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5 09:54:19
村民张西娜在大棚内管理西红柿。
游客在大棚内采摘草莓。
管理人员通过物联网可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监控大棚内的环境参数。
本报记者 雷 声摄
2月14日清早,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的牛忠刚睡醒,在被窝儿里就打开了手机。他不是在刷微信朋友圈,而是远程监控果蔬大棚里空气温度、湿度等指标。
牛忠是杜村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技术员,负责园区的物联网管理。只要有移动网络,牛忠就可以用手机随时随地监控大棚里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等各项参数。
占地208亩的杜村生态园,有44个大棚,每个大棚都安装了物联网设备。“设备是区政府免费给安的,没想到俺们可以用手机‘种’菜了?!痹扒涸鹑烁咭樯?。为园区安装物联网设备,是藁城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一项,藁城区每年整合各类资金200万元,用于物联网技术的示范推广。
园区有30多个大棚种植西红柿?!耙郧懊刻於加腥烁鞲雠锢椿乜?,但还是顾不周全,有几次西红柿的叶子全‘烧’死了,损失非常大?!备咭?。应用物联网后,蔬菜有病情可及早发现治理,一个大棚每年增收1500元。
园区种植员马俊卿家有4亩地,以前一年纯收入只有3000多元。现在她把土地流转给园区拿补贴,在园区工作又有薪水,年收入达到了2万元以上。
提起园区对村民增产增收的带动作用,杜村党支部副书记刘胖墩满脸兴奋,“以前村里人均年收入才900多元,园区发展之后,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万多元?!?/span>
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的应用,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仅藁城区,便有5.6万户农民因此受益。“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打造现代农业、‘互联网+’休闲农业等项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藁城区相关负责同志说。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