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楼官网论坛_全国楼风app的最新版本更新内容_聚凤阁信息交流_全国信息2024威客小姐

今日惊蛰:春雷响,万物长

  来源: 人民网

2021-03-05 20:54:55

字号
今天,我们迎来了春天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贝耸苯谄禄厣?,大地解冻,春雷始鸣,万物欣欣向荣。

今天,我们迎来了春天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对铝钇呤蚣狻吩唬骸巴蛭锍龊跽穑鹞?,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时节气温回升,大地解冻,春雷始鸣,万物欣欣向荣。

春暖花开 阳和启蛰改“惊蛰”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疤沂蓟?,桃,花色红,是月始开。春暖之时,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仓庚鸣”,庚,黄鹂也?;起扛写号?,振翅而鸣;“鹰化为鸠”,这一时节鹰隼飞回北方繁殖,中原大地常见鸠鸟出没,古人便以为鸠由鹰“化”来。

值得一提的是,惊蛰原名“启蛰”。先秦文献《夏小正》有云, “传正月启蛰,言始发蛰也?!逼?,开也,为唤醒之意。西汉时,因汉景帝名为“启”,为了避讳所以将“启蛰”改为“惊蛰”。南宋经史学者王应麟在《困学纪闻》说:“改启为惊,盖避景帝讳?!?/p>

进入唐宋时期,“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柳宗元在《非国语·不藉》中就曾写,“启蛰也得其耕,时雨也得其种。”不过,许是由于长期用语习惯,唐代《大衍历》继续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江色粼粼 湖海春回发兴新

惊蛰之日,大地回春,天气变暖,节气物候也反映出万物“如如然相随而出”的景象。古代文人墨客都会在此时节吟诗赋词,寄托情怀。

陆游在《春晴泛舟》中写道,“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本萁谄?,“天开地辟”一般的雷声带来了春日的万千气象。见此美景,已经是“陈人”的陆游也倍感心旷神怡。

惊蛰时节的春日景色在范成大的笔下也有绝佳的呈现。“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ㄉ胰贝Γト肆??!痹谡馐住肚芈ピ隆じ≡萍分?,作者于词末点出“花梢缺处,画楼人立”,顿使景中有人,意境全活。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蔽びξ锏摹豆厶锛摇酚冒酌枋址ㄐ闯隽伺┟翊焊庇刑醪晃?、忙而不乱的情景。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春耕农忙 惊蛰吃梨避百虫

农谚有云,“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踏入惊蛰,从南方到北方,渐次进入春耕农忙时。不断升高的气温也让百虫“惊而出走”,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因此惊蛰的习俗多与防治病虫害有关。

鲁东南一带,主妇以炊棍敲锅台,谓之“震虫”;以彩纸、秸草或细秸秆串起来悬于堂屋梁上,谓之“串龙尾”。河南南阳农家主妇,此日要在门窗、炕沿处插香薰虫;并剪制鸡型图案,悬于房中,以避害虫。

陕西、甘肃、江苏、山东等地,人们把黄豆、芝麻之类放在锅里翻炒,谓之“爆龙眼”,求风调雨顺,然后男女老少争抢炒熟的黄豆吃掉,谓之“吃虫”,意喻人畜无病。

在福建汀州,人们煮带皮的芋子,以芋子象征毛虫,吃芋子意寓除百虫。山东一带则流行在天井里擀饼烧鏊子,意思是通过烟熏将家中的害虫杀死?;褂械牡胤搅餍谐岳?,意寓与害虫别离。惊蛰时日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梨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从这一角度看,惊蛰吃梨的习俗也有一定的养生价值。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