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文化交流网 作者:李亚军
2022-10-20 18:59:19
眺望石砭峪:眺望终南山,眺望大历史,眺望火热的精神
眺望石砭峪:眺望终南山,眺望大历史,眺望火热的精神深秋的午后,秋阳灿烂,蓝天碧透。望着远处的南山,忽然想起石砭峪,就出门驱车,来到它的跟前。不巧的是,景区暂不开放,只能在滈河大桥上做一番眺望。
桥南十米处,河道两边空留着石头砌成的桥墩,上面那个铁桥没了踪影。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山边工作时,常和战友骑车到此??绻?,就能听到大坝分水的声音,再往前走上百米,转过弯就可以抬头看到大坝的雄姿。大约10年后,曾带女儿前来,铁桥已经荒废,我一个人冒险开车通过,吓出了一身冷汗。
西桥礅后的那条小路也荒废了。它在当年被称为高线路,沟道两边分别一条,通向半山腰。石砭峪水库早在1953年时就开始动议,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测量设计。1970年第二次上马,最终确定采用定向爆破的方法,炸山堆坝。这两条高线路,是为了在山坡上实施定向爆破而修建的。1973年5月,定向爆破时,从这两条小路上,长安村民把1500吨炸药小心地扛了上去。而在这之前,负责爆破的村民们,用风钻、用钢钎,在坚硬的山体上不知打下了多少个洞,凿出了多少吨的石头。巍巍大山上,人如蚂蚁一样渺小,却像神仙一样劈开了山石,让洪荒之水,听从人的调遣,变水患为水利,让附近的山河变了模样。
入秋后下了多天的雨,想象中应该河水汤汤。没想到,河沟里只有浅浅的一溜细水,剩下的满是白生生的石头,在大太阳下泛着耀眼的光。石砭峪现已成为大西安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修建时的主要设想是蓄水、削峰,防洪、灌溉。丰水季,水库水面抬升,高山倒映,蓝天浸入,不知有多么壮观,可惜无缘以观。我进而在想,在缺乏大机械的年代里,在两山之间,迎面修筑一个265米长、68米高的大坝,谈何容易。那年5月10日,那一声发自大山深处的闷雷响过之后,70米高的大坝如约堆成。面对水面不断抬升、坝体渗漏、大坝有可能溃堤的危险,上万名村民,冒着松动的石头随时掉下的风险,像听到冲锋号一样冲了上去。
手里仅有抬杠、绳子,大锤、钢钎的村民们,要清除松动的石头,要加固松散的堤坝,要炸开挡住排水的巨石,要堵住渗漏的漩涡。满山遍野都是人,坡上沟下都在忙。初夏的山沟里还很清冷,很多人却汗流浃背,有的甚至打起了光膀子。乱石堵住了坝底预留的排水洞,负责爆破的人把炸药装在罐子里,抱着潜入浑浊的泥水中,冒死把它放在洞口,终于成功炸开,顺利排水,保住了大堤。为了给大堤灌注沥青和混凝土,彻底堵住渗漏,工程又延续多年。
上百万人次的付出,几十年的用力,才在秦岭72峪里拦起了一道看似平常的大坝。当年,长安境内如此大大小小的水库、陂塘近两百个,全省、全国就更不计其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激情下,共和国成立后的那一代人,真是拼了老命、尽了大力。石砭峪水库定向爆破技术是当时全国唯一的试验工程。技术的负责人方振山教授,带着在美国学习8年的技术,住在工地上。别人睡在茅草房的地铺上,组织照顾他,破例给了他一张木板床。睡惯了软床的他,实在受不了,拿出5分钱,让人给他买一些稻草,铺在身下。像他这样拼了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城里的技术人员,县乡干部,以及全长安的民工。在工地的角落里,有年轻母亲带着吃奶的孩子来,给孩子吃过奶后,把孩子放在僻风的角落,不管哭闹和拉屎拉尿。那些不知名的受了可怜的小孩,同样是时代的功臣。
转过身,可以看到滈河侧着身子,顺着峪口流向西北方向。河的东北岸,还留有一排旧房子。半坡上,红砖箍顶,圈出一排七八间房子。这些房子是80年代后新修的,绝对是当时的洋房。住在那里的人,俯瞰着河道,仰望着高山,守护着水库,已经没了之前人们的艰辛。但是,在改革开放第一波大潮里,在很多人纷纷下海、争当万元户的情况下,能够坚守在那里,同样需要牺牲奉献的精神。河西下游不远,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厂子,当时有着“小上?!钡拿烙?。终南山下,绿荫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工人们,在那里安家、奋斗,做出了他们那一代的贡献。无奈的是,厂子搬迁,厂房空置,院落荒废,一段火热的历史令人惋惜地尘封了。
路边的汽车越来越多,有人把帐篷搭在了路边,还有青年在空地上玩起了飞盘。时光无情,当年多少人用血与汗建造起来的大坝和工厂,在后来者眼里已经稀松平常,视为当然,甚至以为本来就是这样。不知道大地是否还记得那段热火朝天的日子,喝着南山水的人们是否会想起当年的付出。
慢慢返程时,才发现河东的西尧村竟然这么美。整齐的屋舍,满街的花木,还有三三两两闲聊的悠闲村民。我很想走到某个老人的身边,想问问当年,成千成万的人汇聚到这里,怎样在这里吃住,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情。人已经下了车,脚步都要迈过去时,还是决定算了。人都是要朝前走的。也许他们就是当年的奋战者,也许他们已经淡忘了当年的事情。忘了就忘了,水库还在,丰碑还在。当年他们拼命,为的就是过上好日子。如今,日子好了,就让大家安心过这样的好日子吧。
作者简介:
李亚军,军旅作家,曾任唐都医院政委。
近年来创作几百篇文章,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等几十家报刊发表,出版两本散文集,获得中国海洋文学奖和军事文学奖,现任陕西省散文学会理事。几十年的军旅生涯,造就了骨子里的正能量。他行走祖国大地,进行文旅创作,带头募集捐赠,助力乡村振兴,关爱退役军人。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