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楼官网论坛_全国楼风app的最新版本更新内容_聚凤阁信息交流_全国信息2024威客小姐

李亚军:在写作中再成长

  作者:李亚军

2024-01-21 16:56:36

字号
幸亏生活给了一支篙,让我在散文写作中,把自己渡了出来,获得了新的成长。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三年的集中创作,大量消耗了多年的积累,感觉素材和见识不够时,习惯了缺啥就补啥的我,抬头望向写作之外。没想到,生活却由此展开,进入全新的再成长阶段。

image

中年后肌体停止生长,人的健康状态整体下滑。过早离开岗位,失去工作支撑,情况会更加严重。幸亏生活给了一支篙,让我在散文写作中,把自己渡了出来,获得了新的成长。

一、书生的成长之路

image

遇到困难时,人们都会下意识地向后看、低头看,看自己怎么走过来,手里有什么。

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耕读传家的传统,我只继承的一半。我们那个村子,在经常停电、夜晚特别漫长的情况下,却有很多人在读书,生产队甚至还有一个读书室。我跟在大人身后,不时去翻书、借书、读书。读的最多的,是一本 “世界名著简介”。从这本书里我得知,除了眼前所见,目不可及的外部世界,还有一个让人陶醉的文学世界。

也许就是因为看了一点书,有了一点分析能力,平常做题不多,却会答卷考试,在小学三年级时跳了出来,最终以全校第一毕业。上初中时,个人的青春期,赶上了社会的波动期。个体户、包工头、万元户出现,打破了村子里的平静??醋疟鹑烁黄鹄础⒄牌鹄?,家里没有条件、自己身无所长,有时感到失落和苦闷。为了自我排遣,常在笔下写写画画。写的什么,已经忘记,无意中养成笔下表达和梳理的习惯。

上高中后,常常莫名其妙地被人高看一眼,后来成为作家的李下叔老师也这样。高考时作文考砸了,还是以全校第一毕业。有人请我去给他家的孩子辅导,我不会讲,拿着笔在纸上不停划拉,使劲想给人家说,要从书上的例题中发现规律,把钥匙磨光,再用它去解题,打开一把把看似拦路虎的锁子。因为不在一个频道上,看得孩子和大人都着急。有人说,他是一个书呆子,茶壶里煮饺子,熟了倒不出来。

image

我的大学生活特分裂。爱看书,看了很多书,找到不少看着过瘾、直接贴膘的书,有的到现在还直接发挥着作用。另一方面,眼高手低,写不出真正有自我的文章,又不愿去“参考”别人的,学业成绩一般。最终,以壮志未酬的失落毕业,分回老家,参加工作。

工作后的第二年,市场经济大潮来袭,我把自己上学时看的、记的、想的,一股脑端了出来,很快出版了第一本书。一番折腾,弄出三四本书,算是一个写书人。抱着这些书,顺利换了一个单位。新单位看重核心期刊的文章,我很快就在光明日报、人文杂志上发了两篇。如果没有换赛道,或者没有换单位,不知道会在教学和科研上折腾成什么样子。

到机关工作后,我一直忙着干事,像个没头的苍蝇,激情有余,效果一般。五六年后,稳下神来,把自己的长项发挥出来。边学边干边总结,事情顺了,经验有了,文章发了不少。凭着这些可视化的成果,神奇地当选全军首届优秀参谋,赢得了后来的主动。

我们总是走在自己昨天铺就的道路上。一路走过来,从学校到学校,在组织的怀抱内不断获得支持。离开岗位,没有任务牵引,没有组织支撑时,我才明白,真正属于自己的,可能就是文字中的思考与表达,以及由此构建的自我体系,其中有自己的所长,也有自己的局限。

image

二、写作中的自渡

2020年国庆前离开岗位,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总结在任的三年,整理出三本册子,分别是“我是唐都推鼓手”(活动篇)、“我是唐都叨叨人”(讲话篇)、“我是唐都抗疫者”(专题篇)。干完这些事,才觉得彻底与唐都、与学校、与岗位告别。转身却发现,冬日的阳光普照大地,四方光亮,却没有我想去的地方。

