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楼官网论坛_全国楼风app的最新版本更新内容_聚凤阁信息交流_全国信息2024威客小姐

文化沉淀 精神寄托

2015-08-13 09:23:23

字号
西藏拉萨市的小学生在布达拉宫广场表演藏戏(2009年8月20日摄)。藏戏起源于公元8世纪到15世纪之间,是一种包括民歌、舞蹈、口述、杂技、宗教仪式等在内的艺术,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雪顿节

西藏拉萨市的小学生在布达拉宫广场表演藏戏(2009820日摄)。藏戏起源于公元8世纪到15世纪之间,是一种包括民歌、舞蹈、口述、杂技、宗教仪式等在内的艺术,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雪顿节期间拉萨哲蚌寺举行的展佛仪式和藏戏活动(2012817日摄)。雪顿节是藏族百姓一年中仅次于藏历新年的重大节日,以展佛为序幕,以演藏戏看藏戏、群众游园为主要内容,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藏扎什伦布寺的僧人表演“羌姆”(2014926日摄)。“羌姆”是一种宗教舞蹈,也称“跳神”,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举行的“寺莫钦波”跳神节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拉萨市城关区第二小学的学生在“六一”儿童节上表演传统热巴舞(201161日摄)。热巴起源于公元11世纪,是一种由民间流浪艺人班子表演的,以铃鼓为主,融说唱、歌舞、杂技、气功、戏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北当雄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扎西在画唐卡(2005425日拍摄)。唐卡一词源于藏文音译,意为“佛祖的卷轴画”,内容以表现藏传佛教为主,题材涉及历史、文化、医学等诸多领域,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藏族的百科全书”。

 

一名藏族儿童在拉萨田间放风筝(2010911日摄)。风筝在藏语中被称为“甲比”,意为“会飞的纸鸟”,主要流行于拉萨、日喀则等地,放飞技巧主要体现在空中的争斗玩耍,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西藏江孜,工人剪去卡垫上的线头(2011521日摄)。江孜卡垫纺织精密,经久耐用,花纹富有民族传统特色,颜色鲜艳夺目,已有900多年的制毯历史,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西藏尼木,造纸艺人格桑丹增用纱网将纸捞出(2011622日摄)。公元8世纪以来,为译经之需要,藏族人民不断学习、借鉴周边民族先进的造纸技艺,就地取材,生产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藏纸。

 

西藏藏医院一名医生在给病人配药(2006912日摄)。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藏医药,是藏民族通过长期丰富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博采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和古阿拉伯医学之长,逐步形成的传统医学体系,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藏堆龙德庆县玛乡的农民在春耕仪式上跳起锅庄舞(2012316日摄)。锅庄舞是藏族群众的民间舞蹈,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藏杰德秀镇藏式围裙“邦典”技艺传承人格桑夫妇在晾晒“邦典”(2010317日摄)。“邦典”意为毛织围裙,是藏族妇女系在腰间的装饰品,色彩艳丽,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藏说书艺人说唱《格萨尔王传》,牧民们用各种型号的录音机录下这动人的故事(资料照片)?!陡袢反笤疾诰嘟?span lang="EN-US">2000年以前,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谚语等民族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讲述天神之子、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降妖服魔拯救弱者的故事,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雪顿节、邦典、唐卡、门巴戏、锅庄……这些雪域高原的文化瑰宝,在50年里从民间走进学??翁?,走入城市生活,走上大众舞台。自2005年西藏启动非遗?;すぷ饕岳?,国家和自治区累计投入近1.3亿元,通过全面普查,发现、抢救和收集非遗项目近800项,并完成部分项目的数字资源整理,同时建设3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在?;ぶ兄匦禄婪⑸?。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 精神 文化 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