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楼官网论坛_全国楼风app的最新版本更新内容_聚凤阁信息交流_全国信息2024威客小姐

蛇图腾的混沌哲学和美学意义

  作者:杜星云

2025-01-25 12:53:54

字号
2025年是农历乙巳蛇年?。是生肖灵蛇之年,也称小龙年。在新春之际,让我们一同探索中国蛇文化的演变及包含的混沌哲学和混沌美学,感受古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敬与智慧。

image

蛇年贺卡   设计:杜星云

上古时期,大自然充满各种未知的力量,人们匍匐在大自然面前,怀着敬畏之心,创造了无数神话故事来解释这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万物有灵的观念逐渐形成,不同的氏族和部落也发展出了各自的图腾和信仰。蛇图腾,以其独特的神秘魅力,成为了许多原始文化共同崇拜的对象。2025年是农历乙巳蛇年?。是生肖灵蛇之年,也称小龙年。在新春之际,让我们一同探索中国蛇文化的演变及包含的混沌哲学和混沌美学,感受古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敬与智慧。

一、图腾概念

image

生肖蛇  杜星云绘

混沌哲学认为: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是在混沌律动中获得衍存和发展。自然本源性以内在稳定的混沌表象而存在,本源性衍生出的规律随时空变化而进行着混沌性变化,最终以确定性却又不可确定性等混沌性的演变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种关系导致自然本源性在规律和表象中以一体化混沌态呈现。自然、社会与精神有各自的混沌性,而人类认知的三大来源是自然、社会与精神,故而认知也具有混沌性,且认知界态或认知膜本身也具有混沌性。人类确认存在的方式源于认知能力,认知能力决定了认知范畴,认知作为一种生命意识存在具有相对的混沌性特质,受限于各自的感官能力和时空生存环境,时常会处于混沌的困境。不同类型生命体感知外部世界并不一样,就如夏虫不可理解冰。当人类的认知能力无法把握世界时,人类确认存在的认知就只能寄托在意识创造的虚幻的精神世界之中,并以某种符号或图像形式混沌态的涌现表征出来。人类初期,生产力水平很低,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于是便对某些动物的奇异能力产生崇拜和幻想,希望借助它们的奇异能力来强大和护佑自己,求得更好的生存空间,于是,便产生了图腾崇拜?!巴继凇币淮世丛从诒泵烙〉诎灿飔otem, 意思是“他的亲属”,“意指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但各国学者对此理解不尽相同。

弗洛伊德认为,图腾是“人类最古老的无形法律。它的存在通常被认为远比神的观念和任何宗教信仰的产生还要早?!备ヂ逡恋碌耐继诟拍睿桶艘欢ㄒ庖迳系幕煦缯苎枷?。

图腾是远古人类认知自然、社会与精神中所涌现出的既现实又虚幻的象征性符号或图像。图腾具有混沌性的象征特征,它是思想混沌吸引子,是“灵魂吸引子”,如旗帜或漩涡般形成人们的意识流和意识吸引域,人们崇拜、聚集、围绕此图腾进行广泛的实践生存活动。图腾崇拜所呈现出的社会文化衍存价值如氏族、部落、国家、以及宗教、阶级和世界观等等。其内涵有敬畏、崇拜、神秘、力量、永生、护佑、祥瑞等内容,具有敏感、复杂、分形等混沌的哲学特性和混沌态的美学特性。

二、蛇图腾文化演变

(一)蛇图腾的起源

蛇从自然属性走向象征意义。蛇,在芸芸众生的大千世界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奥秘。它是蛇目爬行类动物的总称,起源于约1.18亿年前的早白垩纪。目前,全世界共有约4000种蛇类,中国区域的蛇类208种。蛇可以分为毒蛇、游蛇、蟒蛇这三大类,其外形色彩和形貌各异,行走姿势千姿百态。蛇图腾文化的象征性和混沌哲学性如下:

1?再生与繁衍的象征。蛇需要定期蜕皮以适应身体的生长,让人感觉有再生的特性;蛇的繁殖能很强,如蟒蛇则可能产下8至100多枚卵;断肢能再生,它的头部又像男性生殖器。蛇的这些特点被被人视为再生和生命力旺盛的象征,与繁衍和生育有关。

2?灵性与智慧的象征。蛇身体修长,无脚,却进行着类似于波浪式的快捷运动,既能陆行,又能水行,让人产生乘风而行的感觉;蛇敏捷而隐秘,可以通过其嗅觉定位猎物或躲避天敌,有热感应能力,够感知红外线,帮助它们在夜间觅食。

