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2 12:21:25
很久以前,在兰州的部队报刊上时常见到许多酣畅淋漓、盈溢阳刚之美的“硬笔书法”作品时,虽未曾与作者谋面过,就已经对屈军强这位赫赫有名的军人文化工作者有了深刻的印象。
2014年在兰州举办的第2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影片评奖活动中,我与屈军强同处一组天天相见时时参会。于是我又获得《屈军强吉祥印语》和《屈军强书法篆刻艺术》《节庆诗贺》几本书册,每每翻阅,颇有感触,尤其是他的100余幅“吉详印语”,满目丹彩神韵古拙,方寸之中气象万千。今年首再番细细读来,款款印语配其雅俗并举的诗词格律,更是欣欣然自觉于不尽的美意之中。
论家往往以“篆刻刀法淋漓雄强”来概括屈军强的印玺作品,确实点到了其人治印显著的艺术特征。而我总感到这许多印语印章的艰辛创作熔铸了他以前的硬笔书法及其他墨韵之趣,强调读者的审美体验与吉祥美意的永恒表达。小小“印语”,天、地、人、物,包罗万象,宣示了旷古不变的人间大“道”,淋漓呈现着世间的大德大美。
我国的篆刻艺术初始于商代玺印的产生,随之用于商业流通和官爵名位、社会行政中。几千年的发展变化,玺印篆刻衍变成一种独特奇古的艺术类种,因所处时代与治印人的个性特点和情愫意趣而形成类别庞杂、风格多样、流派竞秀的“治印”景象,明清时尤为盛行放达。篆刻玺印融书法、绘画和雕刻于一炉,虽呈现“方寸”大小,却成为中国书法、中国画作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而篆刻艺术本身又可傲然玉立独自成篇,外国人称之为神妙的“中国印”。篆刻作品因其“小”而“综合”,更显得“高难”而奥妙无穷,是故至今从事此行者非常稀少。兰州军人屈军强却在他长年不断的书法艺术与诗词创作中挚着而静谧地传承和发展着这门古老的“治印”艺术。
《屈军强吉祥印语》最大的特点是印从书入,书从印出,书与印的轮回转圜又必经刻、凿、刮、钉、敲、击等技法谨严“锻冶”,最终用淋漓雄强的气势凸现其心灵神采的飞扬,从看似凡常的语言文字中霭然达到一种精神高地。他的“龙凤呈祥”“龙飞凤舞”“幸福吉祥”“厚德载物”“梅开五?!薄翱偶病薄靶猩朴懈!薄叭收叱な佟薄俺の阆嗤薄凹颂煜唷薄按蟮麓蟾!薄熬踊秤瘛薄昂萌擞懈!薄俺だ治揄Α薄昂推孪椤薄俺つ甏蠹绽蚋!钡鹊扔∮?分朱布白,匠心独运,煞费苦心,神完气足,衍变多彩而又内蕴丰厚。这种篆刻艺术上的“正大气象”正是他学识、修养、审美情趣、篆刻动力与印文的书体特点、文学意境及印石质地形状的高度融合,达到了一种卓然天成的形式美。他的榜书“寿”字多次作为礼品赠送国家、军委领导人和国际友人,那么,他的这百余幅古朴自然、多吉多福的“印语”我看就是给军营官兵和老百姓的宝贵礼物。他在篆刻的神彩灵动中,将发自肺腑的深情祝福与问慰,传达到寻常百姓家,并追求着一种艺术的永恒与安逸。
“吉祥印语”中多有民俗性,也正是源自生活而更易被广大群众所喜爱、所接受。但屈军强的这种选材视角必须通过“意在笔先”继而“置阵布势”进行章法构思、执刀挑刻、修剔润色,最后匀涂丹红印泥把抽象符号的文字结体,经营出“画面”来,物化、升化为他心仪中具有浓酽意趣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本人和读者、观赏者心灵深处共有的意蕴“景观”。这种共鸣,却是建筑在3厘米至4点5厘米的“方寸”中。屈军强的篆刻作品多为方形,也有竖长方形的,如“长寿”“大吉”“大吉祥”“喜乐福”“知足为?!薄捌砀3な佟钡扔≌滦蜗?他均注意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把握住笔情、墨意、刀法、石味的浑然一体,达到巧取书写,灵活多变,虚实结合,朱白和谐,凸显篆刻艺术中点、线巧妙组合所产生的特殊质感和呼应动态。
其实,屈军强的吉祥印语,并非皆然的雄强刚硬。许多印章中流露出作者笔歌墨舞刀趣石味相映相合的柔和美悦、婉约秀丽。请欣赏他的“美丽中国”印。此印基本为正方型,边长达7×7.5厘米,横面略宽0.5厘米,粗看还有点梯形意味,富有稳定感。四个文字从右至左、从上到下布势;“美丽”二字尾首相连,笔划柔美,多弧线,且以繁体“丽”字上面的一“横”似断似续相贯通,上简而下繁;左边“中国”二字,以“国”的外框“口”巧妙布局,一边与“美丽”二字相映照,一边又为印章的边框,上、下同样隐现整个印意的边线边格而又不失“国”字形体。而字格和边框“断续”气韵的细致营布既协调“美丽中国”四字的繁简、疏密、轻重、大小及连贯性,又营造出一种特有的凝聚力与亲和之美,这很耐人寻味。
有人说,用“残破之美”治“美丽中国”之吉祥印语,似有不妥,有损于印意的“完美”。但我觉得,此印章文字、构图、边款变化多处的“残破”并不见刻意为之。笔画虽断续粘连,以求气势贯通而达恢宏之境,边格虽破损却化“残”为美,埋有深情;其多处“残破”“损失”反倒显现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沧桑感,浑朴自然,韵味深长,当然也揭示着中国人深远而美好的心志与家国情怀。
古印新韵,突显主旨,我想这便是“治印”的奥义吧!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