些许的紧张中,我接着整理自己的散文小品。2010年在欧洲学习时,记了一大本讲义,写了一大本日记。讲义中的新思想,想用到工作,遇到本土化的强烈反弹。日记中的新鲜事,整理成一本册子,却大受欢迎。从那以后,坚持日有所记,在非常自我的文字中调适自己、梳理自己、平抚自己。2014年过生日那天,忽然下决心,日作一文。这个狠劲一直坚持下来,即使到了唐都,每天很忙,没时间完整作文,仍在坚持记事、写心。写出来的这些东西,一年一本,摆在我的书架上,是我最骄傲的,也是我最看重的,好像有我所有的用心和精华都在里面。

从中选择生活性的文字,分了若干篇章,编出了20多万字的册子,于2021年3月底送到出版社。面对这本带着活力和躁气的册子,有人说杂花生树,有人劝做点减法。带着离岗后的谦卑,我听大家的意见,修改了一个多月,《向阳花开》获得通过。

image

4月份到汉中去看油菜花,仍旧随口吟诗,闭门作文。不同的是,急着找出路的我,有了投稿的勇气。没想到,马上有了响应,一周后就在陕西日报上刊了出来。兴奋中,又去了白水,拜了仓颉,看了杜康,参观了苹果科技园,写的文章,很快又在人民日报上刊出。我有些诧异,来不及多想,就随家人去了温州。在从没听说过的洞头岛上,有了新的发现和感受,写的文章很快就在中国文化报上刊出。这些文章的发表,离不开码头上的好心人,但这些码头连起来,已经一段一段地,把我引上一条新路。

8月份,跟朋友去了贵州,拜了天人王阳明,喝了天酒茅台,祭了天军的纪念园,看了巨大的天眼、山肩的天桥、黄果树的天瀑,几乎每处都有文章,多篇受到肯定。满心陶醉、一心作文时,我又像在岗那样激情发挥,自信满满,却没想到,走的已经是另一条道了。高兴得忘乎所以的我,竟然把新书分享会安排在中秋节的晚上。没想到,朋友们都来了。他们一直在关心我,鼓励我,看着我在一条新路上启航,也就放心了。

2021年边游边记的几十篇,加上靠回忆写下的几十篇,凑成第二本散文集,《乘风而歌》,于2022年出版。而那一年,不能出门时我一直在写身边看到的,写心里记着的,还有写作中体会的,大约180篇。期间,为了配合别人的诵读,在火热7月,几乎天天忙得连轴转。所有的付出都有收获,有的还出人意料。原本是为了给诵读老师留一个纪念,没想到整理出的有声读物,也能以电子书的形式出版,成为我的第三本书,《花间流莺》。

2023年开年就很拼,第一个月写了25篇。结果,3月里就撑不住了,只好去海南调养。海边的长风,吹着黄沙跑,却常在海边留下弯月般的沙滩。吹着心头的浮尘跑,让我的心境开阔又空明。我的生活大概就这样了,文章是写不出大名堂,有事干就行,但不要绷得太紧。下半年,索性以游为主,跑了十余个省,在外待了40多天。向外走,拉大了我的世界,也拉开了写作的格局。有了前面拼出的存量,在不那么紧张的情况下,一切如期而至,生活散文集《雁栖长鸣》在7月里出版,乡愁散文在年底出版。

2024年开年有些特别。在庆祝新书出版和获得冰奖的过程中,突击加入了省市作协,获得了专业作家的支持。举办了两场活动,到得大家的肯定,更提升了自己对乡愁散文的意义认识。我开始思考文学的意义,思考自己的写作。

image

最初只是为了打发日子,才拿起笔,用散文记述旧事,表达情怀。写多了,对文章大概进行分类,发现游记散文、生活散文、乡愁散文、振兴散文等都已渐成规模。对如何写文章,也有了一些感觉,包括如何立意、布局、用材、用词,甚至已经注意到文字的节奏和语音的协调等。非虚构文章得有事可写,但老本快吃光了,很难再有提笔就能写的情况,不得不慢下来。慢是自然的,却可以更稳重的文章。

