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楼官网论坛_全国楼风app的最新版本更新内容_聚凤阁信息交流_全国信息2024威客小姐

文化握手 数字赋能——共享精彩亚运

  来源: 中国文化交流网  作者:赵竟硕

2023-09-29 23:09:28

字号
?作为亚洲最大的体育盛事,亚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宴,更是一个国家展示软实力的平台。在近日,全亚洲进入“杭州时间”。在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亚运会”中,世界各国媒体对其中的文化体验和科技创新等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作为亚洲最大的体育盛事,亚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宴,更是一个国家展示软实力的平台。在近日,全亚洲进入“杭州时间”。在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亚运会”中,世界各国媒体对其中的文化体验和科技创新等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东方美学 人文之韵

时间是一把尺子,会度量文化的品质和生命力。以5000年为尺度,杭州亚运会上的展现的中华文化如同时间长河淘洗后的珍珠。她们散发的璀璨光华,既凝固在历史长卷上、亚运元素中,也活跃在当下,成为老百姓喜闻乐道的兴趣与关注点。

一是开幕式异彩纷呈。9月23日晚,国风少年以地为画踏墨而舞,宋韵少女翩跹于江南烟雨,良渚火种照亮之江夜空,光影拱宸桥跃然于大运河之上,意蕴隽永的杭州奇妙夜拉开序幕。本次亚运会不仅是运动健儿争金夺银、展示自我的舞台,也是各国各地区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以“潮涌亚细亚”为主题,象征着新时代中国、亚洲和国际社会的融合,彰显了亚洲人民的团结、亲情和友情,同时铺展的一幅幅国风画卷,也勾勒出中华灿烂文明的绝世风华。

二是人文设计之美,从会徽、吉祥物、体育图标到火炬、服饰,杭州亚运美学无不尽显“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独特韵味,例如亚运会奖牌“湖山”中的西湖意象、颁奖花束“硕果累累”里的特色花枝、中国体育代表团礼服“星耀”中的青花瓷元素,都向世界呈现“中国精彩”、展示“中国文化”、传递“中国温度”。在亚运场馆间徜徉,不难发现,人文元素同样藏在场馆的设计美学里。杭州富阳水上运动中心是亚运会赛艇、皮划艇等赛事项目的场馆。主建筑以“山”为形,景观以“水”为韵,配合屋顶上的绿色植被,从高处远眺,仿佛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三是非遗文化亮相。其实“人文亚运”在此处处可寻,走进杭州亚运村、主媒体中心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陈、体验区前总是人气高涨。乘着这阵“非遗风”,八方来宾感悟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文明交流互鉴推开一扇新的窗口。主媒体中心城市文化展厅以曲折的廊桥为灵感,以宋韵梅子青为配色,营造出宋代山水画的灵动和温润。展厅聚焦“丝、茶、瓷、印、伞、扇”等传统文化名片,全方位、多角度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散发的光芒与深厚人文历史底蕴。

此外,亚运会设有武术、藤球、板球、克柔术、卡巴迪等代表不同地域体育文化的特色项目,独特的赛制和文化将在这场盛会上绽放各自的光彩。

智慧之眼 智能图景

随着“亚运时间”指针不断转动,科技潜移默化的融入了“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每个科技元素就像一个跳动的音符,与四大办赛理念相互激发,助力杭州亚运会更好实现“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目标,共同演奏一场华丽的时代交响曲。

一是本次亚运会建立了一个实实在在能够容纳上亿人同频共振的平台。33年前,北京亚运会火炬传递活动行进到杭州站。33年后,杭州亚运会首创的“数字火炬”,让亚运精神在互联网时空薪火相传: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掏出手机,通过“智能亚运一站通”平台,创造自己的“数字火炬手”形象,在线上传递火炬。

二是杭州亚运会进一步推动亚洲移动支付互联互通,实现“电子钱包”在境内无缝对接。本次数字人民币推出的外卡“先充后用”功能,是指为便捷支付,境外来华人士可在使用境外手机号注册并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后,先通过Visa和Mastercard的境外卡为钱包充值,再进行支付。后续钱包中如有余额,可存回至境外卡。

三是在激烈的体育竞技赛场,运动员和现场观众们最翘首以盼的,是记分牌上跳动的实时分数,守在电视机、手机荧幕前的线上观众们,也想实时获取即时赛果信息。杭州亚运会“打破”了这一项全球记录——在裁判员确认成绩之后,5秒钟可以实现赛事信息发布,这背后是全球综合性运动会上成绩发布最快捷、最实用的新型技术。

除此之外,无人机城市空中运输,可让医疗急救血液制品和急救器械等即时配送;无人叉车、无人扫地机、机器狗等智能化设备,能够保障亚运物资安全储备和高效调配;在杭州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体育馆,智能服务机器人可以充当“导游”,进行场馆导览、赛事讲解、问题解答等。

通过举办亚运会,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在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成果。同时,中国的积极参与和贡献也进一步推动了亚洲各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未来,随着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软实力展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全球合作、推广中华文化等举措,中国将继续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与国家形象。

(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研究会/赵竟硕)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