龙韵”、低音阮曰“龙声”、小阮曰“龙啸”。作为长安佛乐、长安古乐传承大师余铸先生的关门弟子,他除传承演奏保留余氏祖传的数百首唐乐古曲外,在得到恩师余铸先生的首肯下,他整理和创作的几首阮乐和新佛乐亦成为西安佛教古乐社演出的经典曲目。他还撰写歌词与作曲家段鹤聪合作了一首《前进吧,中国西部》合唱歌曲,获评全国民族歌曲评比“三等奖”,并被收入文化部出版的推广歌曲集。他教的阮乐学生王成阳,仅经十月之教,就通过了国家文化部社会音乐民族器乐考级的阮乐七级,2011年,16岁的王成阳考入了中国影视传媒大学导演系,成为当年导演系中最年少的大学生。
十余年间,李铠带领长安古乐曾越东洋赴新加坡参加了李氏宗亲总会百年庆典,用大唐雅乐折服了新加坡李氏宗亲,声播狮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现场观看中对随行观看的新加坡国家文化部长说:“我们国家若有庆典,要请中国陕西的长安古乐来参加。”李显龙总理还说:“我也是大唐的子孙”。李铠也曾率长安古乐团跨西洋赴澳大利亚参加中澳建交35周年庆典和中国头牌歌唱家宋祖英同台演出,为中国音乐赢得赞声一片。他还带长安古乐五人演奏小组在万里晴空的国际航线飞机上代表陕西省政府进行陕西旅游推介,演奏唐曲,被外国游客誉为“唐乐万里追彩云”,引来空中乘客的狂喜。为保持空中飞行安全,漂亮的乘务长空姐不停的悄声柔媚地提醒说:“李团长,控制、控制,不要演的太好啦,飞机会因乘客争相离座拍照而失衡”。他率团出演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唱片100周年纪念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全国民间音乐歌舞展演会、法门寺佛指舍利赴韩国与台港供养、第22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捐赠法门寺金佛开光等活动,甚至还应邀为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西安三次祭祀祖母演奏长安佛乐,为世界李氏宗亲联合会和世界刘氏宗亲总会的全球后裔来陕西祭祀汉、唐历代皇家始祖演奏长安古乐。所率团队凡出场演奏,不论观众是何国籍何人种,也不论性别男女年龄大小,亦不论学识学历必会赢得满堂喝彩。2009年10月,长安古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铠作为此项非遗音乐领域的传承人,曾向陕西省文博口的专业人员开办以唐乐学术为主、以唐乐演奏欣赏为辅的讲座,深入浅出地介绍唐传长安古乐简史、唐传长安古乐乐论、唐传长安古乐现状、唐传长安古乐的保护和传承利用,深受专家学者的称赞和欢迎。
李铠是个素以节俭著称的晋人“九毛九”,他常?;嵘岵坏没?0元钱一个人在街上吃碗羊肉泡馍,而专喜在家中喝稀饭、吃大饼就咸菜,他最惬意的大餐也就是红烧肉、杂米稀饭、炒小菜“老三样”。虽说生活“节俭”,为中华文化之保存,他却是割肉不眨眼,出血不言传,舍得花费。他用准备给嗣女办婚事的10万元积蓄抢救性地从民间购买了一部古籍善本,清•乾嘉之际的孤本全套六卷《红楼梦曲谱》,此部古籍孤本记载了清代第一部红楼梦戏剧及唱腔,其书所载250余首古典戏剧音乐曲牌,可以将已失传、失声数百年的唐、宋、元、明、清的中国古典戏剧原生态的全部戏曲音乐还原90%以上,弥足珍贵。李铠邀我合作研究,他说“我平生视你荣庆先生为师为友,最佩服君之人品学问”。李铠说:“长安有我俩人携手坚守,于三秦文化和音乐遗产保存创新应是幸事”。并半开玩笑半正经地说:“咱哥俩鼎力钻研,让中国红学跨个台阶吧”。去岁在北京李铠将此想法汇报给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教授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音乐研究所长田青教授时,受到了重视和首肯,他们指示李铠要努力研究,国家非遗保护中心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将会给予大力支持。
李铠近日常说,老了方知时间紧,咱哥俩要抓紧通力合作。他近日又在陕西省与一班颇有远见卓识的领导和同仁发起成立了陕西省紧急救援协会,他是副会长兼秘书长,他又邀我以古稀之躯共攘壮举,出山担当副会长,并共同承担社会紧急救援文化体系的创建。他说:“这个事业,可以将平生所学,集合一体,综合应用来造福社会,回报民生。其善之大、其福之深、其业之伟、无以与之齐肩者”。李铠在学术的钻研上从不止步,他说:“正是作为自由学者,方可自由选择,自由发声。唯自由研究才出真学问,真学术、真文化”。他总在探寻,追觅新的学术研究方向。近日,李铠说:“他要用近二十年来研究的心理康复音乐治疗学造福大众,服务社会,为社会转型期不健全的心理?;ず投陨缁峁谛睦淼难瘟萍拔ど缁峁诎踩?rdquo;。
李铠所定人生目标与要求于我亦大有启发。他说,凡做学问、求道德,做好人,则须:“性则善,爱则众。欲则寡,求则薄。学则广,思则辩。文则信,知则博。行则正,守则德”。这应是当今自由学者安身立命的原则追求与衡量标准。抄录如上以飨同好,也以此和李铠老弟同勉。
我曾戏赋小诗一首:“如磐石隙筑巢居,飞来飞去苦自知。若还一探春光好,竟酿盖世几罐蜜。食蜜鸱枭毁我巢,借问乾坤待何知?‘清浊黑白君莫问,请看屈沉史迁起!’新丰醉翁卜元赠了不了了斋主李铠老弟兼自许”。
赠荣庆师长老兄雅正
李 铠
万言说一人,写成定好看。
大事有记述,小节亦精彩。
语言有特色,着笔系独见。
著文传精神,纸上寿千年。
拜读荣庆老兄写小弟素描大作《杂家李铠》有感。
2012年6月12日上午 于了不了斋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