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选成
2025-06-10 16:22:39
文/朱选成
在关中方言中,用手把东西举起、擎起的动作,叫做肘。如把手肘高、把东西肘好、把棍肘端等等。秦菜中,就有一道菜,就与这个动作——“肘”有关。因为它带着把,可以握着这个把,肘着吃,所以美其名曰:带把肘子。
说到这,大家就明白了,这个可以握把“肘”起来吃的菜,就是那道极具陕西地方特色的传统名菜——带把肘子。在《中国菜谱》秦菜部分中,把其引列为第一名菜,属陕系硬菜之首,作酒菜、饭菜均可。以香味突出,色、香、味、形俱佳著称。其色泽,呈枣红,有把柄,故称“带把肘子”。它的用料别致,带骨带蹄,造形别致丰满,成菜如丘,色泽枣红,香醇酥烂,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肘皮胶粘,堪称“盘中一王”。2018年9月,被评为"中国菜"之陕西十大经典名菜。
其实,带把肘子是华族祖先的崇拜图腾——猪龙的化身,是几千年来华夏民族祭祀文化的传承。
在中国图腾文化中,猪是最早的崇拜图腾雏形。相关专家考证,直立人和智人的区别是,智人的每个氏族,甚至每个家族型小团体内,都养有猪,否则就不会被宗族和其它氏族所承认。因此,家族的“家”字,就是一个代表房子的穴字头,下边一头猪。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沙苑人每家都盘有猪圈,都必须养一头猪。给儿子分家盖院,首要的三件大事“猪圈灶火土地窑”中,猪圈还是被排在了一位。
资料显示,华夏文明的图腾——龙,实际就是是猪的化身。何为龙?其实就是以猪为首的几种家畜的组合体:
猪头马眼鹿角丫,蛇身狮尾虎王爪,
腾云号雨撒甘霖,雾呵嘉禾佑华夏。
不难看出,华氏部族的崇拜图腾,最初实际上是猪。后边的马眼、鹿角、虎爪、蛇身等特征,都是融合其它部族后不断添加的。
夏商时期,社会习惯于用动物标记日期。人,才放在第七,而猪,却放在了首位。足以说明猪的重要。正因为如此,商末周初,在天子年祭用的“九牢”——猪牢、马牢、羊牢、狗牢、牛牢、鸡牢、人牢、谷牢、枣牢中,首先是猪牢。祭祀时,就是将数头完整的猪,放入鼎内烹(煮),率先祭天祀地。祭祀完毕,这些肉就被称为胙肉,赏赐摊分给下属,叫赐胙、沾恩。后来随着祭祀的不断简化,首祭牺牲也由九猪减少到单猪、再到只有猪头、猪肩、猪尾、猪蹄,再到只剩猪头、或猪前肩——肘子。
在沙苑丧俗中,这一仪式,至今还被保留着。
丈人丈母娘老了(去世),女婿女儿必须行“食摞”门户。在九个食摞中,首先就是“全猪食摞”。几十年前,食摞里边就必须放一个猪头、两个猪肘、一吊肋珊肉,四个猪蹄、一个尾巴。十几年前,就只剩下一个猪头,一个猪前肘,现在只剩一个猪头或带蹄肘子了。但仅用一个猪头时,必须给猪鼻子插葱---装像:装得像全猪一样。其实,这两根葱,代表的就是两个带蹄肩肘。
在以上整个祭祀程序演变过程中,猪的称谓也在不断的变化,先叫豕(shi),再叫彘,最后才是猪。
鸿门宴中,项羽为拉拢刘邦的护卫樊哙,就“赐之彘肩”。刘邦的夫人吕雉,为拘捕韩信,曾再设“鸿门宴”,请韩信进宫。韩信似乎觉察到了阴谋,就称病辞谢。吕雉就再请人传话道:天胙彘肩,赐赏齐王,弱樊哙乎?等等。像这样关于“彘肩”的记载与痕迹,在隋唐之前的文献中,是随手拈来、层出不穷的。
这里说的彘肩,就是猪的前肩肘(不包括后肘子)。只不过那个时候的肩肘比较大,据说煮熟后净肉必须达到二斤半。民间至今还有“肘子肘子二斤八,看你能不咥了它”的俗语。镖局或财东家招聘保镖护院时,都是先给你一只整肘。如果咥不完一个肘子,就只好请另谋高就了。而且,肘子是要带完整的猪蹄的。方便祭祀或享用时“肘(举或拿)”起来。因此,庖工和民间,都将它形象地称作“带把肘子”,而官方和高雅的文士,直到隋唐时,还一直称它为彘肩。