3?无畏与力量的象征。蛇可以通过敏锐的感官捕捉猎物,用毒液或缠绕来杀死比自己大很多的猎物;?蛇能适应各种环境,胃口也很大,如蝮蛇可以吞下比自己头部大十倍的鸟。

4?神秘与拯救的象征。蛇的颜色和花纹多样,有助于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伪装,会迅速神秘的隐藏;蛇本领惊人,有的蛇可以饿到近三年;蛇具有节能的秘密,冬眠的蛇消耗微乎其微,经历长达五个月冬眠,其体重只减轻2%左右。

5、阴性与财富的哲理。蛇的综合优势特性最终还升华为中国阴阳平衡的哲学,代表了阴性的一面,与阳性相辅相成,体现着阴阳的平衡和调和?;钩橄笪鄄聘坏南笳鳌?/span>

蛇图腾这些象征性和哲理性,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多以神话故事和艺术作品的混沌之美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蛇图腾的发展

距今六千左右,地球上不同地域的远古民族几乎在同一时期诞生了带有图腾性质的图徽,这是远古人类以混沌性思维进入文明的标志。在这样的造神运动中,出现许多半人半鸟兽的创意神像,常常是以人为主体,辅以动物某些体征,造成非人非兽的神。其间以蛇或人与蛇的某些特征交混联结而形成的混沌性蛇图腾较为普遍。

据统计,在古籍《山海经》中,一共记载了454个人物,其中与蛇形有关的人物就达到了138个,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如果略加分类,可以分为单体蛇、蛇人合体、蛇兽合体、蛇鸟合体和对蛇的宰制等类。女娲作为人类社会的缔造者,在古籍记载中就是人面蛇身的女神。还有人面蛇身,全身红色,眼睛竖长的烛龙。另外,据《拾遗记》中记载,“蛇身之神,即羲皇也”,这说明,青帝伏羲也是人面蛇身的存在,包括水神共工、火神祝融都是以人蛇形象出现的。蛇图腾的基本遗存形式是以蛇为氏族之神,进而以蛇为氏族或族群的图徽。原始社会的人们对他们的首领或英雄,用混沌思维创造出蛇或人面蛇身的艺术形象,充分体现了远古先民对于蛇图腾的崇拜意识。

1、先秦时代的蛇图腾文化

先秦文化?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约从旧石器时代至公元前221年)的文化,这一时期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发端和形成阶段。蛇图腾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合发展。

image

左图:蛇衔蟾蜍陶罐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右图:贴塑蛇纹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蛇衔蟾蜍陶罐:20世纪80年代,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的距今8000年前的蛇衔蟾蜍纹筒形陶罐,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蛇的图像。(上图左)这件夹砂黄褐陶敞口筒形罐,其一面浮雕单只蟾蜍,另一面浮雕蛇衔蟾蜍,蟾蜍作四肢张开惊恐逃跑状,蛇张口衔住蟾蜍右下肢,形象简朴生动。这既是一件原始艺术作品,也是一件蛇图腾崇拜作品。

贴塑蛇纹罐:(上图右)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塬西麓出土了贴塑蛇纹罐,距今6000-5000年,仰韶中晚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是仰韶文化的代表作品。红陶质地,造型口大底小,两蛇反向缠绕于罐身,两蛇头露出罐口,相向对视,造型简朴,却栩栩如生。

image

上图:陶寺彩绘龙纹盘  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陶寺彩绘龙纹盘:(图左为原器物照片,图右为黑白绘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900年,距今约四千年,1980年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M3072墓出土,是陶寺遗址的代表性器物,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如今是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条浑身布满黑红鳞片纹样图案的盘龙,展现在一个四千年前的彩绘陶盘之中,它长着长长的盘绕盆体一圈的蛇身,鳄鱼的头部,口中还吐出了一条类似禾苗形象的舌头。位于黄河流域的陶寺遗址已经形成了早期的国家形态,从文物中例证,蛇已经成为龙形象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华龙文化的混沌意识和形象已经在这里有了雏形的展现和发展。

