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楼官网论坛_全国楼风app的最新版本更新内容_聚凤阁信息交流_全国信息2024威客小姐

乡村振兴 三秦大地应声而动

2018-02-26 11:03:46

字号
这一年3月,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现场会在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召开,我省农村“三变”改革序幕就此拉开。此后,“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在三秦大地推开。

1122450005_15195229206511n.jpg

袁家村鸟瞰。 记者 李念

“三变”兴“三秦” 农村改革显活力

梳理2017年陕西农业的关键词,“变”必是其中之一。

这一年3月,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现场会在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召开,我省农村“三变”改革序幕就此拉开。此后,“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在三秦大地推开。

2017年年底,全省10个市、107个县(区)出台了产权改革实施意见和“三变”改革实施方案,启动产权改革的村达到4294个,占到了全省行政村总数的21.5%,其中740个村全面完成改革,1019个村成立集体经济组织。73个县(区)初步建立了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从陕北到关中再到陕南,一场让农村恢复生机与活力,让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乡村改革正在陕西广阔农村全力推进。改革,让农业农村升腾起发展的新希望,也让三秦大地的广大农民一步一步过上红火的好日子。

“三变”成就农民富

作为赵家峁村“三变”改革的推动者和参与者,榆林市榆阳区产改办的刘红金这个冬天没闲着?!罢饬教煳颐钦橹蠡锝醒砀枧帕贰4航谇昂?,我们要举行冰上运动会和各类秧歌比赛,让赵家峁的乡村旅游一年四季不断线。”刘红金说。

如今的赵家峁村,早已不是三年前那个传统的陕北小村落,而是当地的致富明星村:村容村貌整洁了,农业产业发展了,农民手头宽裕了,乡村人气更旺了。截至2017年底,赵家峁村的贫困户占比从90%减少到3%,贫困人口占比从81.7%下降到2.4%;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三年前翻了一番,达到12880元;村集体从负债2万多元到固定资产达8000多万元。就在春节前,村民刚刚拿到了2017年的分红,人均1580元,户均4504元。

与赵家峁村同样发生改变的还有西安市周至县九峰镇的耿峪村。“以前觉得这山和水没啥用,如今看啥都是宝?!背⒌健叭洹备母锏奶鹜?,村党支部书记熊来仁整个人的思想也更活泛了。

位于秦岭脚下的耿峪村森林覆盖率达98%。2017年,村上实施“三变”改革,将山林、水域、道路等集体资产全部量化到个人,又统一入股到旅游开发公司,实现了村集体与公司合作发展。今年村上分红就达12万元。眼下,他们准备对全村的居住条件进行改造,未来重点发展中高端民宿旅游。

更多的改变仍在发生。这一年,越来越多的乡村通过改革,盘活土地、林地、水域等各类资源,引入有实力的企业发展产业。全省土地流转率由18%提升到2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1万元。改革,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

“三变”助力农业兴

推进快、成效显。2017年,陕西的农村改革得到农业部的肯定。这离不开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也有赖于政策机制的创新完善。

“陕西‘三变’改革能够取得如此成效,与土地确权工作推进快、做得实有关?!笔∨┮堤┚Ω贝Τふ判穹逅担巴ü啡?,让产权明晰、百姓放心,才能更好地推动改革,这也是外来资本愿意进入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除了确权登记,陕西这一年还下发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三变”改革的工作导引》等,指导各地实施“三变”改革。同时,全省56个重点贫困县开展“百村示范、千村试点、万村推进”的“三变”改革“百千万”行动,“三变”改革作为脱贫攻坚重要推动力的作用不断彰显。

陕西的“三变”改革还有许多创新与突破。彬县打破乡镇和村庄界限,以园区为单元进行大“三变”;以袁家村为代表的早期改革村庄,采取丰富的股权设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了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合作化。2017年,袁家村集体经济产值达20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万元,是全省农民平均可支配收入的近8倍。

“‘三变’改革让农民由发展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真正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笔∥┕ぐ熳酆系餮写ΥΤね蹙?。

“三变”带来农村美

“三变”改革让越来越多的村庄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月初,全省农村工作会也传来利好:今年将加快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全面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力争年内完成1.99万个行政村和13.4万个村民小组集体资产清理核查任务,为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续任务奠定基础,并将继续抓好“三变”改革“百村示范、千村试点、万村推进”行动。

有了实践的检验,又有政策的激励,赵家峁村党支部书记张春平为村子2018年发展做好了打算:“今年我们要着重改造现代农业园区,打造农业主题公园;搞好农家小吃一条街项目,使游客能吃到地道农家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乡村文化旅游的服务质量。总之,我们要把集体经济做大做强,让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王军更看中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给乡村治理现代化带来的积极作用。土地使用主导权由每家每户集中到村集体,大大增强了村集体集中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群众更愿意配合,乡村治理也更加文明有效。“这说明,村集体的凝聚力不是来自于单纯说教和发号施令,而在于让农民实实在在得到好处,也就是‘三变’改革带来的实惠。这种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的治理方式才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最有效的方式?!蓖蹙毖?。

