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亚军
2022-08-15 22:24:07
连云道从西向东,把陈仓道北段与褒斜道南段连接起来,提供了宝鸡到汉中的一条捷径。柴关岭横长在沟道中,岭上迎面建起一个巍巍雄关,锁住了连云道。爬上关楼,西北而望,觉得凤凰到此还真得徘徊,必须转身回到的留凤关再积攒力量。东南而望,掠过紫柏山,仿佛可以看到褒斜古道上的石门关。
关中通往汉中的四条古道,数褒斜道最为直接。太白县城高居其中,一边挂着褒河,一边挂着斜水。古人缘河而行,翻过大岭,便可贯通南北。只是褒河有一段,两岸高山夹逼,河中大水湍流,阻挡了很多商旅。早在1900年前的东汉,就在河西开凿了著名的石门,修通了栈道。深山大谷中,千年如一日,光阴荏苒。上世纪30年代初,面对日本的侵略,有识之士提出建议,开始修建川陕公路。公路从宝鸡沿陈仓道修到凤县,再向东经柴关岭到褒河边。古老的石门栈道与现代的公路第一次相见。
大太阳下,我们进入褒河景区,沿河西岸淌汗前行。路边有不少两汉三国的人造景观,立在地上,画在墙上,或呈现在阁楼里。走到水库大坝前,仰看两边猿猴难以翻过的高山,正面飞人无法攀越的坝体,觉得一切只能到此为止?;购?,坝前东岸的新石门前,保留着一段可以看到的历史。川陕公路的路基在下,一段修复的栈道在上,上下五六米,却让近两千年的时光在这里凝固。导游介绍,真正的褒斜栈道全部在河西,那个著名的石门,以及石刻也都在河西。我迫不及待地想前去膜拜,却被告知,石门景区暂不开放。迫不得已,站在褒河水库大坝下,站在川陕公路的新石门前,望着头顶的蓝天,听着谷中的轰鸣,想象旧石门的样子。
当年,年仅24岁的张佐周来到褒河河谷勘测地形。公路由西而来,很自然地要顺西岸南下。但是,那样会与著名的古栈道并线,一旦公路开工,栈道遗迹必然会遭破坏,包括那个著名的旧石门。年轻的他,心里有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极力游说,要绕过这段遗迹,架桥跨河把公路修到东岸。主持这一工程的赵祖康同样年轻,却没有年轻人的孟浪,一直在?;す耪坏酪胖泛脱叵呶奈?。公路被引到了东岸,在岸边凿出了一个新石门。更难得的是,公路修好以后,张佐周主动让人修复了西岸的一段古栈道,并在附近的高坡上修了亭子,为这一处世界交通文化的遗址立了碑。一河两岸,一个旧石门,一个新石门,如同历史的两只眼睛,闪烁在褒河河谷,闪烁在秦岭高处。
再往后几十年,兴修褒河水库时,水面抬升,河谷里的许多遗迹都要被淹没。有识之士提出,要?;な鸥浇哪ρ率?。这些石刻有千百年的历史,记录着历代先贤修筑栈道的情况,既有工程介绍的,也有铭记功臣、善主的。最没想到的是,这些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意外地成为反映中国文字和书法演进的活化石。在周总理的亲自关心下,工人们把其中清晰完整的石刻,小心地从山体上切割下来,保存到博物馆里,成为宝贵的“石门十三品“。
在城内的博物馆里已经看过“十三品“,但一直没有机会看到旧石门。那个直径约4米、延伸15米的石门,与今天的涵洞和隧道比起来,都太过渺小,难以引人注目,更不会让人感到震撼。出门看景,不光要带着眼睛,还得带着一些历史感,带着想象力。要在想象中把自己带回事件发生的当下,看先人们如何用火烧、水激,把顽石一点点烧开,还要有效控制火势,不要伤及周围的山体,造成洞边的松动。这样的功夫,让滴水穿石、铁杵磨针都不可同日而语。几百里褒斜道上,凿孔架木,立柱支撑,仅仅从石头里凿出成千上万个栈孔,40公分见方,洞口整齐,能有效固定横木,就是一个天大的工程。那时候,一切只能交给时间,工人们靠的只有原始的工具和坚韧的信念。
网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打开屏幕,就可以看到石门景区的一切。专门的视频拍摄、超级发烧友的照片、旅游达人的评论等,都会一下子窜进眼里和心中,比个人亲自去看,还要全面、清晰和深刻。但是,有些景物不能光看表面,也不能只听别人怎么说。旧石门对于我,必须用心去体会,穿越千年,绵延百里,在想象中追随、体验和感受,包括大山里的一沟一坎,栈道上的一格一桥,来往中的一车一马,岁月中的一朝一代。一条古道,来往的有人流、物流,传播的有文化、风俗,支撑的是科技、经济,承载的则是所有过往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的一切。这么想象时,大坝前的景物似乎活泛起来,我好像看到了商周时代的先民,看到秦汉年代的兵马,看到栈道上的商旅,看到坡前坡上的修路工,看到民国时开来的汽车,看到兴修水库时的热火朝天。隐约中,我好像也加入了其中,走进了古栈道的历史。
从京昆高速穿秦岭返回时,经过了一连串的隧道,又让我想起了陈仓道边通向秦岭主峰的十八弯。人类前行的路上,不同时代所持的工具不同,能做的选择有限,但困难从没挡住前行者的步伐。更难得的是,战天斗地的豪情里,我们的民族一直保持着天人合一、顺天敬人的理性。所以,当一个“良心隧道“的牌子扑面而来时,我心里瞬间生出了会意的笑感。
作者简介
李亚军,陕西省散文学会理事,著有散文集《向阳花开》、《乘风而歌》。2021年有作品分获中国海洋文学奖和中国军事文学奖。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