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0 15:11:00
造假者横行,违背了市场经济的法治原则,一旦茅台对应的权力象征符号被剔除了,再来亡羊补牢就为时已晚。
去年10月,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以生产茅台酒闻名的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成为127个小镇之一。然而,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商家生产低端酱酒(酱香型白酒),以次充好;其衍生出的“高仿酒”一条街承担着当地造假售假的关键环节。
提及茅台酒,人们首先想到的,除了其“高档”形象,恐怕就是“市场上到底有多少真茅台”之问。新京报记者来自“造假一线”的探访,让人对这个疑问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2011年9月,贵州省商务厅副调研员陈有泰曾对外披露:“茅台酒厂的年产量约为2万吨,而2010年全国茅台酒消费量高达20万吨,市场上90%的茅台都是假酒?!?后来茅台方面虽然对此有辟谣,但这一说法却与不断冒出的“假茅台”事件互为呼应。
为何“假茅台”制售能在当地发展成一条专门的街道,却为何未得到彻底整治。而且,当地假茅台的制售,不只是在酒水方面,从名字到包装甚至到防伪鉴定,都有着较为成熟的造假途径与套路,甚至“可以通过关系,花钱购得”,这更增加了市场的辨别难度,让假茅台畅行无阻。
就此来看,假茅台之所以在当地形成一条制售产业链,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一种畸形的非正当市场形态之上的。造假者首先违背市场经济的法治原则,无所不用其极,制造出难以分辨的高仿酒,售往外地。
从报道来看,这些年当地也不是不对造假者予以打击,而是,屡打不尽。问题在于,当地真的就没有办法吗?在高仿酒泛滥的情形之下,全国的消费者可能都会怀疑当地政府的打击力度与诚意。
白酒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为这种真假难辨的“品牌”买单的不只是被蒙骗的消费者,恐怕还有真的茅台酒厂。而走不出制假售假阴影的茅台镇,恐怕也难以真正诠释自己的特色。不及早对这种畸形市场生态“下手”,等待茅台镇和茅台酒厂的恐怕只能是更多的被动。(任然)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