“三变”改革激发的乡村活力,正在三秦大地迸发。

“单一”变“融合” 特色农业连市场

春节前夕,西安市高陵区通远镇稞青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工人仍在包装芹菜、青椒等蔬菜。负责人李进告诉记者,合作社常年向西安的超市和蔬菜批发市场供应20多个品种的蔬菜。入冬以来,该合作社每天的出货量在20吨到50吨之间。

2017年,陕西农业坚持走特色路、打特色牌,推进三产融合,像稞青这样的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全省农业呈现出“果品优、畜牧兴、菜茶扩、收入增”的新格局。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陕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结构布局更合理 产品质量有提升

结构优则产业强。陕西农业产业以结构调整谋篇布局,以提升质量作为支撑,写好特色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

果业是陕西农业的优势所在。近年来,全省果品,尤其是苹果、猕猴桃两大产业“金招牌”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更加科学。苹果“乔化北扩、矮砧西植”,品质不断提升;猕猴桃“东扩南移”,迈向关中东部,翻越秦岭山脉。2017年,铜川市成立专为果农服务的照金红合作社,并在宜君县徐家河、耀州区白石村、移村等地建园试点;延安市新建果园12.1万亩,矮砧密植栽培占88.6%;榆林市积极推进山地苹果北扩,新栽山地苹果10万亩,全市山地苹果总面积达75万亩。

“过去我们布局产业、发展产业,主要考虑资源禀赋,注重经济收益,走资源消耗型路子。现在布局产业,不仅要考虑资源条件,更多地考虑生态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考虑生态修复和治理的成本。陕西对畜牧禁养区、限养区的划定和对规模养殖场区环评的立法约束就是如此。”省农业厅厅长文引学说。

2017年,延安市推行苹果产业后整理,在分拣、包装、冷藏冷链、市场营销等环节上下功夫,延伸产业链,提升苹果整体质量和产品附加值。延安美域高生态农业科技股份公司的苹果,经过清洗、分拣、包装等工序,每个可以卖到6元至60元不等,大大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苹果产业的后整理,是陕西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一个缩影。为夯实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提升发展质量,陕西在18个县、区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化肥、农药使用量较上年有所下降,全省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82.6%,农业绿色生产迈出坚实步伐。陕西还建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将1093家企业及合作社纳入平台管理,全省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9.5%。

推进三产融合 放大“乘数效应”

单纯的农产品种植,远不如“服务业+农业”等融合业态更“吸金”。

“我以前单纯种农作物赔了不少钱,走休闲农业的路子以后,生意一直很火爆,特别是节假日和周末,最高峰时一天的游客数量已经破万。农业和休闲观光相结合,不但发展了旅游项目,还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多条腿走路。这两年政府对休闲观光农业越来越重视,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我觉得大有可为?!蔽寄鲜写罄笙毓俪卣蛭骼锎迳衬档づ┮翟案涸鹑粟O建龙说。贠建龙两年前回乡创业,建起了这个主打绿色休闲观光农业的园区。目前,园区有牡丹园800亩、设施大棚30亩、杂果林200余亩、500只的种羊场一个、种植防护林300余亩。

陕西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做优做强,以做强一产为基础,推动“接二连三”,发挥三产融合“乘数效应”。2017年,按照“全产业开发、一体化发展”的路子,陕西在“加工转化、休闲业态、品牌培育、市场营销”四大重要环节上下功夫,农业比较效益和竞争力有了新的提升。

“农业不再是单纯‘收收种种’,而是加速向休闲、生态、文化等新功能拓展,休闲观光、健康养生、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农、文、旅、康养等融合发展。农村已经成为城里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农业已成为内联外接复合型产业?!蔽囊П硎?。

立足乡村振兴 全力追赶超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span>

2018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2018年,陕西农业部门将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市场导向、质量导向、效益导向,整合资金、包装项目,力争实现“产业兴旺”。

2018年,陕西将实施特色产业设施化推进行动,突出果畜菜产业,重点支持特色产业设施化发展,进一步布局产业、优化产业、提升产业。通过“抓苗木、调结构、提质量”,推进果业提升。建立符合消费新需求、达到国际标准的苗木繁育体系,突出以有机肥为关键点的标准化生产,建立3万亩适度规模标准化猕猴桃生产基地,集中发展秦岭北麓、汉丹江流域两大猕猴桃板块。

陕西还将以“企业引领、县为单元、三级共建”方式,推进奶畜突破,力争实现羊乳产值过千亿元;建设陕北、关中规模连片设施蔬菜基地,实现供应能力3年翻一番。同时,陕西还将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和“小众产业”,积极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业态,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输血”变“造血” 脱贫攻坚战正酣 2月4日,寒气袭人。城固县三合镇黄牛嘴村村委会旁的食用菌“扶贫车间”里温暖如春,一排排整齐的菌架上,菌袋已经冒出了大小不一的香菇。贺翠云正在采摘香菇,忙碌不停。

