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4 15:56:57
维扬江都孙氏后人孙兴华(左)、孙有清
民国年间编修的《孙氏族谱》
中华古老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2012年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孙姓人口约为1800万,占总人口的1.5%,排名第12位。
江都区浦头镇吉家庄是中国吉姓人口最大的聚居地,在吉家庄东南隅的复兴庄有着400人的外来姓氏--孙姓族人。昨天上午,明代状元孙继皋的后裔孙兴华和孙有清向记者展示了一本民国年间编修的《孙氏族谱》,讲述了这一支状元后裔如何从明代崇祯年间避难逃至此地并繁衍生息的故事。
状元之后
明末避难逃至此地近四百年
孙兴华告诉记者,据《孙氏族谱》中记载,孙姓源于姬姓。"我们的姓氏出自春秋初期卫武公之子惠孙。春秋初期,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孙',以纪念祖父惠孙。武仲就是孙氏的始祖。"
孙有清说,自己这一支孙氏后裔被称为维扬江都孙氏,但祖籍其实是在无锡,始祖是明代状元孙继皋。"据谱中记载,我们这一支孙氏的始祖为孙继皋,明代万历甲戌科(1574)状元,江苏无锡人。历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礼部转吏部侍郎等职。万历八年充任会试同考官时,提拔魏大中、顾宪成等。"
" 万历二十四年(1596),皇帝不送太后出丧,先祖孙继皋上疏劝说,因忤旨致仕,晚年讲学于东林书院。万历三十八年(1610)病卒,追赠为礼部尚书。葬位于无锡市西南郊大洋乡白旄山麓。留有《孙宗伯集》十卷。"孙有清介绍,"至于我们这一支是如何来到浦头镇复兴庄的,谱中记载说是崇祯年间李自成兴兵起义,我们的三世祖也就是孙继皋的孙子孙埙因躲避战乱,举家迁至江北维扬东乡大桥镇东南隅复兴庄,并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时间了。"
兴办私塾
一家八代在当地教书育人
" 在我们这一支的《孙氏族谱》中,大部分的记载都是从一世祖孙继皋开始的。再往上追溯,只能通过族谱中的只言片语,得知我们孙氏一族在孙继皋之前的宋代、明代也有多人曾考取过进士,在朝为官。所以寒窗苦读、考取功名应该是我们孙氏一族祖先的传统。"孙兴华说,也许正是因为祖先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所以维扬江都孙氏一族落户复兴庄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兴办私塾。
" 刚开始的时候,私塾里面都是孙氏一族的子弟,后来随着与周边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周边一些村庄的孩子也来到我们私塾读书。我的祖辈从清代一直到解放后曾经有八代人在当地从事教育工作。可以说他们的学生遍及周边。"孙兴华自豪地说,"从私塾的教书先生到学校的人民教师,近两百年来我的先辈们扎根在这里,教书育人,这也为我们家族赢得了当地人的尊敬。祖先八代人为当地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耕读传家
子孙从懂事起就必须要读书
孙兴华告诉记者,维扬江都孙氏一族的根本就是耕读传家。"在我们的家训中对于读书有着严格的要求,后世子孙但凡懂事起,就必须要读书。长大以后,读书有成者参加科考,实在不愿意读书的子弟则农耕持家。"
" 我们的祖先留下十六个字的教诲,'忠厚传家,淡泊名利,见义勇为,克勤克俭'。"孙兴华说,有家就有家风。家族中长辈的一言一行,家规、家教形式不同,但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维扬江都孙氏一族崇尚的家风包含着我们全家族共同尊崇的价值基础和处世态度。"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