陶堆塑蛇纹透底器:(下图A)夏代,1992年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二里头遗址博物馆藏。该器身上有六条堆塑的蛇,器底缺失,但实际上底上应该有一个中空大圆孔,距今三千多年。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十几件透底器,有蛇的一共两件。目前的观点有三种,一种认为它是祭祀用的,一种认为它是可以蒙皮的鼓,还有的认为是器盖。

image图A 陶堆塑蛇纹透底器  二里头遗址      图B  鱼蛇纹大陶盆  二里头遗址  (夏代)

鱼蛇纹大陶盆:(图B)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1750~公元前153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考古博物馆藏。此盆发现于宫城外侧,形体硕大、通体磨光、制作精致。盆口内侧绕盆沿一周浮雕了一条长蛇,昂首卷尾,生动逼真。蛇身上方的盆口上还阴刻了一周鱼纹,笔法写实。这种装饰蛇形的陶盆可能用于祈雨等宗教祭祀用途。有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的这些蛇纹装饰就是龙的形象。

蛇纹是商周时期装饰在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之一,其形态多变,特征明显,数量众多,它的产生、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商及东周时期列国的思想文化、精神信仰及地域特征?!渡胶>防锏娜嗣嫔呱硇蜗蟪怀鱿钟谙惹仄魑锷?,如殷墟出土的骨刻人首蛇身像、商后期的青铜人面蛇身。美国弗列尔博物馆中有一件商代的人面青铜盉,人面青铜盉,其作用是祭祀和娱请神明降临,这只人面青铜盉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这只青铜盉圆腹圈足,人脸盉盖的脑后与盉身后两侧均饰有一对龙形纹,从盉的颈后有一条粗壮的蛇身(龙身)盘绕而下,与盖子上的人脸连为一体。蛇身中间装饰回纹,两边各有一排半弧形鳞甲整齐排列,由此可见,这只青铜盉表现的应当是一个“人面蛇(龙)身”的传说人物。这些考古实物也许是女娲伏羲形象诞生的早期实证。

image

蛇图腾纹样  商代晚期青铜器

商周时期,蛇纹装饰是在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之一,形态多变,分布广泛,在商周时期青铜器动物纹中占有重要地位。蛇的艺术形象不仅仅表象在青铜其上,在其它器物上均有表现。

image

商代双体蛇木雕(河南安阳殷墟)

殷墟还发现过一件双体蛇木雕,两蛇卷尾相交,类似汉代所见交蛇图形,应当有相同的意义。

image

青铜蛇  商代晚期  三星堆遗址出土  三星堆遗址博物馆藏

三星堆铜蛇: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文物,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到前1100年之间的商代。系采用分段铸造法制成。蛇体形硕大,写实与抽象风格兼有。身上饰菱形纹和鳞甲,头顶和背部有镂空的刀状羽翅,表意其飞行功能。从蛇颈下和腹部的环钮看,估计是挂在某种物体上作为蛇神膜拜的。同时在三星堆还出土了石蛇,在成都金沙遗址也出土了晚商至西周的蛇纹圆角梯形金箔、石蛇等文物。

image

蟠蛇  西周  青铜器

镂空蛇纹鞘剑:(下图左)1972年出土于甘肃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中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鞘以多个回环缠绕的镂空蟠蛇纹构成,蛇身上有阴刻浅槽,钝三角形蛇头,双目凸起,鞘口两侧各有小犀牛一只。

image

图左:镂空蛇纹鞘剑  西周早期            图右:龙蛇纹铜钺  西周

龙蛇纹铜钺:(上图右)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年,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中国考古博物馆藏。这件青铜钺整体造型上窄下宽,刃部较宽,刃的两端上翘,刃部于横梁中间装饰有螭龙,中部有一个大圆孔,圆孔周边盘卷着一条蛇纹,蛇头昂起,正对着中间有一较小的圆孔。龙纹左右和下方装饰有勾连纹。

image

蟠蛇纹建鼓座  青铜(战国)  山西青铜器博物馆藏

蟠蛇纹建鼓座:(上图)由山西省公安机关追回的国家一级文物战国“蟠蛇纹建鼓座”,现藏于山西青铜器博物馆。该器型敦厚雄健,中由一根长木柱贯穿鼓身,插入鼓座正中,三条蟠蛇昂首口衔承接鼓柱的圆筒。相互呼应,盘绕而成,形成强烈的盘卷上升感,身上布满阴刻鳞片,活灵活现。建鼓为木质膜鸣两面敲击的乐器,是两周到汉代时期重要的高等级礼仪乐器。