贺翠云家是贫困户,她要照顾两个上学的孩子,只能靠丈夫外出务工维持全家4口人的生计。

去年,黄牛嘴村扶贫互助合作社投资150余万元,建起食用菌“扶贫车间”。贺翠云第一个报名,变身为产业工人。她的工作是:采摘、分拣、装袋,一个月能挣1600元左右。她还是村扶贫互助合作社社员,每年能得到1050元分红。

“以前是有想法没办法,现在不出村就能找到活干,挣钱顾家两不误,还可以学技术,我对脱贫更有信心了?!焙卮湓扑?。

盘点“2017”,陕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以整改促提升,以打赢“翻身仗”为目标,以提升质量为关键,以改进作风为保障,聚焦精准,靶向施策,全省脱贫攻坚经历“浴火重生”,取得骄人成绩,累计减贫45.4万人,4个县有望“摘帽”。

注重“造血” 户户有项目人人有门路

精准脱贫看产业。贫困户有产业,就有了“造血”功能。

宝鸡市陇县东风镇胡家庄村村民闫小林是当地的老蜂农,过去缺资金,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县上推行政府“配菜”、贫困户“点菜”、部门“上菜”为主的“菜单式”扶贫模式后,镇干部把《“菜单式”脱贫项目申报表》送到他手上,闫小林在“中蜂养殖”一栏画了勾,免费领回了5箱中蜂。

像闫小林一样,陇县已有7000多户贫困户通过“点菜”,有了自己的脱贫产业。

陇县的探索并非个例。宝鸡市千阳县贫困户自主选择的“项目超市”模式,使近4万贫困人口受益。商洛市商南县的“四借四还”和延安市延长县“借鸡还蛋”等精准扶贫新模式,有力加快了陕西产业脱贫步伐。

2017年,陕西近40万户贫困户在产业扶贫中受益,56个国定贫困县新建扶贫产业园1136个,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1家、各类专业合作社6067家,3万多家经营主体带动24.8万户贫困户发展产业。

除了产业扶贫,陕西还推行“党支部+集体经济+‘三变’改革+贫困户”模式,先后启动了1735个贫困村“三变”改革,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强化了基层党组织,也让贫困群众搭上发展的快车。商洛市柞水县木耳专业村下梁镇西川村,贫困户胡定峰不仅被村上成立的丰年农业有限公司聘为技术员,每月有1500元收入,还成为公司股东,年年享受分红,是我省推行“三变”改革众多受益者之一。

2017年,我省实施了转移就业拓展、自主创业扶持等六大工程,全省贫困地区建成“社区工厂”和“扶贫车间”260个,配套产业园区190个,劳动力转移就业36.21万人。

聚焦精准 整改促提升配齐配“硬”人

在实施脱贫攻坚中,陕西也遭遇过“剧痛”——2016年度脱贫攻坚工作因排名靠后被中央约谈。

知耻而后勇。经历3个多月,中央对陕西指出的问题和我省举一反三自查发现的2339个问题得到全面整改,陕西脱贫攻坚经受了严格检验,答出了精彩考卷;孕育而生了特别顾大局、特别敢担当、特别重协作、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的陕西脱贫攻坚精神。

精准扶贫,离不开坚强的领导和好的政策机制保障。

去年,在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领导下,陕西成立了18个省级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省脱贫攻坚指挥部,组建了8个行业扶贫办公室和2个协调组,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落实、政协第三方评估、“八办两组”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了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达标退出到后续巩固的30多项政策。

精准脱贫,要把最“硬”的干部用在最“硬”的战场。

2017年,我省完成了对10153名第一书记的研判,召回1352名驻村干部,补充5770名驻村干部,整顿1348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充实乡镇扶贫工作人员1978人,配齐配硬脱贫攻坚一线骨干力量。

省政协副主席、省扶贫办主任王卫华感言:“干部作风更实,识别才能更精准,管理才能更精细?!比ツ?,以整改促脱贫攻坚提升,陕西成为全国4个贫困对象动态调整的样板省之一。

志智双扶 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等、靠、要”恶习,拔思想穷根,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不断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安康市宁陕县广货街镇元潭村村民储成仟过去是村里所谓的“懒汉”,现在成了致富能手。他养猪40头、养鸡200只,还计划扩大规模,3次主动要求退出贫困户。这只是我省志智双扶工作的一个典型事例。

2017年,陕西推行以道德评议为主的新民风建设,累计开展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2650期、54万人次,举办道德讲堂3.3万场,建立“劳动挣积分、积分换商品”爱心超市3124家,破除“争当穷”思想顽疾,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2018年,陕西将坚持精准方略,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把提高脱贫质量摆在首位,坚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力度;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加强贫困人口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热情,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