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9 08:45:25
澄城县北刘家洼乡的良周村地处渭北高原,因东西两面环水,北面傍山,人们依梁而居,遂取名“梁周”,后易称“良周”。这里不仅有面积大、保存着完整的秦汉宫遗址,而且还是在震惊渭北的“崖畔寨惨案”中壮烈牺牲的张氏三兄弟的故乡。
惊天发现 揭开一段秦汉尘缘
2000年,良周村寨西北方向的果园里,村里几户农民,有的在果园修剪果树,有的干农活,由于地里的残砖破瓦加大了劳动量,不时引来庄稼户的埋怨声。除此,就是丧气地将残砖破瓦狠狠地撇在地边栽柿子树的野地里。
突然,一位群众惊奇地叫着:“大家快来看,大家快来看??!这瓦上好像写着字——”未等话音落就,周围干活的人就扔下手头的活,赶集似地聚拢来。不一会,便将拿瓦片上写字的人围得水泄不通。正当大家对此不知所措时,不知谁喊了一声说:“把它拿给村里的张文江老先生,说不定他能知道这上面的内容……”
谁知,这一提议改变了良周村的历史地位,为后来研究秦汉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张文江老先生拿到瓦片细细端详,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初步认定瓦片上的四个字为“献公屋舍”字样,当他将此拿到省城西安让有关文物专家做进一步的鉴定后,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瓦片为秦汉时期的行宫建材。
在距发掘瓦当之地北的30米处,该地方被称为过去秦始皇训兵、练兵的“教场地”,其实不然,它是秦始皇前8先祖秦献公自魏国返回秦国时于河西(现渭南的黄河以西,史称“河西”)发展实力,于后出公二年在河西发动政变。司马迁《史记》里的《秦本纪》载曰:出子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沉之渊旁。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乘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
大量瓦当的出土,极大地证明了秦汉时期秦献公所居之地——“河西”确属良周,别无他处。此消息“破天荒”地传开了,这一消息引起了时任国家文物管理局副局长郑欣淼同志的注意,他在亲自考察的基础上,从而肯定了以上说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2001年通过省考古队的发掘,建筑面积近80万平方米的秦汉宫遗址惊险在世人眼前了,消息很快被省市县电台电视台、报刊媒体纷纷报道。
2002年,陕西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2公里,秦灵公8年所建筑擒“城堑河濒”长城内侧的良甫东坡古梁伯国和秦人古墓群的考古发掘,进一步奠定了秦献公在河西活动的确凿性和发展实力的不可动摇性,对于研究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提供了较高的史料价值。
一片孕育革命火种的红色热土
良周村有如此重大的发现,与六旬有七的退休教师张文江先生有很大关系。离岗十余年,年过花甲却勤耕不辍,一门心思从事历史、考古研究。他的足迹遍及渭南各县市,还远去过甘肃等地。尤其在秦汉文化的研究上,他更是谨慎入微,成绩卓著。在秦汉宫遗址发掘前,他查阅了大量文献,通读了1998年姜宝莲、赵强在陕西文物权威杂志《文博》上发表的《陕西澄城良周秦汉宫遗迹调查简报》,研究了空心砖、瓦当、瓦片、滴水砖等十几种人文瓦当、四种文字瓦当,他于2002年、2003年在《文博》杂志上分别发表了《渭南地区秦魏诸长城考辨》、《秦雍城置都年限》等举足轻重的学术作品,为秦汉宫发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后他被省考古队特聘为考古研究员。
