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庙是为纪念文字始祖仓颉而修建的庙宇,位于陕西省白水县东北黄龙山南麓,洛河之左岸史官镇。据碑石记载,仓颉庙在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就有相当大的规模,仓颉庙在宋以前称仓颉祠,从明以后才开始叫仓颉庙。
仓颉庙周围厚垣高墙,庙内建筑雄伟,庙舍庞大,现占地十七亩(据碑石记载仓颉庙原占地一百多亩,解放后庙外之地均被附近村民耕种)。庙内现存主要建筑有照壁、山门、戏楼、前殿、报厅、献殿、寝殿、钟鼓楼及东西厢房等,主要为元、明、清所翻修。寝殿后有仓颉墓,周长五十多米,高四点五米,外设八角形砖砌花墙,开东西二门。前殿现存碑石十六通,质粗字古,其中《仓颉庙碑》、《仓圣鸟迹书碑》、《孔子弟子题名碑》、《仓公碑》、《时大宋仓公碑》等均为一代名碑。仓颉庙内古柏成群,冠盖如云,树龄均有千年以上,四十多棵千年古柏将庙装点得四季常青,其中最古老的“仓颉手植柏”树龄达五千余年,高十七米,腰围七点二八米,根围九点三米,可与黄帝陵“轩辕手植柏”相媲美。
仓颉庙有八大奇妙景观,又名仓圣庙八奇。描述其情状的顺口溜广传民间,妇孺皆知:大头娃跟人转匝匝,干喜鹊迎客翘尾巴,扁枝柏扁枝扁身扁杈杈,柏抱槐死活不离抱疙瘩,转枝柏预知旱涝巧捎话,蒿木担子四丈八,再生柏复活更潇洒,手植柏头在云里插。
仓颉庙建筑雄伟,古柏苍翠,碑石古朴,壁画优美,传说动人。这一切都诠释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黄河文化。
2010年,联合国新闻部宣布启动联合国语言日。这一新倡议的提出旨在庆贺多种语文的使用和文化多样性,并促进六种官方语言(汉语、阿拉伯语、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在联合国的平等使用。在这一新倡议下,世界各地的联合国工作地点都将举办六次庆贺活动,以纪念每一种联合国工作语文。
六个语言日分别是:(1)3月20日,法文日(法语组织的成立纪念日);(2)4月20日,中文日(二十四节气之谷雨);(3)4月23日,英文日(威廉·莎士比亚忌日);(4)6月6日,俄文日 (亚历山大·普希金诞辰日);(5)10月12日,西班牙文日(纪念哥伦布于1492年10月12日发现美洲大陆);(6)12月18日,阿拉伯文日(联合国大会于1973年12月18日通过第3190号决议,决定将阿拉伯语作为第六种官方语文)。
“联合国中文日”(以下简称“中文日”)确定在二十四节气的“谷雨”这一天,是联合国相关组织联系我国教育部,由教育部牵头研究决定的。在研讨会上,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中文日”对在国际上进一步宣传中华文化、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认为应当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和成就,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且能够反映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的人物、事件或作品的纪念日作为“中文日”的日期。经过研讨,最终建议将二十四节气的“谷雨”这一天(对应阳历4月20日左右)作为“中文日”的日期。
关于谷雨节的来历,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相传因他制字有功,感动了天帝,当时天下正遭灾荒,便命天兵天将打开天宫的粮仓,下了一场谷子雨,天下万民得救了。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仓颉故里在陕西白水县史官乡,辛卯春日我去那里参加祭祀活动,每年谷雨节祭祀仓颉,在这里绵延了数千年,“史官乡”乃因此而命名。于右任先生90年前来祭祀这位中国象形文字创始人时,专门题写了“文化之祖”的匾额
仓颉庙记仓颉相传为黄帝史官,始造文字,以代结绳,号称史皇、仓帝、文宗。文字之产生,属人类文化发展史上里程碑式重大事件。故《淮南子》称:“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所谓惊天地而泣鬼神者也。中国俗
徐悲鸿(1895-1953),汉族,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所作国画彩墨浑
西安网讯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汉字在国际舞台越来越受到重视,会说中国话、会写中国字逐渐成为重要技能。2010年,联合国新闻部宣布启动联合国语言日,倡导并促进六种语言在联合国的平等使用,并
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
2017年10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出土于河南
作为中华汉字文化传播工程的重要项目,1月13日至14日,以中华汉字为题材的舞台剧《汉字时间》在北京隆福剧院成功上演,引起社会强烈关注,该剧和汉字文化均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近日,中国汉字网、国声智库在京