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人民日报
2020-11-02 17:56:17
图为灵渠设计合理的铧嘴。
陈兴华摄
“水利”一词,最初出现于秦地成书的《吕氏春秋》中,指防止水害灾难和利用水力资源的事业。战国时期秦国水利事业的成功,是秦实现统一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把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并称“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灵渠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秦始皇时代非常重视南海方向的经营?!痘茨献印と思洹芳鞘?,“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彼健耙宰湓淝傅馈保粗噶榍こ痰目??!端ⅰ肪砣恕独焖匪担嫠?、漓水之间,陆上的间隔,分水岭,称作“始安峤”,宽度只有“百余步”。秦人正是巧妙地利用了“漓水与湘水,出一山而分源”,其“分流”处距离仅“百余步”的地理形势,“以卒凿渠”,沟通“湘、漓之间”,形成了畅通的“粮道”,为远征军成功运送军需物资。
“灵渠”又称“零渠”?!短接馈肪砹逡读俟鹜季凡捎昧恕傲闱泵拧!傲榍庇种苯映谱鳌扒卦淝薄K伎肌傲榍倍涤?,或许应当重视“自零陵凿渠”的说法。
灵渠工程沟通湘江水道和漓江水道,成为连贯湘桂的人工运河。在最合理的地方,以最便捷的方式,用最经济的成本,连接长江和珠江南北两大水系,实现了通航条件的完备。
灵渠巧妙解决了很多的技术难题。为保持整体水流大方向的一致,使用堰坝抬高水位,这一方面解决了河道的流向问题,但另一方面却可能因高差巨大造成水流过快而影响航行安全。弯道代闸作为中国古代运河工程中的杰出创造,在灵渠的航道设计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灵渠利用弯道延长渠道长度,有效地平缓坡降,解决了因高差变化而带来的航行安全问题。如今这段弯弯的灵渠成为美丽的风景。
灵渠最为经典的设计是渠首大、小天平与铧嘴,它们共同作用,三七分配南渠和北渠的进水量。铧嘴是一座长70米的导水堤,是与大、小天平衔接的具有分水作用的砌石坝,把河水劈分为二,其中七分水顺大天平回流到湘江,三分水经小天平和南渠注入漓江,即所谓的“湘七漓三”。
战国秦汉时期,水利工程师,或者说水利工程设想的提出者、水利工程规划的制订者、水利工程施工的领导者,通常称作“水工”。上文说到的郑国,就是主持郑国渠的“水工”。这处水利工程的命名,成为以人名作为纪念性地名的较早先例。秦汉历史记忆中还有其他的“水工”。然而负责灵渠这一重要水利工程的“水工”却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甚至连“水工”活动的片言只字也未见保存,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
灵渠工程的设计,很可能继承了秦“水工”以及中原“水工”的技术。但是越人在水运方面的显著优长也不能忽略。就运输动力的开发来说,北人擅长服牛乘马,而南人擅长驾驶舟船??梢酝葡耄芸赡堋熬乓芍稀钡脑饺?,在“舟行宜多水”的环境条件下,由于“水事众”“便刺舟”,积累了丰富的水利学知识和航运学经验,以独异的智慧参与了灵渠的设计。
灵渠不仅连通了湘江与漓江,更在于其连接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改变了中国自然水系的格局。在秦一统岭南地区后,灵渠发挥了更多区域间经济、政治、文化融合方面的作用。唐宋以来,人口的激增带来了农业的持续繁荣,灵渠周边地区就成为重要的农业区,这也使灵渠的灌溉作用越来越大,所谓“灵渠胜似银河水,流入人间灌稻粱”。
灵渠已列入中国的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其遗产构成极其丰富,除了大量的水利遗存外,还包括不同时代的古桥、古遗址(与灵渠防御相关的秦城遗址)、古建筑(与信仰相关的祠庙)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如何在传承遗产价值的过程中平衡?;び肜玫墓叵担部佳樽诺贝说闹腔?。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