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亚军
2022-08-27 16:38:40
生动的文学人生课:文学是人学,讲人情,说人性,劝导做好人
历史文化名县礼泉,8月里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文学大会。出于防控疫情的原因,举办方极力控制参会人数,四面八方还是来了不少的人。
阎纲老师虚岁90时,竟然还敢到医院去做手术。医生们要在挑战中创造奇迹,拉我这个曾在医院工作过的文学爱好者去见证。第一次在病房看到阎老,竟然想到了凌霄青藤。他身材高挑单薄,面容清瘦,眼睛很大,专注看人时有把人抓进眼里的感觉。他不讲自己的病,我也不问,就班门弄斧地说文学。他看着半路出家、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更多时间在听。半个小时后,我留下一本册子,匆匆告别。第二天,他就给我的册子写了评语,让他的儿子阎力先生转发给我。
几天后,我陪红孩老师前去探望。阎老激动地下了病床,走到病区的接待室,坐在那里,拉开架势,要畅聊一番。他原本只是回乡看兄长,却决计留下来,住在家乡的颐养中心安度晚年。两个有几十年交情的朋友在病房相见,有一肚子的话要讲,讲起来就停不下。阎老讲到高兴处,不时用手拍着沙发,声音也提高了八度。红老师平时是个“话控”,那时只能被动地接话。我一边听他们讲文学旧事,听着他们不时冒出的文学见解和人生风骨,一边操心阎老的身体。在旁陪同的阎力先生悄悄告诉我,让他们讲吧,我爸好久没有遇到老熟人,让他讲个痛快。看着阎老天马行空的讲话,我忘记了他的年龄,忘记他的病情,感觉他像那老藤上红艳艳的炮仗花,有释放不完的激情。他的手术很顺利,也很成功,他们父子对医生一百个满意,顺带把我捎进去,一并再三致谢。
80多岁的肖云儒老师在陕西文化界有绝对的地位,70多岁时竟然有过两次丝路跨国行的壮举。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整理出版时,冒昧请他作序,没想到他三五天就写完了。他知道我想去参会,却没有受到邀请,就主动打电话,让我当他的司机,送他去礼泉。路上,他说如果宾馆没有房,咱们晚上就住一个标间吧。到了之后,他没有进自己的房子,先去给阎老报到。在90岁的阎纲老和88岁的周明老跟前,肖老毕恭毕敬,以学生礼相侍。
阎老的房间里,除了周明,还有两个不熟悉的中年人。我与周明老第一次相见,却有十分亲切的感觉。他在忙着整理拓片,都是他请文化名人为家乡周至写的。他看我有些生分,就停下来问,你不认识他们?他们是白烨、白描呀。京城“二白”,文学陕军的两面大旗,我听说过,却没想到他们这么年轻,这么平易近人。我连忙点头,自报家门说,退休的小老干部。白描哈哈大笑,你还老干部,有60吧。我想说还差五六年,白老师快人快语,我8月1日刚满70岁,比白烨小几天?!罢媸窍潘廊肆?,压根看不出来?!蔽伊Π岩鲎斓幕案牧斯?。
晚饭时,阎老特意把我请到主桌上,再次郑重地对医院、医生们表示感谢,顺便也对我退休后的文学创作给予表扬。坐在一群真正的90后、80后、70后的大佬中,我诚惶诚恐。老同志在一起就都变小了,没大没小,没完没了,讲一些陈年往事,讲一些捧腹笑话。桌上的饭吃完了,李星老师忽然说,我还没吃饭。他高兴得忘记已经吃过了饭。阎老心情好,饭量也好,叮嘱说,让食堂给每人再上一碗面,大碗的,不要小碗那稀稀的一筷子头。几位80多岁的老汉,就又一人吃了一大碗面。几位老人出门时,阎老高兴地说,我现在能吃能睡,没心没肺,就靠这八个字了。
第二天的“阎纲文学创作座谈会”上,从北京到省城,到市县,很多人讲了话,感觉个个都变成了文学人。文学不光是美丽的语言,它本来就是人学,讲人情,讲人性。中省两位领导代表组织讲了几句严肃的话后,都脱开稿子讲自己的感受,讲与阎老的交往,讲阎老对他们的关心和指导。唯有真情最动人,他们讲的都是生活琐事,却特别让人感动,令人深思。
蒋子龙老师通过视频感激地说着,60年前阎纲老如何主动跑到天津,给他掰开了揉碎了讲怎么写稿子。白烨老师回忆到,他1979年调往北京工作时,心里不踏实,师大的阎老教授写了一个条子,叮嘱他,到北京去找我侄子阎纲。他和阎纲的交情从那时就开始了。周明老则说,他和阎纲1952年认识,一下子交往了70年,中间连脸都没有红过。大家都提到,阎纲的家如何成为陕西文学人士的驻京办,讲阎老周老看到家乡来人了,就主动招呼着到家里吃饭,四处帮着联系张落。整整一上午,我这个文学爱好者,坐在那里听到想到的,不是如何写作,而是如何向老一辈学习做好人。
一群会说、能说、想说的人坐到一起,时间就不够用了。留给肖老师的只有三分钟,他深情又优雅地表达了他的感情后,提出了文学养老的命题。阎老年近九旬返回老家,为家乡的文化事业日夜操劳,却越来越精神。他最近出了一本响当当的书,《我还活着》,引发文学界的轰动。王蒙老师通过视频说,“我还活着,有一股西北倔老头的劲,还带着几分骄傲?!八扪镅指俣晕难д姘?、真投入,是国内文坛这么大年龄老者中,唯一还在写文章的老评论家,终生都在寻找真理、寻找究竟。
丹增老师说,良心是灵魂的支撑,善念是生命的动力。拥有良心善念的阎老,活成了传奇。阎老在致谢中讲到,我也纳闷,一转眼就活到了鲐背之年。天天忙到深夜,有干不完的事,没功夫叹息。文学圈内,像他八九十岁,甚至上百岁的老人中,很少见老糊涂的(蒋子龙语)。心中有激情,不管多大年龄,人都会有活力。能够投入到一项事业中,内心就专注,心神就安稳。一辈子激情又专注地投入到文学中,终生思考写作,想着帮人助人,到老了还在为家乡忙忙碌碌。这群不老的文学前辈,生动印证了“仁者寿“的古训,也提供了一种养生养老的良方。
附:
70年的不老情谊
------前辈阎纲和周明的友谊有感
1952年,回望时竟已那么遥远,
身边的很多人那时还没有出生。
一对年轻的身影从晨光中走来,
带着那个时代那个年龄共同的风华。
面前的世界还那么清简,
手头的工作也那么艰难,
体内的力量却那么充沛。
事情在一件一件干,
日子要一年一年过。
风雨黄昏曾有过多少次彷徨,
人生四季慢慢变成大块文章。
合卷后却只能十年十年地回看,
一一说起来又会磨破嘴皮,
真要追起来则非跑断了腿。
70年啊,25550天,
一步步走着是那么漫长。
时间在消耗着生命的光华,
友谊却发酵着岁月的真味。
一辈子没红过脸的老哥俩,
从京城书宅里的执卷相对,
到故乡田野中的文苑拾穗。
终南山的褶皱里藏着多少故事,
渭河水的波浪里吹过多少秋风。
一切都融进了你们的风骨,
也在雕刻着你们的容颜。
时光依旧风平浪静,
归来仍然笑声爽朗,
不老的传奇还在散发熠熠金辉。
作者简介
李亚军,陕西省散文学会理事,著有散文集《向阳花开》、《乘风而歌》。2021年有作品分获中国海洋文学奖和中国军事文学奖。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