蛇图腾盛行春秋战国。蛇图腾盛行是以蟠虺纹的混沌美形式表现出来的?!绑础笔腔ハ嗖浦氐囊馑??!膀场笔枪糯档囊恢侄?,是小蛇、毒蛇,也是龙的一种?!妒鲆旒恰匪担骸膀澄灏倌昊?,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蛇自古就有“小龙”之称,虺也是幼年时期的龙,所以蛇和虺也应是同类。

蟠虺纹又称“蛇纹”,以盘曲繁密的小蛇为基本形象元素,构成几何图形或纹样,是青铜器等物体上的装饰纹样之一。蛇纹是一种古老的图腾,在商代青铜器上,蛇纹大多是单个出现,个别是主纹饰。蟠虺纹中,蛇的特征很明显,盛行于春秋战国,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用一个单位纹样作排列组合,构成器物上大面积的装饰,产生繁复华美的效果。

image

黄金柄铁剑  (春秋)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藏

黄金柄铁剑(上图)铁剑总长35.2厘米,身长25厘米,柄长12.8厘米,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藏。

1992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益门村二号墓 ,铁剑为春秋后期所造。整剑以剑柄部分最为精美 黄金打造 以相互交错相连的蟠虺纹和饕餮纹装饰,采用镂空工艺,蟠虺纹中均浮雕鳞片,又镶有绿松石点缀其间,黄与绿两种颜色交织在这一神器使整个剑柄在色彩与形态上具备多种层次的奢华美感。

image

曾侯乙尊盘   青铜(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藏

曾侯乙尊盘:(上图)曾侯乙尊盘于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该器由盘和置于盘中的尊两件器物组合而成。尊是盛酒器,盘是水器,冬季可盛沸水用于温酒,夏季可盛冰用于镇酒。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的盛酒器,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盘沿一圈镂空蟠虺纹分8段,蛇纹密密麻麻。该器远看像一团团云朵,近看实际上是龙、蛇、蟠螭层层叠叠、盘旋环绕组成的镂空纹饰,给人强烈的艺术震撼。其混沌大美,真可谓“巧夺天工”,呈现一种无与伦比的尊贵和奢华。

商代青铜器上的蛇纹一般是对称式排列成带状纹饰,作为主体花纹的陪衬。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蛇纹在青铜器上更为常见,蟠虺纹成为青铜器上的主要纹样之一,并且,蛇纹还广泛应用于建筑、首饰等领域,象征力量、智慧、神秘和吉祥等。

2、先秦时代以后的蛇图腾文化

蛇图腾与龙图腾。先秦时代后期,龙图腾文化不断跃升,到汉唐攀升到了至高无尚的地位,其后,一直是中国古人信仰中的神圣之物。蛇图腾文化逐渐衰落。能上天入地,遨游广宇,万能神圣的龙是中华文化创造的一个图腾, 是一种虚拟的生物,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从汉代开始,人们就把龙视为一个“综合体”。到了近代,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正式提出龙是一个“综合体”。而在龙起源的原生态中,无爪之龙的生物原型是蛇蟒,蛇巨大者称蟒??杉?,蛇图腾在中华龙文化的起源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此后,蛇图腾的象征性一方面赋予龙图腾文化之中,另一方面又以独特的蛇文化象征性向正邪等多方向向发展。

汉唐时期,蛇图腾生命的颂歌。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祖神祖,伏羲女娲,三皇五帝,直到大禹,几乎都是人面蛇身的模样?!渡胶>ご蠡谋本吩蛩担骸肮补こ济幌圄?,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归藏·启筮篇》也说:“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倍詈诵奶逑稻褪欠擞肱创词赖却?。《列子·黄帝篇》说:“庖牺氏、女娲氏……蛇身人面?!闭庵中蜗蟮纳弑蝗烁窕?,人面蛇神的范式最早的考古发掘实物仅有商代的一件在青铜器。伏羲与女娲人首蛇身,相互交缠的形象汉唐时期达到了鼎盛,谱写了人类蛇图腾生命的颂歌。

伏羲和女娲交尾图,据目前所知的考古资料,最早可能绘制于西汉中期。证据是东汉末年王延寿所作《鲁灵光殿赋》,其中有“伏羲鳞身, 女娲蛇躯”的诗句,说明该殿描绘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但壁画失传。

image

河南洛阳卜千秋墓壁画伏羲与女娲(局部) (公元前1世纪)

