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1 23:09:03
|
思想者小传
周山 1949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周易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 “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逻辑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代表著作有 《中国逻辑史论》、《近现代的先秦名家研究》、 《周易解读》、 《中国学术思潮史》等。近年来注重于中国文化重心当代转移的研究,发表有《从黄河文化到长江文化》、《中国文化重心的转移》等多篇论文。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作了明确阐述,并号召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优秀民族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但是,在具体的 “挖掘”与“阐发”实践中,出现了某些偏颇甚至误将糟粕当精华的现象。例如,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传统是儒家的文化价值体系,小传统是 “三纲五常”等伦理思想;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意义就在于 “重构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和谐”。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极具多元性,其文化重心在现代出现了转移,传统文化及其精神在当代也有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
传统文化的多元性
这是一个龙凤呈祥的时代,而非有凤无龙的局面。
今人讲传统文化,往往只讲儒家文化,讲传统文化思想价值,也往往只讲儒家文化价值体系。固然,儒家文化在漫长的2000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担当着主流文化的重任,主导着人们的思想与实践。但是,早在中国文化的第一个轴心时代,就曾演绎过一场历时300年之久的 “百家争鸣”文化盛典,儒家只是其中一家。
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可归为二元结构。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往往与“水”结缘。例如,中东地区古文化以“两河文明”标识。中国人习惯以 “华夏文化”一统中国文化,淡化以致磨没了中国文化的多元结构及其发展脉络。事实上,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与黄河、长江息息相关,经过近万年的积淀,形成了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两大系统。
远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形成了大溪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代表性的古文化圈。现代田野考古工作显示,一度被视为南蛮之地的长江流域,在新石器时代也相继产生了位于上游地区的大溪文化、中游地区的屈家岭文化、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其沛然底气,不逊于黄河文化。青铜时代,中国文化进入成熟期?;坪游幕铀俜⒄沟耐?,其重心由西往东移,即由岐西、河套一直东移,最后止步于齐鲁,成为黄河文化的轴心之地。长江文化也在三大古文化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了巴蜀文化、荆(湘)楚文化、吴越文化,而以居中的荆楚文化为长江文化的轴心之地。最近几十年接连不断出土的简帛古籍,也有力地表达了长江文化轴心区域的文化底气。
两种文化既有相融相长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例如,在文化标帜上,黄河文化以龙为代表。在濮阳地区一座距今7000年前的古墓中,墓主人的上位以贝壳堆塑着一条龙,下位则堆塑了一只虎?;坪恿饔虺鐾恋那嗤鳎嘁粤肺渭?,古墓壁画人物的双目多为圆形 “龙眼”。以致建都于黄河流域的皇帝,也自诩龙种,甚至衣服、器用也要饰之以龙。长江文化则以鸟为代表。巴蜀文化区的 “三星堆”遗址,满目皆鸟:十几米高的青铜神树,十三个树杈上各立一鸟,一条小龙头下尾上贴于树根处,龙与鸟的地位在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铜人像,既有人身鸟首,也有人首鸟足;人的双眼细长,“凤目”替换了 “龙眼”。成都市内的“金沙滩”遗址,同样充满着鸟文化气息,一幅金光灿烂的 “太阳神鸟”,已经成为长江文化独一无二的形象代表。长江下游,早在河姆渡古文化遗址中,就有玉鸟遗存;青铜时代更有“鸟文”成俗,即在青铜器铭文旁刻有相应数量的单线鸟形图。鸟文化在楚地终于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庄子》首篇 《逍遥游》,以寓言形式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 “大鹏展翅”。由此展示了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在思想价值层面上的差异。
青铜时代晚期,在黄河文化的轴心之地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术群体,被后人尊为圣人、亚圣的孔子、孟子是这一群体的思想代表,核心价值观是“仁义”。在长江文化的轴心之地形成了另一个形式松散、思想深邃的学术群体,被后人尊为道家始祖的老子、庄子是这一群体的思想代表,核心价值观是 “自然”。 《庄子》中有一则寓言故事: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是孔子向老子 “语仁义”时,老子给孔子讲的故事。短短二十三个字,道明了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在思想价值层面上的差异。黄河文化主张的生存愿景是 “相濡以沫”:当灭顶之灾来临时,将一线生之希望留给他人, “仁义”关怀可谓极至。长江文化主张的生存愿景是 “相忘于江湖”:忘掉仁义,毋须关怀,是因为人人都生活在最适合生存的环境里。前者是被动地应对生存环境,后者是主动地开拓生存环境。汉武帝看中了 “相濡以沫”对于维持社会稳定、?;ぜ鹊美娴墓δ茏饔?,遂决定 “独尊儒术”。 “相濡以沫”,无疑是最最核心之术。矛盾的一方既已占居了主导地位,矛盾的另一方即 “相忘于江湖”的思想价值观被边缘化也就成为必然?;坪游幕哟顺晌泄幕闹匦?。
二十世纪初,长江文化借助于西方文化的涌入浪潮,拉开了中国文化重心转移的帷幕。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胡适、鲁迅、瞿秋白等人,皆为长江文化圈中人。新文化运动,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华丽转身。而儒学因 “与现代化无缘”,注定了其在新文化运动中被 “打”的命运,而长江文化作为矛盾的另一方应运崛起便成为历史的必然。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文化重心的现代转移已经完成。主张开拓进取,以个体发展基础上的群体提升为生存目标,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长江文化居于主导地位的今天,我们并不否认黄河文化在稳定社会、修养人性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这是一个龙凤呈祥的时代,而非有凤无龙的局面。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构建,既是长江文化的呼唤,也是中国新文化思想价值的核心。
今天的中国文化是昨天的中国文化的延伸,所以我们将昨天的文化称为传统文化;文化重心的转移只是文化自身的调适与更新,而非外来文化的替换。西方文化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潜在的另一方,并赋予了她顺应时代的新形式新生命。中国文化重心的顺利转换表明,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圆满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传统文化的精神
要遵循自然法则,如同地道安居于天道之后,才会无往而不利。人际交往要注意用柔谦让,才会朋友遍天下。只讲自强不息不讲厚德载物,结果必然是称霸;只讲厚德载物不讲自强不息,结果必然是深陷困境。
由于中国文字由象形文字到象意文字的自然递进等因素,中国文化自古至今从未中断。由于作为传统文化思想价值坐标的《周易》完整流传3000年而不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巨擘,展示天道与地道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同时也是这个具有多元特征的文化大国共有的文化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自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对 《周易》中的 《乾》《坤》两卦的义理阐发。由六个阳爻构成的乾卦象征刚健的天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六个阴爻构成的坤卦象征柔顺的地道: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然而,乾、坤两卦的卦爻辞所披露的信息,非仅刚健与柔顺之性,其间蕴含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四个重要支撑点。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