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4 15:50:29
成名于名落孙山 埋没于金榜题名
——写在高考之后
马宝令
中国的传统的科举制度,真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方面,的确用迄今为止最为公平的方式选拔出了不少人才;另一方面,又用这种相对封闭的禁锢方式限制了中国人本应具有的多元化的智慧。其中有两位名人,都是不同时期科举制度的产物,但是他们的人生轨迹却截然相反。
贯通古今,英雄皆出才子手;
中接元明,孙山名落几春秋。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绝对是“怀才不仕”的代表人物,他有才能,从他能完成一部不朽的旷世之作就能看出来。但是,他运气很差,偏偏生不逢时,赶上战乱年代,让他失去了很多的做官机会。本来,罗贯中很有政治抱负,就像《三国演义》中描述的一个个鲜活的将军先贤一样。他年轻时师从施耐庵,就是为了谋得一官半职,在官场上大有作为,很不幸,他和施耐庵一样,都是才华横溢却始终官运不通,也许真应了那句话,有其师必有其徒。但是两人在断了做官念头之后,反倒更加专注地写书,后来都各自完成了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
看来,不做官也可以有所作为,那么做官后是否会更加名扬天下呢?其实也未必。
枫江灯火燿寒山,桥畔孤舟人不眠。
夜半钟声心有感,泊船姑苏留名篇。
是的,那首熟悉的《枫桥夜泊》又在耳畔响起,仿佛在诉说着张继名落孙山之后内心的苦楚。其实,张继第一次科举考试和罗贯中的经历十分相似,都是名落孙山后郁闷的回家,可随后两个人的不同之处在于,罗贯中放弃了功名,专心著书;张继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他苦读三年后,又一次科举考试,这一次,在张继眼巴巴的注视下,皇榜上“状元”那一栏终于出现了张继的名字,随后张继头顶着“状元”的光环投身官场,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但令人遗憾的是,从此之后,我们再也没有在史书上看见过他的名字,无论是官场还是诗集,甚至在此之后,他连一首稍微像样能入选《唐诗三百首》的诗作都没有了,金榜题名埋没了他。于是,《枫桥夜泊》成了张继的绝唱,尽管这只是张继在名落孙山时的作品。
历史如浩瀚烟云,徜徉其中,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激起了罗贯中著写《三国》的灵感,又是什么驱散了张继身上的才子气息?科举、官场、功名、还是自身之后的巨大转变?
知识,是用来充盈自己,支撑创新、创造的,本不应为应试所囿,学贯古今,勤于实践,与时俱进,一定会在他人生的每个阶段都熠熠闪光,具有丰富的创造力,毕竟学习是终生的追求,实践和创新创造更是终生的追求。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