卜千秋墓壁画局部:(上图)根据目前考古资料,最早的是洛阳卜千秋墓顶上的壁画,时为西汉昭帝、宣帝时期(公元前1世纪)。伏羲女娲人面蛇身,分处两侧太阳与月亮附近,未呈现交尾的形式。  

壁画以长卷式方式展开,用大量的篇幅表现了卜千秋夫妇“接引升仙”的主题。卜千秋夫妇升仙图壁画以人面蛇身的伏羲和太阳开端,人面蛇身的女娲和月亮结尾。伏羲和女娲在中国古代观念中分别象征创世大神和阴阳两种相生相克的自然力量,是图腾膜拜的对象。在伏羲之后,是乘三头鸟的女墓主和乘蛇的男墓主,他们在各式神异动物的引导下,去往神仙所在的世界。

伏羲女娲的画面用线圆浑有力,粗细得宜。人物形象部分写实简洁,蛇体部分呈现S形,生动自然。颜色有墨色、朱红、淡赭、浅紫、石绿等,充分地运用了色彩的明暗、浓淡、冷暖、虚实,并与有节奏韵律的线条有机融和。伏羲女娲这种看似怪异的人与蛇形象的混沌组合,既有古人混沌的哲学内涵,又有由此产生混沌艺术之美,使画面奇境顿生,真有“飞龙乘云、腾蛇游雾”气势和境界。

image

伏羲女娲武梁祠左石室汉画像石(拓片)

伏羲女娲武梁祠左石室汉画像石(拓片):(上图)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后壁小龛西侧伏羲女娲画像石拓片,约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图中伏羲女娲皆人首蛇身,蛇尾相交,以此象征伏羲化生、生殖、繁衍;伏羲头戴斜顶高冠,执矩,女娲头戴五梁华冠,执规,以此象征法度和标准;伏羲女娲之间有两个人首蛇身的小人,拉手交尾。伏羲前面有一蛇尾、肩生双翼的仙人,女娲前面也有一蛇尾仙人。

image


睢宁双沟伏羲女娲画像石:(图AA)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双沟出土。该图人首蛇身,作交尾状,身体下方一侧各有一儿童,作人首蛇身,表现了伏羲女娲作为主宰生殖的阴阳之神所具有的创生力。

伏羲女娲绢画:(图CC)唐代,绢本设色,纵184厘米,上宽85厘米,下宽75厘米,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现藏新疆博物馆。以白、红、黄、黑四色描绘,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人首蛇身,蛇尾交缠,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绘满星辰。我国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女娲执规象征天,伏羲执矩象征地。同时还象征着化生、生殖、繁衍等等。古人这种大胆的混沌意识所具有的创造性,艺术性的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创世大神,在星空宇宙,翱翔创世,画面构图独特,时空宏大,形象混沌奇诡,超然物外。寓意深刻,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和混沌大美,是中华民族始祖创世的生命颂歌。

DNA的双螺旋形分子结构:(图BB)是DNA的双螺旋形分子结构(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于1953年),这一化生万物的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竟然与新疆伏羲女娲绢画表现化生万物的人类始祖形象非常相似。以“化生万物”为名,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一幅伏羲女娲绢画(现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杂志《国际社会科学》1983年试刊号的首页插图。世人蓦然发现,中国很多地方伏羲女娲形象的古代遗存中,两蛇身躯互相缠绕的形象,竟和DNA双螺旋线结构如此相似。伏羲女娲代表着人类的繁衍与生命的延续,这并不是一个神奇的巧合,其实是隐藏着今人还无法知晓古人混沌哲学意识的秘密。也许混沌哲学才能真正揭示人类和宇宙之间的奥秘。

汉唐时期,蛇图腾的“神性”文化无论从寓意象征和艺术表现形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璀璨无比,此后逐渐走向衰落。

三、混沌律中蛇图腾文化的走向

蛇从自然实物高升到图腾的神圣之物,又跃迁隐显到龙的神圣之中,又跌落神坛,走向妖魔,又落向人间,又顽强不断的进行散化发展。我们不难看出,蛇文化的演化过程,就是人类混沌哲学思维的演化过程。

image

搜山图局部   佚名  (宋)  绢本  53.3x533cm  北京故宫

搜山图卷:二郎神降魔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上图)此卷是南宋末或元初人的手迹。人物用工笔重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形象刻画生动传神。图中描绘神兵神将们耀武扬威地搜索山林中各种魔怪。魔怪们均是各种野兽变的,有蛇等动物及树精木魅等。这些妖怪,或是原形,或化为女子,他们都在神将们追逐下,仓惶逃命,但是,画中那些神兵神将一个个凶神恶煞,而那些妖怪们却面美和善,不禁令人深刻的反思。

image

图左:五雷符  作者 邰立平      图左:雷公击五毒  版画 清末

五雷符:(上图左)此图画张天师坐于山石之上,身穿八卦服,举手祭起五雷符,消除蛇、蝎、蟾蜍、蜈蚣等毒害之虫。宋·刘松年《耕织图》中,画有一农家屋梁上贴一张天师作法状。得知张天师降五毒图像在宋朝已开始很流行。