年底常常是总结、回头看的时候,梳理近三年的写作,扒拉成绩时,我最想强调的是,举目四望茫茫然时,心底其实还有一些“我以为”的可能。那些可能到底能不能行得通,没有试,也不用试了。人最终只能走在一条路上,生活早已给我们做出安排。全身心投入写作,让我保持了在岗的状态,获得了离岗的安然,这已经够了。这件能自主完成的事,符合我不习惯求人、不愿意为钱而谋的性格,可能就是最好的选择。感谢写作这个爱好,让我在转折期渡出自己,重建了无岗位却仍能主动的生活秩序。

image

三、写作中的再成长

人过五十,生命的成长就放慢了,大部分器官处于维持状态,吃进再好的东西,也难再有新生长。生命体就这样,没什么大惊小怪,精神体却可以继续成长。

我的文章是从看到啥写啥开始。不动笔描绘、雕刻时,看到啥都能说几句,以为自己啥都知道,真要写时,才发现看到的多是面上的,很多事只知其一不知其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源于我早年的认知培训,也源于我的认知习惯,更源于我的性格,一直有些浮躁,常常大而化之。到四十岁以后,忙着工作时,输出很多,输入很少,很少再有心去观察、学习。当我要具体地写一朵花时,才发现叫不准它的名字,说不清它的颜色,甚至分不清它的结构。原来,每朵花都是由花柄、花托、花萼、花柱、花蕊、花瓣、花粉等很多部分组成,颜色呢,除了平常讲的五色,单是一个红色,也有深红、浅红、粉红、酱红、玫瑰红等很多种。螺蛳壳里做道场,自然界里哪一件都不简单,都不能被忽视。

写然后知不足。怎么办?除了对万事万物保持谦卑态度,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心去看去学。这两年,我读了很多科普书,涉及花鸟鱼虫的,风云雷电的,出门时包里装了一本小书,《一天认识一朵云》。一具体就深入,有了这些知识的加持,文章更加饱满,内容更加深刻,生活的态度更稳重,对事物的观察更细致。知识原来并不是简单的“砖”,除了建构我的认知体系,还在改变我的精神世界。

image

写了十几年的小作文,很长时间是写成啥就是啥。过去写出的文章都在本子上,锁在柜子里,真不用太在乎它写的如何。现在写成的文章,会第一时间在“头条号”上发出来。我在这里保存文章,也接受大家的品评。有的文章能获得十几万的阅读,有的却只有几十人的关注。原因是具体的,但我相信,大量受关注一定是有原因,极少被关注也是有原因,我一直在争取更多的关注。我的文章大部分刊发在报纸上,已经有150多篇。及时见报对我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也逼着我写出更多能发出来的文章。

阎纲老师教导我,多读胜于多写,特别是要读自己崇拜作家的作品。我一直在读唐宋散文,有意识地看明清小品文,还看了汪曾琪他们那一代人的文章,还有冯骥才和毕淑敏的??此切词裁?,如何写,还有别人对他们如何评价,从中大概能看出一些门道,有时直接获得灵感。

红孩老师送给我一本书,《红孩散文谈》。其中有一句话,小说是我写的世界,散文是写我的世界。它让我相信,自己写的这些就是散文,写好了就会有人看。有了这个暗示,我就放开来写,坚持写自己看到、想到的,写有特别体验的。放开写了一段后,感到才情枯竭时,我又找来其他名家论写作的书。朱光潜的《论写作》,先后看了四五遍,每看都有收获。2023年4月放慢写作后,一度接不上茬,有些焦虑,我就拿出《文心雕龙》,一遍又遍地抄,到现在抄了快三遍。它本身就是绝美的文章,又是从高处发论的经典?!盎坪又焐侠础?,引得我的心底又活泛起来。就这样,从自发地大量写,经过自觉地学大家,再到有意识地重新写,我感觉自己终于入了散文写作的门。

image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三年的集中创作,大量消耗了多年的积累,感觉素材和见识不够时,习惯了缺啥就补啥的我,抬头望向写作之外。没想到,生活却由此展开,进入全新的再成长阶段。

