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7 14:07:28
唐人眼中,女子以肥为美,特别是盛唐,更推崇丰腴为美。李唐皇室有鲜卑血统,继承了少数民族崇尚健康自然美的审美观点,“丰肥浓丽、热烈放姿”是当时社会主流的审美情趣,这其中杨贵妃算是突出的代表。而盛唐高髻也格外令人瞩目。
爱美的唐代妇女创造了众多发式,概括起来,有倭堕髻、螺髻、反绾髻、半翻髻、惊鹄髻、愁来髻、百合髻、双鬟望仙髻、抛家髻、乌蛮髻、盘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丛髻、回鹘髻、归顺髻、闹扫妆髻、乐游髻、丛梳百叶髻、双挂髻、双平髻、球形髻、扁形髻、堕马髻、高髻、低髻、凤髻、小髻、侧髻、囚髻、偏髻、花髻、云髻、双髻、宝髻、飞髻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根据考古发现,从初唐到晚唐,众多的女子发式中,最受青睐的是高髻?!俺侵泻酶喵?,四方高一尺?!背ぐ渤抢锏耐バ∏嫠呶颐牵崛蟮纳碜?,配上浓郁高耸的发髻,是当时妇女最流行的时尚。
唐女对高髻的偏好,我们还可以从著名的《簪花仕女图》中领略一二,画面中的5位女子均着高髻。这种高髻样式在唐代也称为峨髻,峨的本义是指山形高大,唐人将女子高耸的发髻称为峨髻,真是生花妙笔。据说峨髻高的可达一尺以上,一唐尺约有二十八九厘米。可见“四方高一尺”绝非虚言。
唐代女子如此追求“高大上”,难道她们个个拥有一头长发可供“高髻”?答案是否定的,但唐女自有高招。
据史书记载,中唐时大量人发从中国东北和朝鲜送至长安,其中一项用途就是用来制造假发髻,名为义髻。义髻源于汉代的巾帼,汉时用木、纸或布帛制作,用时戴于头上。唐人经过改进,增加了毛发编织一项。传说杨贵妃就偏好义髻,“常以假髻为首饰”。有趣的是,唐人使用假发和现代人的方式基本相同。先将头发束至顶部,再将义髻套扣,以簪子固定。只不过现代人用的是卡子。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