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7 12:39:51
公益书灯彻夜透亮
温州鹿城:城市书房成文化新地标
“这里可以进去吗?”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温州市民老夏带着试探性的语气向站在身边的陌生人发问。牵着刚上初中的女儿走进城市书房,他立即对眼前这个被各色书籍充盈着的、设计“高大上”玻璃房充满兴趣,阅读情怀被牵动着。
在热闹的浙江温州鞋都文化广场一隅,专门辟出了一个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场所作为24小时城市书房?!罢庖淮卮Τ俏鞴ひ导鄣卮诨屏≌俳钟辛剿?,周边居民和来温务工新居民密集。虽然热闹,文化氛围相对来说没那么浓厚。”老夏说,最初附近并没有什么文化设施,来温从事装修工作20余年,看着从“半山半田”的地块到开辟出一座鹿城区图书馆,如今更是开出这家24小时城市书房?!拔幕币淮收涞迷嚼丛角酌?,更朝着无差别、无门槛、无收费、零距离的方向发展,从学儒道衣衫褴褛的流浪汉都可以在此找到精神的栖息地。
“24小时”不算什么新概念,从台湾的诚品书店,到北京的三联韬奋书店,再到近几年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不打烊书店,仍是营利性的,而温州鹿城将书房打造成完全公益的全天候阅读空间,则体现了其对传统阅读的“花式”探索。
据悉,从2014年温州第一家城市书房——县前分馆开放至今,鹿城区已陆续开出12家城市书房,在城区东西南北向均衡分布。同时,每个城市书房面积从110平方米至500平方米不等,配置8000册至3万册书籍,图书种类每周定期调配,管理上则采取信息化、电子化的模式,读者可凭市民卡或借阅卡进入,实现办证、借阅、还书等全自助服务。两年来,这些几乎彻夜亮灯的书房就像这个城市的“精神粮仓”,成为全民阅读的“供给库”。而市民对书籍的爱护、对彼此间文明阅读的督促,也彰显了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蕴。
然而,善易始,若要持续运行,还需要定量的资金支持和新的合作模式的探索。鹿城的探索方向很明确:充分动员社会这方力量参与,构建公共文化全民共建共享的新格局。这一模式改变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由文化部门“唱独角戏”的局面。
“为节省人力成本,城市书房采取向相邻单位借用保安的方式,利用合作单位现有保安力量对书房进行维护,并且通过安置摄像头对书房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甭钩乔墓阈戮窒喙馗涸鹑怂?,除第一家城市书房,之后的自助图书馆都是以合作的模式运营,图书由市图书馆提供以外,其他如运营经费、馆址和装修等都由合作方提供。即便毫无利润可言,众多商场、企业、社区仍纷纷主动前来表示愿参加建设。鹿城区于12月12日集体亮灯的四家城市书房的设计方案,便由多家民营设计公司、设计师免费提供。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所在,在拔地而起的高楼间,城市书房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静立在街头一隅,成为城市的“文化灯塔”。在接下来的两年内,温州还将大力加强“城市书网”的建设,城市书巴、城市书站、城市知网……通过这些新兴平台的搭建,让市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留一份“慢”的品位。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