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文化报
2024-04-09 16:22:15
宋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语言文学教育是现代中国教育事业全面开展的重要方面。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以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学百年进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作家的生平经历、文学思想与创作风格,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学内涵与艺术品格,以及潜隐于文学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文艺思潮、文化源流与文坛动向。区别于汉语言文字等相邻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与路径兼具审美导向、时代特色;相较于中国古代文学等相近专业,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对象与视野更为切近现实、关涉当下。再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伴随现当代中国的发展而成型、建设,不但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同宗同源,而且与革命思潮和历史沿革同频共振。基于对象之“近”、路径之“宽”、影响之“远”,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既成为文学学子专业考取、方向选取、职业择取的热门选项,也成为当代学人现代人格塑造、价值观念培养、审美品格形成的重要路径。
落实“三全育人”,更好发挥现当代文学社会文化功能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王国维语)。肇始于陈独秀、李大钊等启蒙先驱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或再向前追溯至黄遵宪、陈季同等近代学者对“俗语文学”“世界的文学”理念的提出、接受,现代文学之所以有别于涵括“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的古代文学,而“断”成“新文学”,别立“新学科”,不单是由于“白话”作为达成“言文合一”或书写“国语文学”媒介方式的使用,更因为现代文学整体对“载道”思想的改变,以及对启蒙主题的彰显?;欢灾?,“新文学”之“新”不仅在于表达方式的更新,更在于文学观念的革新。事实上,如果以“现代性”或“现代文学观念”的生发、延展作为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深层脉络,这种“新”既是现代“新民”之“新”,也可以是当代“新人”之“新”。
在社会文化功能层面,现代文学的启蒙主题意旨与人文学科的育人本位意识具有内在同一性。包含“开启民智”“个性解放”“崇尚科学、民主”等在内的启蒙题旨以文学方式融入、影响现代人的生活理念、思维方式,进而通过文化性格的深层改变建构当代人的价值标准、审美品格。
作为现代中文教育开展的重要园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中落实“三全育人”,可以使其更好地在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过程中产生积极作用。“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使整个教育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必要保障。它拓展了全员育人的范围,更重视各种宏观环境(家庭、高校、社会、社交圈)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导向、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山执难Ч勰钌畈愕亩曰耙馐?、问题意识、审美意识融入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之中。一是借助不同专业任课教师之间与不同门类课程上教师学生之间的全员对话,逐渐形成现代文学视域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知识交叉与谱系梳理;二是通过项目式教学管理与翻转式课堂理念的全程引导,逐步培养当代中文专业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与学术能力;三是保证以文化人教育理念与学以致用修学目标的全方位提升,不断影响现当代文学从业者在遴选作品、评点作家与分析现象时审美品味的优化与现代意识的完善。
加强与“四史”教育联系,更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文史观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系列课程既具有史述性质,又与文化艺术密切相关。无论是借时间、空间划分而成的分段文学史、地域文学史,还是以文体形式、创作风格类化而成的分体文学史、文学流派史,课程讲解及所依照的史论教程均致力于对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的系统梳理与对作家创作图景的整体绘制。作为衡量作家影响地位的重要依据与品评作品文学价值的重要参照,不同种类的现当代文学史共同构成了该领域学术研究与学科发展的重要脉络。
如果说现当代文学史的撰述与讲解影响着相应作家作品在专业课教学中的讲与不讲、如何讲,那么文史观念的择取与采用则决定着相应文坛现象在文学史著述中的写与不写、如何写。在中文专业教学大纲的实施与近年来新文科建设的过程中,文史知识的系统传授与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是实现课程教学理念(或人才培养理念)革新的重要方面。一方面,现当代文学研究者与教授者需要根据现当代文学发展自身规律,参考作家作品所处时代语境,以“史”为线,以“文”为点,形成并完善求是的、正确的文史观念,编撰并丰富专业的、民族的文史著述,进而在专业知识与基础理论教授之余,对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以及“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等进行创新的、切实的史论研究;另一方面,应该基于新文科对时代新人的培养,结合汉语言文学等相邻专业对普通高校学生的培养计划,围绕党中央“四史”宣传教育工作部署,以思政为导引,以课程为基础,将左翼文学史、抗战文学史、解放区文学史、共和国文学史教学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紧密结合,在红色经典研读中承传革命传统,在文史观念形成中塑造现代人格。
坚持“五育”并举理念,更好促进学生素养全面提升
中国现当代文学既是承续文脉、关涉现实的时代文学,也是开启民智、启蒙思想的人文学科。作为时代之文学,20世纪以来的中国作家以时空为界限、以语言为媒介、以审美为标度,完成或持续完成着对历史的述说、对生活的描摹、对生存境遇的体悟与对人文情感的表达。作为人文学科,当代学人对现当代文学作品、作家创作风格及文艺思想的学术研究,伴随着对自身国民性的省视、改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品味、扬弃,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比较、参考,以及对当前文化生态的探寻、介入。归根结底,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人的文学,记录着现代人的成长经历,呈现出在个性培养、思维调整、文化承传、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历史境遇。
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领域,所教授的学生不仅能成为文学爱好者,也可能成为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乃至文化建设的作家、理论研究者。无论是“从游式”教育还是“项目式”管理,人文教育始终离不开知识传授、行为示范、思想引领的方式,引导学生良好品格、审美意识、健全人格的养成,从而促进对学生精神品格的塑造、良好品行的培养与审美品位的提升。
对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方面的综合培养是从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层面促进素养全面提升的关键。在此过程中,需要将“五育”并举理念充分融入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中,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使教师以弘文励志并举德、智、体、美、劳之教育,以健笔雄文同塑真诚、真材、真切、真实、真性情之文人。
[作者系河北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导;本文系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革命文学视野下河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现状研究”(项目批准号:HB23-YB123)的阶段性成果]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