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2 17:26:07
明初,戍守五开的军民为了获得心灵慰藉和生命关怀,从江南引进了佛教禅宗灵济支系,建寺于南泉山。从那以后,南泉山便成为黎平的生态屏障、精神家园。
临济宗枝出洪州宗,其认为众生与佛无异,如要觉悟解脱,应回归自身,以心地法门作为用功之处,不被一切境缘所牵,不疑、不惑、不执,以无心之态,可达生死不染、自由自在之境界。
二
明万历年间,著名抗倭名将、军事家邓子龙为平息“五开兵变”来到黎平,后担任“五靖参将”,多次登临南泉山,并在灵宫殿留下墨宝。
除此之外,邓子龙还在肇兴皮林石壁上题字“过化”,出自《孟子·尽心上》“过化存神”,意为“所过之处,民皆向化”。
三
明抗清名将何腾蛟,幼年就读南泉山天香书院,苦读经费,留下“醮墨”、“点蛟”等传说,终成朝廷股肱,奋起于国家危难之际,英勇就义,列黎平“三忠”之首。
何腾蛟,字云从,黎平人。其父何东凤自云南致仕返乡从事教育,腾蛟幼时在膝下读书。一次腾蛟贪玩,回答不了父亲的提问,父亲一气之下以砚击其头部,怒骂:“子不受教,击死无悔!”
后来,在父亲的安排下,腾蛟到灵官殿旁天香书院苦读,免受干扰。一年中秋节,腾蛟下山与家人团聚,次日回书院途经此地,有巨蟒横跨上山之路,腾蛟面无惧色,举足欲跨,巨蟒猛地腾起身子成一道拱门,示意腾蛟从腹下穿过。腾蛟挺身而立道:“云从何人?焉能过你体下?你成龙上天,变蛇钻草,赶快让出路来!”巨蟒慑于腾蛟的气势,钻入路边树丛扬长而去。
何腾蛟回到天香阁,晚上巨蟒不服又来挑衅。腾蛟顺手拿起笔,饱蘸浓墨向蟒头点去,口占一绝:“一点一千年,十点万万年,永世不翻身,长年土内眠?!鄙材羌?,巨蟒全身所有鳞片被点得漆黑,自此化做石龙藏身山腰,露出头部,口里吐出一泓清泉滋润黎城百姓,成为南泉八景之一“石龙吐水”。
四
清代,有青田刘氏来到南泉山,感觉此地“山环水聚、龙凤呈祥”,断定这里必出伟人、奇人。
名列贵州“三大才子”之一的遵义学者郑珍,对南泉山尤其钟爱有加,赋诗著文,传为佳话。
黎平进士胡秉钧作《南泉山赋》,详述南泉山风景人文,文载光绪版《黎平府志》。今人又作《南泉山赋》,细数南泉山四时景观、黎平历史文化,镌于南泉山门前文化石。
近年,江西九旬高僧、临济宗传人本焕长老两次前来南泉山,对南泉山的气势和底蕴所称赞有加,认为可以将临济宗的教义在黎平发扬光大。
京都某神秘人物某年某月某日莅临南泉山,在山上盘桓一日,认为南泉山需要全力以赴的?;?,通过文化恢复和植入,使黎平成为新的文化语境下的名山。
五
清《黎平府志》载,山上原有三寺,分别为大佛殿、灵官殿和宝顶庵,另有天香、夕佳二阁,原建于明初并多次修葺,现仅存大佛殿,余者皆毁。“文革”期间,红卫兵、造反派砸掉大佛殿内佛像,强迫僧尼还俗。
1985年,黎平县人民政府拨款修缮南泉山。同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南泉山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し段Ф鸹仆亮?,西至猫鼻岭,上抵脊岭,下达水利沟。
2015年,省文物局拨款对大佛殿朝廷全面修缮。大佛殿又由三殿、二天井构成。前为韦陀殿,供韦陀天王诸神;中为观音殿,供千手观音菩萨;后为大雄宝殿,供如来佛及其二弟子、文殊和普贤菩萨、十八罗汉。正门前右侧为弥勒殿,所奉弥勒佛请自铜仁梵净山弥勒道场。
六
安放于大佛殿后左侧的转轮藏又称轮藏,源于佛教密宗的法器——摩尼桶,是佛教法器与中国传统建筑有机结合的产物,可在人力推动下旋转。通俗地说,转轮藏为一种可以旋转的佛经架,内置大藏经。信众徒手转动,宛若静心诵读大藏经,故又称转藏。
轮藏始创于南朝梁代的傅大士(497~569),他最初建了一个能够转动的藏经架,以方便僧人查找经书,无意中方便了那些目不识丁者以及没有时间诵读佛经的信众,通过转动藏经架来实现诵经的效果。后经结合密宗法器,演绎成为汉传佛教的一种制式。
中国现存最早的转轮藏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城隆兴寺,建于宋朝。南泉山寺的禅宗临济支系起源于河北省正定县临济院。两者同在一县,渊源颇深。
七
南泉山作为临济宗在黎平唯一的传教地,信众应领会并践行佛家的基本要求:
一是以心奉佛,把自己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通过“用心”的方式来表达,而不是单纯以焚香烧纸来表现自己的虔诚。也就是说,首先要心中有佛,而后达到“无心”的境界。
二是以心爱佛,把佛作为自己所敬仰、爱慕的对象,而不能企图以贡物、香纸向神灵换取保佑、回报。同时要爱佛及人,爱别人、帮助别人即是爱佛,因为临济宗认为“众生与佛无异”。
三是以心悦佛,爱护神灵居住的环境,精心呵护南泉山上的设施、环境、草木,不损坏寺庙本体、道路、护手,不随地扔果皮、烟头,不在佛寺以外的地方焚香烧纸、燃放烟花爆竹,不攀折花草树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