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4 15:35:30
有幸观赏了豫剧电影《新桃花庵》的首映,实在是喜出望外。我不懂戏剧,甚至连个戏迷级别也不够,然而我却感觉到怦然心动,有泪点儿有笑点儿,满满的正能量。尤其是明伦堂一幕尽显演员功力,观众的脉搏也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起伏共鸣。由青年演员吴慧霞先生演绎的《桃花》,让作者体味到了兰田大师的韵味,更感触到了崔派传人张宝英大师的风采。较之原来的演出版本,《桃花》的剧本、音乐、舞美等都有所修改提升,主题更加贴近当今社会。加之电影手法的融合,让观众读出了新意。在文旅融合的今天,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桃花》不啻为创造性转化的一次有益尝试。
作为一个文化学者,作者试图从大文化角度谈谈个人拙见。
首先,如同物理学的“能量”一样,文化也是有势能的,高势文化必然战胜低势文化。唐诗宋词属于那个时代,今人已多不能为,诸多因素中,抱残守缺是重要因素。戏剧观众的流失,不在于观众。在艺术范式不断融合创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今天,不要说原地踏步,即便步子小一些,也必然没落,远远不是一句“振兴XX”可以使然。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粹的艺术作品总会永葆青春,其实这个“青春”也是在变化之中。艺术强调的是个性,不是千篇一律。书法家都写欧颜柳赵,都写馆阁体,还有书法艺术可言吗?君不闻齐白石先生所云: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桃花》让我们看到了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永?!扒啻骸薄5蹦甑摹冻艄怠放懦缁嵝枰?,杨兰春先生、王基笑先生功莫大焉!歌剧之王威尔第的《茶花女》、《弄臣》、《游吟诗人》等作品的咏叹调,是一个韵味吗?国外称呼豫剧是“河南的歌剧”,为什么我们就这几种唱腔呢?为什么我们出不来京歌、梨花雨这类各界受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呢?
著名戏剧家马少波先生有一句话振聋发聩:谁在豫剧舞台上塑造出了新的角色,谁就是将来的豫剧皇后!作者并非主张舞台上都演现代戏,而是跳出固有的程式化,吸收融合,增强作品尤其是编剧、作品、演员的艺术厚度。
崔派艺术经过长期磨练,最后形成了震响豫北乃至全国的崔派艺术。传承就是扬弃,有舍有得,不可以一味墨守成规。作为第一大地方剧种,发掘本地题材,服务教化于本地受众是首要义务与市场。安阳具有多种唯一性、垄断性的题材,红旗渠、盘瓠传、殷商、周易、岳飞、建安风骨、西门豹治邺……
创新之所以不容易,是因为有些艺术家坚持稳坐庙堂岿然不动。尤其是编剧,我们不能要求他们成为某个方面的专门家,但是他必须去做一些综合的学问,选取的历史瞬间一个点一个切片,以史为据,不出硬伤,艺术包装,奉献给社会,让受众管中窥豹,明史鉴今,感觉到文化自信,感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站在历史巨人的肩头之上,我们的目标应该更加远大。
创新题材的难点,在于综合功力。今天已经不是兰田大师所处的时代,我们也不能一直欣赏《桃花庵》、《秦香莲》等四大悲剧。艺术的创新需要更多的“发掘者”去做,需要一批接地气又坐得起冷板凳的艺术家去共同努力。那些有价值的历史题材,往往是“专家不为,艺术家不能为”。筚路蓝缕,青灯黄卷,老一辈艺术家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是大半生的心血结晶。艺术无捷径,“网红”只是喧嚣的泡沫而已,礼花散尽依旧一抹星空。
可喜可贺!某种意义上说《桃花》盛开其时,豫剧、应该说戏剧的春天必将百花齐放、落英缤纷!
作者二稿识于安世轩2021.10.13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