“竹林七贤”之一的狂士阮籍,曾有“彘肩三两个,杜康七八觞。地天吾衣纨,尔焉碍裸荡”之诗句。
唐初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在沙苑举行庆功宴,专门招呼事变的核心人物尉迟敬德。酒入半酣,宴进高潮。与宴的李世民叔父李道宗,正为事变中的一些细节,和事变的核心人物尉迟敬德争执争吵。宴席的压轴菜——苑圃彘肩端了上来。那个时候是分餐制,武将功勋一人一只彘肩,文臣幕僚两人一份。事变的核心人物尉迟敬德自然一个,而其傍的李道宗也单独获得一个。尉迟敬德心中很是愤愤不平,肘着咥完自己的一份后,看到李道宗的还未动吃,就上前一把抓起肘子,“肘”起来边大口跺硕,边端起酒壶狂饮,嘴中还含混不清的说道:
“肘子是要这样‘肘’着,舞一舞,大口咥,你们这些人也配吃肘子?”
汤汤汁汁潵了李道宗一身一脸。李道宗敢怒不敢言,只好忍气吞声地说:
“将军,注意君前失仪!”
这时的尉迟敬德,已是醉态朦胧,看到李道宗正眼睛瞪着他,以为呵斥他,上前就是一拳,直接打在李道宗左眼框。李道宗哪里受得了尉迟敬德这一拳,当场就“目瞽神厥”,昏死过去。李家的几个宗亲立马围上来,吵闹着硬要太宗严惩不贷。
李世民无奈,也为了偏袒尉迟敬德,立即就让人把尉迟敬德关押到同州“地牢”(今大荔城东的灵草)。但却表面上怪李道宗:
“不就是喊了个带把肘子吗?我看这个称呼就比“彘肩”更形象,更方便,今后就不要再文绉绉的叫‘彘肩’了,就直呼‘带把肘子’?!辈⑴扇巳サ乩胃境倬吹律痛土肆礁鲋庾印?/p>
从此,彘肩,这个承载着沙苑厚重的祭祀文化内涵的硬菜,便有了一个直观、形象的名字——带把肘子。而且,成为沙苑、乃至同州官府、接待上级贵客时、必上的一道硬菜。
唐代同州著名诗人乔知之,曾为之赋诗一首:
红红紫紫一乳丘,玉把肘拿脂滢流。
筋膜髓丝羞颤颤,肪香酥糯魄悠悠。
肥而不腻口唇化,瘦却无柴舌齿丢。
救汉虎将生猛啖,尉迟震怒栩名留。
明朝嘉靖年间,海丰人张璜出任同州知府。据《同州志》记载,“张璜,海丰人,嘉靖中任,仪表甚伟,中殊闷闷,好嗜酒,横征暴敛,好鞭扑吏民,被弹劾免。”意思就是,张璜是海丰人,嘉靖年间到任同州。长得个高魁伟,仪表堂堂,但却为人贪婪,经常横征暴敛,动不动就鞭打百姓、甚至下属官吏,而且嗜酒如命。
就是这个张璜,在接待上级官员时,却非常大方,极尽巴结之能事。沙苑带把肘子,这道陕西第一硬菜,更是每宴必上之物。据说若无接待,最少三天,他自己都要设法去吃一只。下属或百姓稍有不周,必遭鞭打。一时间,搞得怨声载道,但都敢怒不敢言。
有一年,西安府郡丞吕应期到同州对属员进行四年一期“绩核”。因吕应期亦曾在同州任过职,也听闻过张璜的种种“劣?!薄R虼讼虢杌玫粽盆?。于是,就先是微服私访,掌握了张璜的一些劣迹证据后,又让幕僚去张璜可能要招待考察的饭店,找熟人如此这般这般地安排了一番。
果然,在常规“绩核”过程中,张璜的下属吏员等人,都因畏惧张璜而不敢说实话,甚至给其评为“绩优”。于是,张璜放松了警惕,就按惯例设宴招待。吕应期也就不加推辞地点了大荔的传统硬菜——带把肘子。菜一端上来。吕应期就应张璜的反复邀请,首先“起箸”。拿起筷子,按常规吃法,先在肘子面上划了一个十字花,正要准备去掏肘子中的精华——犍子核(hu)时,却怎么也翻不到。只看见骨肉分离的皮肉旁,只有一块里脊肉,其他软筋嫩膜、髓管毽核一概没有,明显就是一个假肘子。
吕应期立时大怒,大喝到:“张璜,你这是欺负本丞没吃过肘子吗?”