以前我也常旅行,那时是能到哪就去哪,看到啥就写啥。有了时间的自由,就可以主动设计,想补啥就去看啥,该到哪就去哪。为了提高出行的质量和效益,把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看了几遍,请出徐霞客,看人家如何行走,如何记录。慢慢的,游记已经超越了看到啥写啥的流水账,试着在追求更内核的东西,并用它来串起一段旅行,展现一方风物。很多顿悟发生在路上,成为我明显的拔节点。我想把顿悟中的成长与旅行结合起来,再参考与某个地方有关的名人和趣事,写一本以成长为主题的文化游记,让今后的旅行更有主旨。

除了去外地,我还有意识地在身边多看。时间博物馆让我看到了时间,在一段城墙里我看到了朝代更替,汉阳陵的格局中看到大汉的恢弘,一片瓦当让我看到天人合一的讲究。此外,我集中打卡,在2023年看了大雁塔、兴善寺、兴教寺、香积寺、华严寺、青龙寺、仙游寺、牛头寺、古观音禅寺、楼观台等,领略了宗教文化,丰富了日常生活。大长安是一片文化胜地,我还将以散文创作的名义,去看更多的地方,做更深的探索,让自己更了解这片厚土

2021年8月,我加入陕西省慈善协会,有机会去了省内不少地方,看到了各地的发展,写了讴歌发展的文章,很受欢迎。旅行是走在面上,看在面上,工作式的深入,可以到田间地头,可以听情况介绍,也能切身感受,能带来很多信息和启发。期间,看到的美景、见到的好人、感受的壮举,很多都入了文章。我正在把它们汇总,准备再补充一些,计划今年后半年出版赞美三秦的册。我还想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借此提高自己的境界,扩大自己的视野,争取写出更多自带正能量的文章。

image

离岗后,我一直躲着上下班的时间,怕见到在岗忙碌的人,觉得应该在外面交一些能玩到一起的朋友。有一次参加几个书画家的雅集,人家又写又画,主人很照顾我,可我看不懂,也插不上嘴。文章刊发后,散文圈的朋友就向我伸出了手,一起去采风,经常小聚会,有了另一个世界。写了几十年的人,都有一颗慧心,一双“毒眼”、一张“铁嘴”,心底很热,看事很准,常有高论。跟他们在一起,能感到呼呼的气场,提醒我要透视生活,提纯意义,获得一种思想上的通透和自由。

上班时真忙,有借口不做家务。不用上班了,家里仍不指望我做事。问题是,大把的时间,总得有更多的安排。每次去超市买菜,我都不知从何下手,只能拿着妻子写的单子,选菜、买菜。回家后,择菜、洗菜,有时还学着切菜、炒菜。这么试着做时,才发现学问都在生活中,把作文里写的与实际生活的连接在一起。从买菜做饭,到洒扫清理,到洗衣晾晒,到遛狗养花,家务事多的干不完。身处其中,才体会到生活的具体,也感受具体生活中见证的用心,滋生的意义。

开始时,写作与做家务常有冲突,后来想明白,二者都是为了打发日子,为了安顿心身。在岗时,生活被冥冥之中的成功主导;离开岗位,生活本身就是一切,幸福才是最大目的。参透了这些,写作时就能有意识放下功利心,只是把它当成渡船,带动着我的中年生活,像游鸭一样,划出一些平淡的涟漪。

image

离岗后的三年,以写作为主导,由写作来牵引,打发了日子,还拉动了成长。我感觉,现在的生活更具体,生命的体验更深刻,大概就是时下常说的深度成长。


作者简介 

李亚军,陕西长安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理事。出版散文集《向阳花开》《乘风而歌》《花间流莺》《雁栖长鸣》《守望终南》,作品散见于各大报刊。获得中国军事文学奖、中国海洋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奖项。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