良周村不仅因秦汉宫遗址而闻名遐迩,而且良周村孕育了澄城县最早的武装斗争的革命火种,为澄城红色政权的建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32年腊月,共产党员张鼎安在王庄小学组织学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并在镇上举办农民夜校,在农民中点燃了抗日救国之火。这为各界抗日联合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6年澄城县北赵庄、刘家洼、王庄、冯原,由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教师、学生为骨干形成抗日救国运动中心据点,秘密组织起抗日救国小组50多个,农民抗日救国会200多个。西安事变爆发后,消息传来,中共澄城县委组织了轰轰烈烈地声明活动。澄城人民抗日激情空前高涨,农民抗日救国会在县委书记张鼎安的号召下汇集县城。12月21日,在县北庙由工人、教师、学生、商民及全县壮丁、县保安大队官兵5000余人集会,成立了“澄城县各界抗日联合会”,并推举张绍安为主席兼军事代表。大会发出拥护张学良、杨虎城八项主张?;岷笥涡械较卣竺徘?,向澄城县政府提出“反对内战,一致对外,收复东北失地,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同日成立了“抗日救国牺牲团”。
震惊渭北的“崖畔惨案”
良周村冠以“红色故里”之名,其原因在于张绍安、张德安、张鼎安弟兄三人,因在1936年12月30日以武装起义的形式相应西安事变而在赵庄镇崖畔寨壮烈牺牲,被国家评为革命烈士。这不仅是良周人的骄傲,更是澄城县人民的骄傲。
1936年西安事变后,县保安大队长张绍安在全县人民抗日救国激情高涨的推动下,接受其胞弟时任县委书记的张鼎安和保安大队共产党员的策划,决心率保安大队全体官兵武装抗日,计划先在县北崖畔寨整训,扩大武装力量。
由于澄城县代县长高冠军边煽动保安大队人员背叛张绍安,边与地方绅士联名密报叛杨(虎城)附蒋(介石),接近驻防大荔的冯钦哉。为避开冯部压力,这就迫使张绍安于21日晚12时率保安大队和抗日牺牲团组成的抗日武装队伍300余人离开县城,开往崖畔寨。
崖畔寨位于县北赵庄镇和刘家洼乡的交界处,三面临沟,深十几丈,北面只有一条小路,寨墙高大厚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义军进寨后,革命武装力量一边整训部队,一边派人到西安向杨虎城将军报告,去陕北向中共中央请示准备东渡抗日。
12月30日凌晨,土豪劣绅王保坤、杨文轩纠集反动武装,勾结冯钦哉部队和驻合阳的42师柳子俊旅,串通内奸杨俊杰、王德保等人,占据了寨子的唯一通道——北城制高点,此时,暗中通敌的另一分队长杨有定,公开在起义队伍散步失败言论,动摇军心。起义部队组织3次进攻,均遭失败。中午12时,起义部队仅剩20余人,因腹背受敌,只3人脱险,张氏三兄弟及刘仲棣、袁子厚等9名烈士血染杀场,壮烈牺牲,这就是震惊渭北的“崖畔寨惨案”。
此事件牵制了当时国民党大约一个师的兵力,有效缓解了中共中央压力,使一大批澄城优秀青年觉醒并投身革命,澄城几十万群众通过此事对共产党有所了解,为抗日、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它以武装起义形式支持西安事变,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当时省委书记对此评价很高,冠于全省各县。真可谓“崖畔古寨义旗举,一门忠烈万古存。勋碑铭记先贤志,创业自有后来人。”元澄城县委书记翟贞祥赞誉张绍安道:“正气隔天庭,为国捐躯动天地;斗志冲霄汉,披肝沥胆为人民?!焙笕瘟赡承P3ふ爬ど寤成馨?,“忆昔两度危难中,化险为夷先生功”。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政治委员、顾问的丁本淳为纪念张鼎安烈士,题写了“百折不挠的革命战士”。
路过村东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氏三兄弟的烈士墓旁,我们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回忆当年的血雨腥风。徘徊在革命先烈曾经战斗过的崖畔寨边,我们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至此,事件已过去70个年头了,但却好像刚发生过的一样。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薄哦Π擦沂克吹氖视枪敲?,满怀抱负,渗透着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原兰州军区副参谋长、原抗日救国牺牲团团员王志文,在2005年县委县政府举行的“崖畔寨惨案”揭碑仪式上说:烈士们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们的死比泰山还重,是伟大的,光荣的!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