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光明日报
2025-02-27 17:07:24
近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所高??纬袒パ ⒀Х只ト系慕萄Ш献髂J秸嚼蚰?。湖南省教育厅印发《岳麓山大学城高校学分互认、后勤共保、设施共用实施方案(试行)》,从政策层面为高校资源互补融合夯实了制度保障。
修学分是大学生活的“规定动作”,而“学分互认”无疑打破了惯有方式??缧Q】挝峁└惴?、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也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实际上,这种育人模式已在全国多个地区落地。例如,在北京沙河高教园区高校联盟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韫蚕砜纬蹋└餍Q≡?;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也启动了跨??纬袒パ〖苹?,让校际资源实现联动。类似方式尝试打破高校知识的“围墙”,助力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建设,成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有力之举。
减少了跨?!安淇巍钡霓限?,能够在多元空间中增益学识、汲取智慧,在与外校师生的交流互动中获取别样的求学体验与丰沛的通识教育,这一切,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这样的教育模式让学习不再停留在“修学分”上,它在完善受教育者的知识体系构建,乃至探路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于学校而言,教学资源实现了充分共享与互补。比如,有的学校社科类专业突出,有的学校更擅理工??缧Q】?,让不同学校的优质资源得以互补,也给予学校更多集中优势、做强特色的空间,避免“千校一面”同质化。当然,学生的“脚”会投票,质优的课程有可能一座难求,而“质忧”的课程或门可罗雀。当壁垒打破成为常态,高校教师就会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花精力、下功夫,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的好课程、好内容。
不同高校之间课程质量、学时、评价要求不同,“互认”的过程中能否实现求同存异并找到更公平的标准?本校较为受捧的课程,能否拿出来共享?倘若外校生选课占比较大,挤占了本校的上课资源,又是否有应对之策?一系列现实问题还需摸索与求解。
不少学校已在调研中积累了经验,无论是完善学分认证机制、确??纬讨柿慷缘?,还是利用数据平台,在资源调配、排课时间上精细化管理,抑或是优化行政管理、提供配套保障等,都在操作层面让好措施落地生效。大学之大,在于为每个求知者搭建广阔通道。教育的方式或有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不断涵养兼具开放创新、社会关怀的现代大学精神,为培养既能登高望远、又可寻幽入微的时代英才积蓄力量。
(作者:李晓)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