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楼官网论坛_全国楼风app的最新版本更新内容_聚凤阁信息交流_全国信息2024威客小姐

浙江师范大学:书写新时代浙江语文的“奋进之笔”

2018-03-23 15:13:18

字号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成立以来,浙江语文一直领风气之先,涌现出一大批语文教育家和享誉全国的语文名师,产出的诸多重要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推动了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成立以来,浙江语文一直领风气之先,涌现出一大批语文教育家和享誉全国的语文名师,产出的诸多重要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推动了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这不仅得益于浙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创造性贡献与创新性发展。

浙江语文教育的深厚底蕴

浙江语文教育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底蕴。上世纪以来,浙江不仅涌现出王国维、章太炎、鲁迅等学术文学大家,蔡元培、蒋梦麟、马寅初等北京大学著名校长,更以语文教育的辉煌成就称誉全国。李杏保等先生主编的《国语国文教育论典》对我国110年语文教育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共收录86位语文教育家的论著,其中浙江籍作者就有26人,超过四分之一,可谓群星璀璨,为全国之冠。五四运动以后,著名教育家经亨颐在绍兴上虞白马湖畔创办的春晖中学,吸引了一批大师级文化教育家,如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茅盾、俞平伯、陈望道、李叔同、丰子恺、柳亚子、刘大白、胡愈之、张元济、张大千、黄宾虹、刘薰宇等,或任教,或讲学,都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因而享有“南有春晖,北有南开”的美誉。如果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那么,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无疑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圣地”。

语文教育的“研究重镇”与浙江语文教师的成长“摇篮”

如果说春晖中学代表着1920年代初期浙江语文教育的辉煌,那么当代更能代表浙江语文教育成就的,则当属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该专业1956年创办,一直秉持师范教育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先后成为“国家特色专业”(2009)和教育部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2)。几十年来,该专业教师以其对基础教育的强烈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对我国语文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

以王尚文先生为代表的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团队以“认真求实”“创新开拓”的精神,对语文教育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为推动新时期的语文教育改革贡献了自己的智慧。1990年代,王尚文先生的《语文教改的第三次浪潮》,被认为是我国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一只报春燕,后来他又出版了《语文教育学导论》和《语感论》,在上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他这三部著作成了这次大讨论的理论依据之一。周有光先生评价《语感论》是“一本填补空白的著作”,是为了“建设新的语文教育学的需要”。伴随着语文教育的理论争鸣和语文新课改的深入,王先生又出版了《语文教学对话论》《走进语文教学之门》《教育如天语文是地》《语文品质谈》等著作并发表了系列论文,进一步深化、完善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钱理群先生曾把王先生的思想体系概括为“一个基本逻辑起点”(人本主义的生命教育观)和“四大理论支柱”(人文论、语感论、课程复合性论和对话论),钱先生曾这样评价:“可以说,王尚文语文教育思想,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在语文教育理论上的重要收获之一?!币蛭跸壬睦砺酃毕?,2002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曾对他作了专题介绍。近年来,浙江师范大学语文研究团队围绕“语感”“文感”“言语教育”“积极语用”“语文品质”等核心理念,团结协作,努力进取,不遗余力地打造具有浙派特色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先后出版语文教育研究著作32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纸发文近100篇。李海林先生的“言语教育”、蔡伟先生的文感教学、潘涌先生的积极语用、郑逸农先生的“非指示性”教学等理念,其思想内核和王尚文先生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都在语文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浙江师范大学还重视语文教育研究平台建设,通过“协同”和“对话”来进一步深化拓展研究和实践。2003年成立“浙派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以王尚文先生为主任,聚集了蔡伟、潘涌、郑逸农、童志斌、王国均等一大批语文教育学者,同时聘请一大批国内知名语文教育专家,组成了一支力量较为雄厚的研究队伍,引领着浙江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浙江语文教育研究的中心。中心积极举办“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在首届论坛上,我曾把该论坛的特色概括为几个“结合”:一是中学与大学的结合,二是语文与教育的结合,三是语文教育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的结合,四是大陆与港台的结合。也因为这种融合特征让它有更高的包容性,也有更好的问题针对性和对话深刻性,吸引了语文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至今连续举办9届,已经成为国内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交流平台,《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师报》等曾多次报道。

浙江师范大学除了致力于解决语文教育的基础理论问题,还充分发挥学术研究的优势,直接编写教师教育教材和基础教育教材。如楚辞研究专家黄灵庚先生编写的《训诂学与语文教学》被国家教育部门评为“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推荐使用,发行6万多册,深受广大语文教师欢迎。新近该专业教师编写的《修辞学与语文教学》《现当代文学与语文教学》《古代文学与语文教学》《文字学与语文教学》《鲁迅与语文教学》等教材也是基于同样的服务理念。王尚文先生参与主编的《新语文读本》(高中版、初中版、小学版),是极受欢迎的语文课外读物之一。王尚文、傅惠钧等先生曾编写浙江师范大学版《初中语文课本(实验本)》,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张先亮、张继定、蔡伟、童志斌等先生还研究出版了《中学生语文水平标准研究》《作文指导及其质量标准》等,均为发挥学术优势,直接服务语文教育的现实需要。

更重要的是,在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培养和引领下,浙江涌现出一大批中小学语文名师,如胡勤、褚树荣、朱昌元、苗金德、张悦、肖培东、金戈、张祖庆等,他们的理论研究、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以鲜明的群体形象,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新时代浙江语文的新征程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为语文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就包括人民对语文教育的美好期待与语文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语文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语文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浙江师范大学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引进语文教育高端人才,充实专业研究队伍,加强语文教育学科建设。新时代要有新思考新作为,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要提出新视角、新思路。

一是打通“血脉”,实现大中小学互联互通。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和中小学联系不多,“血脉”不畅,存在着“堵塞”和屏障。师范类高校的师范特色有所削弱,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两种奇怪现象:一方面,学术理论界不同程度地忽视基础教育,以为是“小儿科”;另一方面,涉及基础教育的某些具体问题,某些高校学者往往又脱离基础教育实际,或隔靴搔痒,言不及义;或“居高”不能“临下”。我们希望在大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沟通上做出自己努力,打通“血脉”,使之畅通,真正实现大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互联互通。

二是守正创新,摸清中国语文“家底”。语文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到教学指导、考试评价,讨论争议不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往往是经验性的纠结多,学理性的总结少。我们认为,要让中国语文教育走向理性与科学的道路,必须开展扎扎实实的研究,首先是要摸清中国语文教育的“家底”,从清末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成立以来做起,全面梳理其发展历程、演变轨迹,认识其主要成就,总结其经验教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教学的经验教训,是其是而非其非,守正创新,作为今天语文教育开拓创新发展的借鉴与基础。

三是着眼未来,书写浙江语文“奋进之笔”。党的十九大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复兴,语文先行。国家教育部门领导展望2049年中国教育时说,“中国版的教材、汉语发音的教材能够走向世界”。我国语文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母语,随着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语文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应针对语文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力量,联合攻关,深入研究,推出新成果,探索新办法,培养出一批特色鲜明的高素质语文师资,打造一个梯队合理、可持续发展的语文教育研究团队,使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真正作出特色,成为浙江语文教师发展和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高校和中小学合作培养人才与教育研究的典范。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