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1 10:51:02
实习、创业考察、游学、旅行……在忙忙碌碌的就业季,有这样一群“悠闲”的毕业生,他们并不急于“毕业就工作”或“先就业再择业”,而是在面对多种多样的职业选择时,让自己暂时处于待定状态,慢慢考虑人生道路,这种近年来新兴的现象被称之为“慢就业”。
与被动“待业”不同,“慢就业”常常是主动为之。调查显示,近年来,“慢就业”群体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一份针对2016年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大数据报告显示,2016届高校毕业生当中,有4.8%的“95后”选择“慢就业”,预计2017年这一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
这些毕业生为何选择“慢就业”?对“慢就业”应该怎么看?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宁愿“错峰就业”,也不想“入错行”
农历腊月二十九,北京街头已经年味浓郁,大街上行人也比平时少了很多。林志伟依然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自己的公司,“稳稳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而在一年以前,在他大学毕业半年多的时候,他还是一个“无业游民”,一边实习,一边考察各种可能的创业项目。
2015年6月,林志伟从北京外交学院金融学专业毕业后,既没有考研、考公务员,也没有投简历、找工作?!拔蚁蛲杂傻纳罘绞?。但我当时还没想好哪种工作更适合我,所以宁愿跟别人‘错峰就业’,也不想入错行,让自己很痛苦?!绷种疚八?,“我是北京本地人,家庭条件也还可以,所以能够支撑我有一个‘考察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span>
在“考察期”,林志伟给自己的目标是认清自我,同时为将来自由创业积累经验。这也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
“所谓‘慢就业’,看似轻松自在,其实压力不比工作的同学小?!绷种疚八担渲凶畲蟮难沽醋愿改改潜?。他身边的同学,考上名校研究生的有之,考上国家公务员的有之,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也有之。与其他人相比,他的行为算得上是“剑走偏锋”了。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劝说林志伟找个正式工作,安安稳稳过日子。
“我当时的宗旨就是想方设法‘拖’,一直跟父母斡旋着,因为我相信自己很快会有成果?!绷种疚八怠J敝两袢?,看着林志伟的事业有所起色,父母才终于理解了他探索的意义。
半年多的“考察期”,林志伟先后在营利性社团、教育机构、咖啡厅工作过?!拔页⑹粤艘恍└行巳さ墓ぷ?,考察了市场行情,积累了一定经验,也明白了自己适合干什么。这段时间并没有白费?!绷种疚八担按匆敌枰时?、人才、技术、管理,我现在的人脉关系和经营思维很多都是那个时候形成的?!?/span>
2015年12月,经过半年的考察,林志伟与人合伙创办了一家教育科技公司,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他的公司尝试过科技营、无人机职业化培训、线上科技制作节目……“虽然不少项目失败了,但我们的团队也得到了历练,不管怎样,创业要想成功,总是需要不断尝试,跨过一个个门槛?!绷种疚八怠?/span>
目前,林志伟的公司正在创客教育领域做着尝试,专注于设计着自己的无人机和机器人教学产品?!叭艘凶灾鳎雷约荷贸な裁?,有什么资本,要靠自己的优势去挣钱?!绷种疚八?,“现在毕业快两年了,如果时光倒流,我还会这样做,我相信自己的探索没有白费?!?/span>
定位准了再出发,慢一些又何妨
与林志伟的“淡定”相比,金莎是在焦虑中开始尝试“慢就业”的,她对职业的“考察期”也更早,在还没进入大四毕业季之前,她就决定暂时休学一年,让自己不那么急迫地面临就业抉择。
2015年4月,当身边的同学着手准备考研、就业相关事宜时,即将步入大四的重庆大学英语专业学生金莎决定“Gap year一年”,到美国奥兰多的迪士尼世界主题乐园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
金莎所说的“Gap year”,指的是间隔年、空档年,原本是流行于国外的文化概念,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就业前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如今,这一活动在中国大学生中也开始成为一种“新风尚”。
“我读大学期间有些懒散,没有明确的就业规划,一想到马上要面临找工作就有些迷茫?!苯鹕担约翰幌朐傧萑搿拔滤笄嗤堋钡木车?,这次出国实习的初衷,就是想深入挖掘一下自己的兴趣或今后的就业方向是什么。
在迪士尼,生活的环境不同于学校,金莎每天面对的不再是老师和同学,“每时每刻都要跟老板和同事打交道”,这也让她提前明白,公司和学校是有很大区别的。“学生时代个人成绩不理想,不会影响到他人,但是,在公司你做不好本职工作,则会影响到你的主管、你的同事,你需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反观这段“Gap year”,金莎觉得自己收获了很多?!霸诩椅沂且桓觥覆徽囱舸核亩郎?,在国外每天下班不管多累,自己都得将生活料理好。更重要的是实习的经历对自己择业观产生了重要影响?!苯鹕?,“英语专业的同学择业,很多都是选择教育行业,但我发现自己对公司运营更感兴趣,或许我是个‘另类’。”
“在国外待了一年,在就业上的确比原来的同学落后了很多?!苯鹕?,比如回来以后很多同学都找到工作了,各方面都比别人慢半拍,“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每个人的道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而不是跟别人比较出来的,只要走得踏实,走得有价值,‘慢’一些又何妨?”
“慢就业”不等于“不就业”,选择“慢就业”要理性
近年来,像林志伟、金莎这样的“慢就业”现象越来越多,有研究显示,与“80后”的“毕业就工作”“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不同,“90后”尤其是“95后”的新生代就业群体中,“慢就业”现象更为明显,很多毕业生并不急着找工作。
为何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逐渐成为一种现象?有专家认为,一方面,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应届毕业生没有经济负担,并不急于找工作;另一方面,如今创业的讯息铺天盖地,有些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做电商或者先出去旅游甚至待业,慢慢考虑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而随着网络的发达,开网店、干微商等就业方式既能带来丰厚的收入又不用朝九晚五的坐班,更加多元化的职业给了这一群体更大的空间。
也有专家认为,与其说“慢就业”是一种主动选择,毋宁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客观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或者四处走走、多看看就业市场,这本身无可厚非,也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们会更加看重专业是否对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再等等看,毕竟“入错行”的代价可能会很大。和“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就业心态相比,这其实是成熟、理性的表现。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严天何认为,在看待“慢就业”现象上,最为重要的应是与“不就业”现象予以区分。
“‘慢就业’不是‘不就业’,它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毕业生的个性化发展,是一种不随大流、不盲从的就业心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确实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误区,一是盲目跟风,从众式的考研、出国或是考公务员;二是畏惧就业,缺乏基本的发展规划,通过一切可行的方式逃避就业?!鸵怠芎玫乇苊饬说谝桓鑫笄膊荒艿羧氲诙鑫笄??!毖咸旌嗡怠?/span>
“从高校就业指导的角度而言,我认为,应该加大个性化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的力度,同时培养同学们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规划能力及社会认知能力,从而促进毕业生更加科学地将自己的兴趣、能力与社会需求有效结合?!毖咸旌嗡?,如此,“快就业”与“慢就业”就只是简单的时间问题了。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