吕应期看着脸色发黄的张璜,进一步大声质问到:“你这些天一直在糊弄我吗?”
张璜赶紧下跪道:“没有!我怎么敢糊弄上差大人呢?不信你问问他们!”
“好!你先回避!”
于是吕应期让人把张璜带了下去,当堂将下人问了遍。厨师李玉山首先说:“我们张大人不仅吃肘子带骨头,就是吃人都带着骨头呢!”就这样,下人们一看张璜不在身边,同时又受厨师李玉山的影响,就将张璜欺压百姓、横征暴敛等劣迹来了底朝天。坐实了证据,吕应期就将其弹劾罢官。
这就是在同州餐饮行业流传甚广的“假肘子治贪官”的传说,曾被收集在清初朱集义的《同州名厨》一书。这个故事,着实使那些总是在后厨默默无闻地辛勤劳作、而不被官府权贵、甚至整个社会高看尊重的名厨们,露了一次脸、挣了一次光、扬了一次名。成了同州餐饮行业津津乐道的饭后茶余。民国以后,甚至有人干脆就将这个故事,作为肘子的起源。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肘子商品化的工厂生产,有人为了提高其噱头,就将这个故事印刷在肘子外包装上,作为高档礼品送人。不仅降低了肘子的文化内涵,缩水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难估价值,而且闹出了许多尴尬的笑话。
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春节,几个体制内的陕西同学在北京聚会,席间就有每宴必上的硬菜---带把肘子。酒酣歌高,有一孩子对带把肘子非常欣赏,就问大人与肘子相关的文化。大人有些不耐烦,就让孩子去读包装说明。结果一读完,在座的所有声音,都戛然而止,而且人人都面面相觑。因为时值反腐高峰时期,已是人人自危。这些从家乡走出的人精子,更是思维缜密,细如发丝。一听到“假肘子治贪官”的故事,立马想到的都是与“喝茶”有关的事,有的心甚至已悬到半空。最后还是一位性格直率的军队同学,打破沉闷,面红红的笑问组织者:
“你看看,我们这些人里面,谁是贪官?”
组织的同学,也觉得有些尴尬。就站起来讪讪地说:“误会误会!招呼同学,只想上家乡的硬菜,让大家只当回一次陕西。谁知这个粗制滥造的包装,影响了大家的心情。失误失误!我自罚三大杯!”于是大家都释然于胸,又共同举杯,开怀畅饮了。
误会虽然消除了,但“假肘子治贪官”的故事,却迅速流传开来,使人们对肘子、特别是其文化内涵,多产生些误解。难怪有人作诗一首。
本自商奠首豕龙,尾头蹄胛彘肩融。
乳丘溢莹胭脂泪,骨肉连筋世代雄。
樊哙护主惊项羽,敬德佑稷名威行。
假真明鉴贪廉吏,肥瘦糯香佳肴铮。
不过,这几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人们对带把肘子、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已有了深刻的认识,部分制作厂商也将包装做了重新设计,因包装而引起的误会尴尬也迅速消弭。
如今这个有着陕西第一硬菜招牌、可以“肘起来吃”的珍馐佳肴,早已凭着其“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型色诱人、保健美颜”等独有的特点,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美食家的味蕾,走出陕西,销往世界,以“文”化人。
正是:
玉柄丘龟红紫妆,滢脂糯颤满津腔。
肥而不腻神仙味,瘦却无柴骨里香。
瓣酱幽悠传祭鼓,翠葱显鲜祀神尝。
细嚼慢咽商周韵,认作同州是故乡。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madiu.xppck.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