雷公击五毒:在清末的一幅木版画《雷公击五毒》中,人面蛇身的形象再度出现,但是,与蟾蜍、蜈蚣、蝎子、臭虫一起,成为人人喊打的“五毒”,雷公从空中降下天雷,五种毒虫面现惊惶,眼看就要被击毙,人面蛇身的神性,跌落为虫豸。

图腾是自然、社会与精神相互作用所创造的亦实亦虚的象征性混沌体,包含了自然完整形象与组合虚拟形像。组合虚拟的象征形像所展现的生命力最强大、最丰富。自然、社会与精神等要素的一个小小的变化,都可能使“灵魂吸引子”发生变化,进而引发图腾混沌体发生巨大的的变化,引发图腾文化的膨胀、涌现、升华或衰变、坍塌等一系列文化现象。蛇图腾是混沌体,同样具有混沌哲学的一系列演化特性。

先秦时代前期,由于生产力等因素,人类对自然充满敬畏,蛇因其独特强大的生命力特征,被人类混沌意识的创造性所接纳,成为众多氏族和部落的图腾,被视为超能力的神秘圣物。蛇的形象开始是自然真实的完整形象,往后往往与人的形象组合而成为虚拟的混沌形像,同时,蛇也与龙、神明等超自然力量相联系,成为先民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时代后期与封建社会初期,龙图腾的混沌体虚拟形象诞生并日益丰满完整。蛇图腾化为龙形象的主干身躯,并赋予龙的象征性,成为龙形象诞生和发展的最关键和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最终,龙代表着天赋神权,是帝王权力和尊贵的象征,并被专用。而蛇也被赋予了类似的象征意义,但已经开始落。在封建社会初期,地位仅次于帝王的国家重臣通常都被人们认为是蛇的化身,清朝皇帝以下的亲王等朝服也绣蛇蟒纹以和皇权专用的龙纹区分,这些都体现了蛇图腾作为权力象征的地位。

image

白蛇传全景     杨柳青年画

汉唐之后,蛇图腾忽神忽妖忽人,具有更多的混沌性象征意义。魏晋或更早已经出现“蛇精”“蛇怪”的故事。《白蛇传》的故事发源于唐宋,如唐朝《博异志》中的《白蛇记》。明人洪椎所编《清平山堂话本)中收入的《西湖三塔记》,说的是南宋淳熙年间,三蛇妖变人行恶被道法镇于西湖三个石塔下,即现在“三潭印月”之处。冯梦龙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篇话本小说,被公认为现代白蛇传故事的鼻祖。其中蛇精故事与之前的故事相比,白娘子从一个纯粹夺人性命的蛇妖转变为忽妖忽人、亦善亦恶的形象,人性与妖性杂糅,逐渐显露的是“人”的感情。后来“白蛇传”这个故事被改编为多个文学剧本,以戏剧等多种表现形式广为流传。美女蛇这一特殊的审美意象,带给人们神与妖、人与兽、善与恶、美与丑的混沌感受。蛇既有正面的象征意义,如灵性与智慧、再生与繁衍阴性与美丽、财富与吉祥等,也有负面的解读,如阴险、狡猾等。这种多样化象征意义的形成,与当时混沌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关联。

蛇在世界各国几乎都有庞大的图腾范式和文化色彩。蛇的形象也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神灵或者恶魔,它是混沌的隐喻或象征,是生命的诸多化身,在混沌的律动里变化出万千生命光彩。

中华民族的蛇文化有自己独特的图腾范式,在世界蛇图腾文化的历史中具有更丰富的哲学和美学内涵,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出不同的象征意义,这也正是蛇图腾文化所包含的混沌哲学和混沌美学的魅力所在。

(作者:杜星云,国声智库高级研究员,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文化交流网执行总编)

2025年1月25日于北京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